从年轻人偶像到“最不稳定因素”:反垄断案背后的马云,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
「近年舆论认为,马云不止是一个“无良企业家”,而是一个有政治野心,用资本渗透进政治领域、掌控舆论话语权的资本家。」
靴子终于落地,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做出反垄断处罚,并开出182.28亿元的罚金,占其2019年国内销售额的4%。这是从去年蚂蚁上市失败,命运开始急转直下的马云,在数月的各种传闻之后,终于等来的一个阶段性“判决”。
“中国的金融当铺思想最为严重。”2020年10月24日,蚂蚁集团上市前夕,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发表演讲,当众批判中国金融“缺乏系统”,呼吁监管机构不要因监管而阻拦行业发展,他还引用习近平常挂在嘴边的名言,“功成不必在我”。这一未经预演的发言迅速引发危机,蚂蚁集团的IPO被习近平亲自叫停,调查组进驻阿里巴巴集团,马云也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近三个月。时至此刻,对阿里巴巴的处罚方案终于现身,而马云个人的前途似乎依旧未卜。
在过去几个月人们逐渐发现,“膨胀”的马云,和以他为核心的阿里巴巴集团,作为一个体量庞大的商业帝国,引起了官方的强烈不满和担忧。就连阿里巴巴的员工,都在内部的交流平台上,公开称马云为公司“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而值得玩味的是,作为中国经济市场化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励志企业家,和最为名副其实的“成功学大师”,马云的“坠落”之路,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一、怀有“民粹主义精神”的企业家
时间回到十余年前。
身为几乎是中国最擅长演讲的企业家,在2008年左右,马云的“励志演讲”视频就已经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一直到2015年,几乎每一个机场书店都在播放马云的演讲视频,贩卖剖析他演讲之道和创业经验的商业书籍。
1999年初,在杭州一间居民住宅里,马云对着他的妻子、学生和朋友发表了三小时的演讲,并留下录像记录。在这场演讲中,马云畅想创办一家“未来市值50亿美金”的公司。尽管在场的人对这一远大目标感到“迷茫”,但他们还是凑齐50万元人民币创立了阿里巴巴。
在创业早期,马云已经是非常有号召力的公众人物。1999年底,从台湾到杭州加入马云的蔡崇信也发现,阿里巴巴的员工像是马云的“门徒”一般。2005年,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后,原雅虎中国的员工非常难适应:“阿里人对马云非常崇拜,甚至到了‘神化’的地步。阿里巴巴的人还说,一星期见不到马云,感觉就活不下去了。”
毋庸置疑,马云具有很强的个人魅力,他热衷于站在聚光灯下表现自己,也擅长即兴演讲,曾被《洛杉矶时报》称为“金句机器”。马云因为数学不及格、高考考了三次才被杭州师范学院补录,他几乎是1990年代互联网创业者中学历最低的一个,没有技术背景,家世也并不显赫。在推销第二个创业项目“中国黄页”的时候,马云几度被人当成骗子。更早的时候,他去肯德基求职,是24人中唯一被拒绝的。
阿里巴巴的前顾问邓肯·克拉克(Duncan Clark)在自己撰写的阿里巴巴与马云的传记中,形容马云“怀有浓重的民粹主义精神”,这既体现在他能快速调动听众情绪的演讲天赋中,又因为他常常对精英阶层——比如投资者、国有企业、高学历者开炮。
那些草根经历成为他演讲的常备素材,也奠定了他成为年轻人创业偶像的基础——比起北大毕业、留学美国的李彦宏,或者父亲是深圳盐田港集团副总经理的马化腾,从无名小卒创业成为中国首富的马云的成功似乎更可复制。尤其是,马云在演讲中常表现出一种反精英色彩,他讲过“不读书和读书太多的人,都不太会成功,所以别读太多书”;也多次公开批评MBA(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我们用了很多的MBA……95%都不是很好……我觉得MBA有很多的问题。”与之对应的,是他对金庸武侠和江湖文化的推崇。
