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本次疫情最严重的万华区,邻近大台北农产批发交易中心“北农”第一市场。农委会是否有战略可以确保本土农产供应无虞?」

端传媒记者何欣洁 特约撰稿人 张宸邦、林庭苇 发自台北

农委会主委陈吉仲。
农委会主委陈吉仲。摄:陈焯煇/端传媒

台湾疫情升温,自5月15日上午开始,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指挥官陈时中宣布,决定升高台北、新北的警戒等级至第三级,持续至5月28日,届时再视情况决定是否延长、升级或取消。

“第三级警戒”的要求,除了外出时全程戴口罩并停止室内5人以上或室外10人以上聚会,并且因为要求社会“仅保留维生、秩序维持、必要性服务、医疗及公务所需,其余营业及公共场域关闭”,不少餐厅应声宣布暂停营业,引发台湾民众抢购白米、泡面、蔬果与卫生纸等民生物资。对此,台湾相关部门已经出面宣布,包括酒精、卫生纸在内的物资,一定会供应无虞,请民众不要抢购囤积。

然而,在这诸多物资当中,蔬菜、水果等属于生鲜食品,必须每日不间断的新鲜供应,才能确保民众在“少出门、多在家”的情形下,依然维持日常营养所需。供应大台北地区生鲜蔬果的台北农产运销公司(北农),其交易量最大的“一市场”,恰好正位于本次疫情最严重的万华区。万一北农一市场不幸传出疫情,双北都会地区的蔬果供应、价格平稳,是否都还能维持如常?

为了解答此一重要民生问题,端传媒独家专访台湾农政机关最高主管官员,农委会主委陈吉仲。自武汉封城以来,台湾的粮食安全对策为何?大台北地区能做到蔬果供应无虞且价格稳定吗?万一世界货运持续受到疫情影响,台湾能顺利种得出自身所需的蔬果吗?

2021年5月15日台北,疫情期间市民在超市抢购食物。
2021年5月15日台北,疫情期间市民在超市抢购食物。摄:唐佐欣/端传媒

端传媒(以下简称端):防疫警戒升至第三级后,开始出现民众抢购泡面、蔬菜、白米等民生物资的现象,然而大台北地区的农产运销中心“北农”一市场却刚好位于疫情最严重的万华区。请问主委,万一北农有工作人员染疫、必须关闭消毒,农委会预备如何应对?

陈吉仲(以下简称陈):首先,疫情升到第二级的时候,我们就有要求北农全部要实联制(实名登记),你今天去看的话,所有进来的任何承销人(批发买方)、购物人(零售买方)都没有问题。一般消费者也全部要实联才能进去,要量体温戴口罩,全部的防疫都比照疫情指挥中心的要求来办理。即便是运送蔬果的司机,我们也是从疫情一开始,就有配口罩给他们。

第二,北农是最重要的农产品果菜批发市场,所以任何的防疫一定要做好,但是万一有这样的疫情,我们也有配套措施。北农有一市(第一果菜批发市场)、二市(总公司暨第二果菜批发市场),一市、二市不在同一个地方。

所以万一,我这是举例,万一“一市”有问题,暂停营业一市的时候,二市就会让它延长交易时间,一定要把所有的农产品供应都拍卖完。因为这个牵扯到农民的权益和消费者购买粮食安全的议题,所以这个部分我们都有模拟过,北农一、二市可以互相cover,万一(两个都)有问题,还有新北果菜批发市场,这个我们都有相关配套措施。

原则上就是要让所有的农产品都可以拍卖完,将农民生产的产品,都提供给消费者。

端:但北农所负担的功能,并不只有物流转运,也有稳定果菜价格的功用。一市、二市万一有任何一个市场失去功能,会不会影响到台湾的农产价格,进而让基层民众的食材费用增加?

陈:价格目前是没有飙涨,我们会随时监控价格。我们也呼吁所有的业者,在这个时候还是要依照市场供需来稳定市场运作。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确保农产品,包括农渔畜,从生产、通路,通路就包括批发市场到整个超市营收市场,都要确定可以稳定供应,不能让他断链,所以防疫已经全部都有要求。任何一个地方有问题,我们就会有其他的配套措施来调解,我们目标就是稳定供应所有全国消费者所需要的粮食。

2021年5月15日台北,市民在一家医院排队接受2019冠状病毒测试。

2021年5月15日台北,市民在一家医院排队接受2019冠状病毒测试。摄:Ceng Shou Yi/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端:根据农委会的掌握,台湾的农产运销通路大致是怎样的轮廓?会经过的节点有哪些?这些环节的染疫风险位于何处?