“如果马云能成功,那么中国80%的年轻人都可以成功。”马云从不吝啬向年轻人勾勒光明的前途,他代表了市场经济年代普通中国人可能实现的最大成就,也因此扮演了一代人的人生导师。2006年起,马云连续三年在央视一个创业节目《赢在中国》担任评委,留下了大量金句,成为名副其实的“创业教父”。2008年,网民为一件名为《偶像——马云》的雕塑能否竖立在杭州CBD掀起了一场争论,这一插曲也体现出马云当时的名气和声望之高。
马云的名望除了来自积累的惊人财富,更多在于他持续且看似反传统的价值观输出——这使得他更像一个精神领袖,甚至一个“摇滚明星”(邓肯·克拉克对马云的另一个形容)。
在公开演讲中,马云津津乐道的不是阿里巴巴怎么赚钱,而是怎么帮助中小企业赚钱,怎么创造就业机会,怎么改变社会。这套借鉴自通用电气的管理哲学也备受马云的追随者们的推崇,很多初创企业都设立了自己的“使命、愿景及价值观”。在阿里巴巴内部,员工能否很好地坚持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占据了绩效考核的一半(人力资源也在被称为“政委”)。
也因此,《时代周刊》在2000年称他为“疯狂杰克”,一个“很自豪地告诉投资人我暂时没有赚钱的计划”的企业家。2009年,在阿里的B2B业务第一次上市股价经历了暴跌之后,马云在香港召开一场股东大会,近乎挑衅地表示“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这是他最常挂在嘴边的阿里巴巴价值观。之后,他在对阿里巴巴员工的内部演讲中说:“让华尔街所有的投资者骂我们吧。”
二、站上市场经济的道德高地
站在“支持小企业发展”的商业伦理高地上,马云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论述。
首先是站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一边。“阿里巴巴应该是在这个时代诞生出来的一面红旗,是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产物。我们实际上是在全球化、透明制度、公司治理的思想当中诞生出来的企业。”在一场内部讲话中,马云提到阿里巴巴的成功源自1999年对“中国一定会加入WTO”的正确预判。在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的2008年,他直接表达了对计划经济和国有体制的反对:“把就业机会的宝压在大的国有企业的话,中国没有机会了。”同时,他也教育自己的员工,在全球化的时代,要成为爱国主义者,但不要成为民族主义者。
马云的成功受惠于中国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1998年,中国政府允许民营企业进行自由对外贸易,阿里巴巴抓住机会,建立了一个网站,让外国采购商可以直接向中国出口商下订单。2002年,阿里巴巴创办了面向个人消费者的淘宝网,并以小胜大击败了eBay,随后近20年间中国的内需不断增长,淘宝也成为体量巨大的电子商务平台。
马云并不是在2020年才开始批评中国的金融体制。2008年,在“第七届中国企业领袖峰会”上,马云就痛批银行:“我听过很多的银行讲,我们给中小型企业贷款,我听了5年了,但是有多少的银行真正脚踏实地的在做呢?很少。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改变银行,我坚信一点!”马云回忆2004年冒着风险推出支付宝,在于他判断“中国支付体系不一定是政府垄断”。这一判断是否正确尚需时间验证,但没有疑问的是,马云的商业帝国想要维持繁荣,需要中国政府继续相信全球化和市场化。
其次是让自己成为“国家”。根据财经作家吴晓波的说法,2005年,马云在跟他的私下聊天中提出“天下最好的商业模式是国家”,因为国家提供水、电、修路等公共服务,通过公民交税获得收益。马云告诉吴晓波,阿里巴巴要变成一种国家模式。
马云口中的“国家模式”逐渐演化,越来越成为一种在合法性上足以为阿里巴巴的扩张辩护的说法。2008年,马云将阿里巴巴的定位概括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服务商”。2009年,马云对员工表示,企业应该“追求社会的效益,追求社会的公平,追求社会的效率”,商人应该“承担起和政治家、艺术家、建筑家一样的责任,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阿里巴巴要“为全世界创造一个亿的就业机会”,要让老太太不需要去银行排队交电费。
2010年,时任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提出第三方支付的“隐忧”问题时,马云沿用了“国家模式”的逻辑进行回应:“银行没办好的事,我们替银行办好。”在不同的演讲现场,马云都批评过中小企业难以在银行贷款的问题,他把支付宝的出现解释为解决社会问题,“为中国,为行业,为企业必须做”。基于这种观念,他把民营企业称为“真正的国有企业”,并有2006年“如果有一天国家需要支付宝……全部送给国家”的惊人之语。
前《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徐洁云曾撰文,称马云有一种“家天下”观念,“站在商业道德高峰上”。现在回看,2010年可能是马云社会名望达到顶峰的一年。他以普通人的身份,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为无数中小企业提供创业平台,撑过了互联网泡沫和金融风暴,同时又是一个活跃的社会活动家,政商关系融洽,上电视当创业教父,不断谈论企业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尽管阿里巴巴当年的营收并不高,但这不妨碍他站上市场经济的道德高地。
三、马云的“政治觉悟”
与此同时,马云的站位显然超越了一般企业家的角色,他习惯从“国家利益”出发谈论商业,这在当年的同侪民营企业家中十分鲜见。
2014年,马云把阿里巴巴重新定义为“国家企业”,尽管他用了民族主义的思路来解释这个名词——“代表中国的创新技术、创新能力,代表这个国家对世界的贡献”,但也不难让人想起他曾经热衷谈论的“以国家模式来经营企业”。
马云不是约束同辈“只讲商业不谈政治”的柳传志,从创立阿里巴巴开始,他一直不吝批评国有体制,为市场化和全球化摇旗。但他也不是任志强、王功权这样为政治自由奔走,以身犯险的“公知企业家”。马云虽然以直言不讳,敢于挑战既有秩序出名,但细究起来,他的言论从未逾越政治红线,从来都站在党国的一边。
问题可能恰恰是,作为商人的马云有资格站在党国一边吗?他是否越界了?
2013年,接受《南华早报》采访时,马云主动提到“六四”事件:“就像邓小平在六四当中,作为国家的领导人,他要稳定,他必须要做这些残酷的决定。”
虽然这种说法与中国官方的历史定调一致,但知名企业家公开提及敏感政治事件并引发舆论喧哗,显然不是政府愿意看到的。
作为在港台也颇受推崇的创业领袖,马云曾经积极“团结”两岸青年。2014年,马云到台湾演讲,几乎是居高临下地批评台湾企业缺乏创新,同时也教育台湾年轻人,不要抱怨社会,不要想着改变世界,而应该反省自己,从改变自己做起。当时台湾青年发起的太阳花学运刚刚结束,不过马云在演讲中并没有直接提及这场社会运动。第二年,阿里巴巴成立创业基金,支持台湾年轻人到大陆创业。
同样性质的基金会也面向香港青年,2015年,阿里巴巴成立10亿港元的“香港青年企业家基金”。在一个论坛上,马云被问到基金是否批给曾参加占中运动的年轻人,他反问:“为何不可?”当时港媒对此的解读大都是“马云同情占中青年”,尽管马云在演讲中也对香港年轻人提出了家长式的建议:“一定的纪律是需要的,要相信祖国。”
站在国家统一的立场,以企业家的身份,对港台青年施以柔性笼络手段,对一贯强调“要懂政治”的马云来说是自然不过的事情。而在当时,官方媒体和民间舆论也没有对此表示反感。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马云创立阿里巴巴始终是中国官方乐于讲述的“中国梦”故事,一个代表中国经济活力的模范故事。2008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就提出“上海为何不出马云”的讨论,时任广东省委汪洋也称马云为“浙江的一个宝”。直到2015年,时任中宣部部长刘奇葆仍称阿里巴巴的创业故事是中国闪亮的名片。这种融洽的政商关系,是马云商业帝国扩张的信心保证。