陈:要看你是什么产品,我先讲米好了。米不会像蔬菜水果一样走批发市场,米就是农民收割完了,直接卖,以前还会卖给中盘商,现在都是给大型米制厂,像是三好米、中兴米等等大厂,或者是本身有在经营品牌的农会。以前的通路就你讲的,农民、中盘商到大的米制厂,再到零售端跟传统市场。

以前(米的供应链)会经过五个点,到现在只有三个,因为它不只批发市场,譬如说,如果他卖给雾峰农会,雾峰农会可能又把米卖到超市或其他的零售市场就直接卖去了,或是大型米市场。因为米不走批发,它那个通路已经大幅度缩小,所以这个部分,米就比较不会有问题。

至于蔬菜的部分,有大约三成多会到北农,水果已经不到一成,农民透过共同运销到北农,北农再卖给承销人,再卖到传统市场,类似这样的通路,可是也有开始直接对接消费者,就是提供学校午餐那是最直接,农民收成后,就给学校煮给学童吃,那也是一种通路,卖学校午餐跟国军都是。

另外,全联、家乐福等大超市,他们已经开始直接跟小农采购,通路也开始形成,所以它的通路已经比以往减少更多所谓层层的关卡。因为经过一层,你就有一个价差,否则它会亏损,那这是蔬菜水果的部分。

猪肉的话,就更简单了,猪农运送到批发市场,拍卖完就屠宰,屠宰完就到市场了。所以我们的通路通常就比较简单,因为我们国家也不大,不像美国,可能中间还会经过其他加工,或跨区域运送。然后,现在跟这个疫情有关的,就是如果你在通路上做好防疫,就不会有问题。

水果方面,国内生产跟需求差不多,可是我们水果还有要出口,我们也有要进口,而且也有不同品项。譬如说我们进口苹果,出口我们的芭乐、芒果、凤梨。生产、库存,再加上进口都远超过需求。但是如果用最极端的状况来看,都没有货进来的话,国内生产加上现有库存也还是可以满足大部分的品项。

除了我们盘点的这些,农产品生产,还会牵涉到肥料的部分,而肥料不是只有一种,它还有元素,人家说氮磷钾,像是液氨、尿素、氯化钾、磷矿,从疫情一开始我们就有预备,可以供应无虞。毕竟台湾肥料原来也都是进口,万一进口断了,我们有请台肥(台湾肥料股份有限公司),在疫情爆发的一个多月前,都超前去把它买进来,包括肥料,种子、种苗都有,其实我们都有盘点过。

猪、鸡的饲料玉米、小麦部分,也是从疫情一开始便确认,量没有问题。

那时候我就跟同仁说,疫情之后,国际市场开始的这个波动,跟很多理论、预期都不一样,而且感觉有点像1929年经济大萧条,百年难得一见的国际大变动。

端:请主委为我们解说一下,台湾从疫情开始到现在,整个农委会的战略思维是什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布署?布署的主要目标为何?

陈:从2019年的12月31日,行政院有开会讨论,当时卫福部便有针对从武汉来的班机作检疫,在很多其他国家都还不知道这个疫情的时候。后来在过年前,苏贞昌院长就有到机场视察,一个是非洲猪瘟的防疫,因为过年人多,担心非洲猪瘟;另一个就是这个可能的疫情。

当时还不知道这是新型的冠状病毒,但过完年后,农委会这边就开始盘点,一开始看到疫情爆发,然后有些城市封城,那我们当时就警觉:即使疫情还不到欧美,纯粹假设疫情只停留在中国,它也会对全球粮食市场造成巨大影响。

为什么呢?首先,这是因为中国人口非常多,所以消费市场超大。再来,它生产力也大,那为什么会生产不足?因为它宣布封城是春耕的时候,人员进出受阻,那粮食就会受到影响。

譬如说,SARS期间,中国稻谷年产量大量减少,2003年比前一年少了2000万公吨,2004年SARS疫情就已经结束了,还少了4000万公吨,那我们这次的疫情是比SARS严重,那中国国内生产减少,要补足国内需求就必须到国际市场上去买。在国际市场买的时候,同时也会造成国际价格的波动,所以我们那时候就已经开始进行盘点。

由于疫情的爆发地在武汉,我们也特别注意了湖北省的资料。湖北的话,玉米的产量应该不多,只有323万吨,小麦大约410万吨,稻米大约是1965万公吨,占全国大概9%。

一月底,他们开始封城,我们想那时候影响大,那时候我就跟同仁说,疫情之后,国际市场开始的这个波动,跟很多理论、预期都不一样,而且感觉有点像1929年经济大萧条,百年难得一见的国际大变动。因为人员管制开始了之后,不是只是影响到生产消费,也会影响到货品、服务贸易,不管怎么影响,一定会影响到各行各业。

记得当时,蔡英文总统和苏贞昌院长要求我们(农委会)开始去盘点有关粮食安全的指标。因为台湾粮食自给率平均只有三成多,也因此,我们有6、7成消费者吃的农产品是从国外进口,万一没有准备好,而我们遇到最极端的状况:就是所有的货运都不能进来的时候,那你可不可以供应国内的营养所需?那我们这时候就要问到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就是粮食安全,到底什么叫做粮食安全?