同样在2015年,阿里巴巴收购了香港老牌英文报纸《南华早报》,马云的副手蔡崇信写文章解释,这是为了帮助世界各地的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提供一种与西方媒体带有偏见的报导所不同的视角。尽管当时已经有不少声音认为,作为商人的马云控制媒体,显露的是政治家的野心,在强调党掌握“笔杆子”的中国,这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但是官方并没有表达出任何不满,曾任《环球时报》编辑的王文还评价:“这是件好事。这是国家的社会力量在尝试改变国家的形象。”换言之,马云收购一张在英文世界有影响力的报纸,在当时可以视为是替政府做一些他们不方便出面的事情。
马云一向擅长公关,也懂得经营政商关系。这种才能在创立阿里巴巴之前就已经显现出来了。1995年,马云到北京宣传当时的创业项目“中国黄页”,他找到一家媒体的司机,给了他500块,在《中国贸易报》头版发了公关稿。随后,马云如法炮制,通过朋友关系和过人的口才,争取到机会在《人民日报》内部做了一场演讲,也让中央电视台为他拍了一套纪录片《书生马云》。阿里巴巴发展壮大后,曾经有媒体专文总结过马云的“颠覆性事件公关”模式,他擅长制造新闻,用疯狂的语言煽动情绪,抢占舆论战的制高点。
从2006年到2018年,每当支付宝或蚂蚁集团遭遇政策阻力时,马云几乎都会搬出“献国论”:“如果有一天国家需要支付宝……全部送给国家。”这首先被认为一种政治表态,是为了使监管机构和决策者放心,但话从擅长制造新闻的马云口中说出,就存在丰富的解读空间,比如表达不满甚至威胁。正如邓肯·克拉克在马云宣布退休时所说,马云是“是中国私营部门健康程度和远景的一个象征,他的退休会被外界解读为不满或担忧”。一旦支付宝真的“送给”国家,引发的责难和恐慌将是空前的。
吴晓波回忆,2015年他陪同部委干部去阿里巴巴考察,当时广东海关刚刚破获一起出口骗税大案,一位阿里的员工随口说,其实这样的事情,我们这里的大数据比任何部门的监管都要准确。吴晓波说:“站在我旁边的一位副部级干部,身躯微微一动。”吴晓波继续委婉往下写,当阿里巴巴等民营企业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时,它们的处境将“步步惊心”。
2015年,当工商总局公布淘宝网的正品率只有37.25%时,淘宝官方微博转发了一位淘宝员工的公开信,批评这份报告有程序违规问题,并直接点名当时的工商总局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司司长:“您违规了,别吹黑哨”。次日,工商总局发布白皮书,称阿里系网络交易平台存在5大问题,阿里巴巴也宣布正式发起投诉。此事最终以工商总局宣布白皮书无效作结。
四、“工人爷爷”打倒“马爸爸”
2019年开始,中国民间舆论场遍地火药,马云曾经四处留下的火苗开始引起爆炸式的反应。先是19年4月份,一场由互联网员工发起的抵制996工作制的运动正火热时,马云在阿里巴巴内部讲话表示:“能做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很多公司、很多人想996都没有机会。”这套强调奋斗的工作哲学当然无法说服年轻人,相反,许多人感到失望和愤怒——“原以为马云有不一样的格局和见解,原来阶级性才是人的第一属性。”
马克思的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被评论者放在马云身上:“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2019年后半年,B站任何关于马云的视频,都开始有人引用《资本论》和《毛泽东选集》进行评论:“资本家逐利”、“剩余价值”、“吸血鬼”、“无产阶级万岁”等等。
更集中的爆发是2020年5月。阿里巴巴在B站的官方账号发布了马云的演讲视频,题目是《商业本身就是最大的公益》,原本应该是个冷门视频,却在几天时间内有40万的播放量,7000条弹幕和9000条评论。弹幕和评论一边倒,全是“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你的工人爷爷来了”、“是人民养活了阿里巴巴,不是阿里巴巴养活了马云”、“把你挂路灯”和“黄四郎”等等。
“黄四郎”是姜文导演的电影《让子弹飞》中的反派,这部2010年的电影在B站广受欢迎,被解读为隐喻无产阶级革命的电影:其中“汤师爷”是官僚,“黄四郎”是资本家,“张麻子”则是革命家,“黄四郎”以资本控制了官僚,形成利益集团,剥削底层人民,但最终被“张麻子”成功打倒。
在“福报”事件之后,B站和知乎的评论者开始广泛地称马云为“黄四郎”或“黄老爷”,这个称号意味着他们认为,马云不止是一个“无良企业家”,而是一个有政治野心,用资本渗透进政治领域、掌控舆论话语权的“资本家”。至此,曾经在2015年开始被网民热络称为“马爸爸”的马云,成为卷土重来的阶级话语中必须被“挂路灯”(吊死)的斗争对象。
马云的旧事被接连重提,以证明他昭然若揭的“野心”。2016年,马云在国外一场演讲中提到自己“比总统还忙,却没有总统的权力”。2017年,马云在香港会见特首林郑月娥时,表示“要是阿里巴巴在杭州有‘一国两制’”就好了。这两则新闻在当时都未起波澜,到了2020年,则几乎成为他僭越的铁证。
时代的氛围在三四年间快速改变,经历过香港反修例运动后,“一国两制”在中国舆论场已经不被认可,马云的话被重新拿出来,他的政治立场便显得可疑,尤其是他还在2015年同情了占中青年,几乎等同于支持港独。
同样被重提还有“东林党”的指责。2015年,马云创办了只招收企业家的学校湖畔大学,当时就有声音称其为“东林党”——明朝时以讲学为名在江南聚集的政治势力,通过讽议朝政形成舆论,并与朝廷当政的阉党对立。2017年,柳传志专门撰文批驳这一说法,认为这是“矛头直指民营企业家阶层”的“阶级斗争”。蚂蚁上市被叫停后,“东林党”又和“资本影响政治”的说法混杂在一起,重新变为对马云的指控。本应在2021年3月开课的新一期湖畔大学,也被报导已经停止授课。
置身于变幻时代的不只有马云。2015年称阿里巴巴为“闪亮中国名片”的中宣部长刘奇葆,在两年后的人事变动中被降级处理。他主导下的宣传系统在民间舆论中并不受待见,被认为守旧陈腐、缺乏新意。网民中甚至流传着“敌在中宣部”的说法。
五、国家的铁拳
无法判断民间的反马云声浪是否影响了高层决策,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官方对马云释放出明确的警惕之前,民间舆论就已经对马云作出了同样性质的指控——操纵舆论、垄断经济。
2020年4月,阿里巴巴高管蒋凡在微博被爆料出轨,但随后,网民发现这条消息被撤掉热搜,一些相关贴文也被删除。由于阿里巴巴持有微博30%的股份,“资本删帖”、“利益输送”、“控制舆论”的说法开始广为流传。
2020年6月份,微博因“在蒋某舆论事件中干扰网上传播秩序,以及传播违法违规信息等问题”被网信办处罚,但官方通告未有提及“资本操纵舆论”。根据《华尔街日报》2021年3月份的报导,一名官员透露,网信办在给高层的报告中称,阿里巴巴利用资本操纵舆论。《华尔街日报》还引用官员说,在所有媒体平台上影响公共舆论的应该是共产党,民营部门不应越俎代庖。2020年11月份,在蚂蚁集团被叫停IPO后,中宣部副部长徐麟才公开指出,“坚决防范资本操纵舆论”。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随后,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展开反垄断调查。而早在此之前,马云讲过的“停掉阿里巴巴就等于停了3000多万人就业”,已经被网民解读为一种威胁——绑架国家支柱产业,让自己大而不能倒。
阿里巴巴被调查后,对马云的批判声音更加甚嚣尘上。有公众号写手在一篇文章中声称要把马云“挂在路灯最顶端”,在微信公众号平台获得超过10万阅读,1.7万点赞,在微博也被点赞12万次,另有网络文章直接“细数马云的10宗罪”。
而在今年一月,阿里巴巴与马云的命运最受外界猜测的时候,甚至一度出现“蚂蚁公告称马云将阿里10%的股权无偿划转给浙江省财政厅以充实社保基金”传言,蚂蚁官方都不得不出面辟谣。
终于在上个月,《华尔街日报》披露,中国政府要求阿里巴巴剥离媒体资产,并准备对阿里巴巴开出天价反垄断罚单,2015年购买的香港《南华早报》,很可能也不得不在未来出售。
邓肯·克拉克曾经乐观地表示,如果中国允许选举,马云可能会成为最高职位的热门人选。如今回看,2013年马云对一群民营企业家演讲时说的话,可能更有预见性:“中国企业家没有一个是善终的。”
如今182亿元的反垄断罚金开出,阿里巴巴面临的重锤,可能暂时告一段落。可是,虽然对阿里的处罚也许会被看作受到马云个人的牵连,但不会有任何互联网巨头此时还会心存侥幸,认为类似处罚不会落到自己头上。先例已开,就像胡锡进所说,“这一处罚对整个经济界树立并强化反垄断观念、遵守相关法律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触动。”
在微博与知乎社区的评论区,人们纷纷发问,“谁会是下一个?”
(张美悦、李瑞洋对本文亦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