过去五、六十年来,粮食安全的定义都在变化,以前只在乎量,就是只要吃得饱,到了后来,开始要求品质。不能说我只让你吃得饱,可是我里面的品质不好;另外还要考虑价格,不能贵到让你买不起,你说我只要供给满足需求,可是如果价格很高,那也不行。

所以我们后来认为粮食安全,以台湾来讲,就是我们这个国家里面的2300万人民,在任何时刻他要满足自己维生所需要的粮食需求,我们都可以供应。其中,有三个来源,国内生产、国家库存,以及进口。同时要顾到品质,以及符合消费者所要的价格。

2021年5月15日台北,疫情期间市民在超市抢购食物。

2021年5月15日台北,疫情期间市民在超市抢购食物。摄:唐佐欣/端传媒

在台湾经济发展过程里面,很多的团体,不管学术或公民团体,它们说要保有农地,那都是为了消费者,而不是为了农民。消费者应该要更支持来保护这个农地,因为现在遇到疫情,我们看到这点。

端:这边就牵涉到,从疫情一开始,就开始有人讨论“粮食安全系数”以及“粮食自给率”之间的差别。譬如新加坡的粮食安全系数高,但粮食自给率低;以台湾为例的话,虽然粮食自给率低,但稻米的粮食自给率却超过百分之百。在民间讨论的时候,常常会让人十分困惑?

陈:粮食安全系数,应该是经济学人在算的,台湾好像80几分,排名在28左右,台湾的部分其实是我帮忙算的。他们有一堆criteria(标准),要一个一个去算,主要从availability(供应)、affordability(所得)、quality(品质)去算。

但要注意,那些指标是在市场正常运作底下算出来的,你看他的affordability就是这样,那个都是考虑经济市场正常运作底下出来的结果,台湾还在很前面,比中国还前面,大约比韩国多一名还两名。

在正常情况底下,粮食安全系数把量、价格跟品质都算在里面,那其实是相对安全,相对其他国家。这也是刚好我跟你说粮食安全的定义,就表示说,我们提供的那些农产品的数量,不是只有国内生产,还有进口,那进口就是贸易市场在正常运作,我们就相对安全。但现在疫情来,贸易市场受影响了,我们同样再把那个指标拿出来算一次,我保证不会那么高,因为affordability就会受影响,而且另外还有算权数。

这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当市场都可以运作的时候,用那个指标来衡量,没有问题,可是当你的市场已经不是正常在运作,像这次疫情或像以后极端气候事件,万一很多的农产品没办法买卖的时候,我们的粮食安全到底是什么情形?这时候粮食自给率不是就可以反映出你粮食安全的状况吗?两者是在不同前提下,当你的市场都没办法运作,或运作有问题,真正的粮食安全,其实粮食自给率就可以反映出来,你可以提供自己多少粮食,粮食自给率是有这样一个涵义。

而我们常听到的台湾粮食自给率34.2%,也是在正常运作底下,因为我们生产成本比较高,国外比较低,所以正常情况我们还不需要提高自给率,可是我们还是有很多农地可以来生产,这就是我们当时有在讲的“储备粮食自给率”。

那是什么呢?就是“当你需生产时,你可以生产得出来”,满足国人所需要的那些粮食。就好比我们现在农地拿来生产的,跟实际保有的农地是有差距的。我们全部的可耕种农地有80万公顷。像水稻,它可以种两期,所以它种植面积就是两公顷。不像日本,很多只种一期,台湾可以种到两期。我们现在的种植面积,才70几万公顷,不是耕地面积,而是种植面积。如果水稻一期所需的是18万公顷,二期所需10万公顷,它总共就18万公顷,因为二期的10万公顷是包含在一期的面积里面。

所以我的意思是说,为什么我们要保护农地,储备的粮食自给率为什么重要?就是当你需要的时候,你可以拉回来生产。就像刚刚说进口都不要,那你可不可以满足国内的粮食需求?这时候这些需求量里面,就要换算成说,我用自己的农地去生产。那另外还需要人力跟水资源。所以要保有储备粮食的自给率最重要的就是你要保有农地,农地不能一点一滴流失。

所以在台湾经济发展过程里面,很多的团体,不管学术或公民团体,它们说要保有农地,那都是为了消费者,而不是为了农民。消费者应该要更支持来保护这个农地,因为现在遇到疫情,我们看到这点,以后如果遇到气候极端事件,像水灾、干旱,或台风、飓风,那也是说没有就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