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线的医师与防疫人员告诉我们:当筛检、疫苗、一般就医需求的民众一齐来求助时,前线如何应战?」

端传媒记者 李易安、特约记者 林庭苇、记者 何欣洁 发自台北

2021年5月15日,一名穿著防护装备的工作人员为台北的一家医院消毒。
2021年5月15日,一名穿著防护装备的工作人员为台北的一家医院消毒。摄:Ceng Shou Yi/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5月18日下午,指挥中心公布国内新增240例本土确诊、5例境外移入,确诊个案中新增2例死亡。疫情爆发至今,已累计14例死亡个案。 指挥中心表示,今日新增的240例本土确诊案例,与先前的群聚案直接相关的有台北茶艺馆88例、万华区活动史67例、狮子会相关群聚2例、进香团2例、宜兰游艺场1例。群聚关联不明51例、疫调中29例。

自2021年5月15日大台北地区的疫情警戒升至第三级以来,中央流行指挥中心便宣布,医疗院所将会进行分舱分流、落实轻重分级制度:将“负压隔离病房”、“专责急救病房”、“专责医院”留给重症病患,无发烧、无积极治疗需要之轻症者,则移至“加强版集中检疫所”,以确保医疗量能;也会设置户外筛检站、运用远距医疗诊治门诊病患,避免大量人潮涌现医院,造成交叉感染。

但,尽管中央积极部署医疗量能,然而在疫情急速升温、连续三天本土确诊破百例的态势下,“前线”各地的医疗院所仍传出采检人潮涌入急诊室、排挤到其他重症患者和紧急伤患的情况。除了有轻症病患不愿转移至“加强版集中检疫所”、占用医院急诊床位之外;也传出重症病患也没有急诊床位,为避免在室内执行插管发生飞沫传染,急诊医师只能在户外插管。

原本的就医民众,加上等待采检和排队施打疫苗的人潮,使得医院急诊室爆满、第一线医护人员疲于奔命,连台大医院院长吴明贤也出面喊话,请轻症民众不要直冲挤诊、耗费医疗资源。雪上加霜的是,预约施打疫苗的跟着满载,指挥中心宣布5月15日起不再接受“自费疫苗”预约,但保证“已经预约自费疫苗者可以继续施打、数量足够”。不过,许多民众按照预约前往医院,却发现自费疫苗预约被临时取消,有些医院甚至连“公费疫苗”也公告取消施打。

对此乱象,陈时中回应,有可能是医院报上来的疫苗数量没计算好、有所落差,明天会再配送4万剂到各医疗院所。

但未来若疫苗陆续到货、前往接种的民众越来越多,已经被采检、就医民众所挤满的医院,也可能再被施打疫苗的人潮影响动线。

因应台湾日渐严峻的疫情,今日上午,总统蔡英文也特地到疾管署的疫情指挥中心视察,并发表对外谈话。蔡英文表示,除了从国外购买的疫苗将会陆续到位,国产疫苗的研发也在预期进度上,国内疫苗厂商如联亚生技、高端疫苗都已经进入临床实验第二期,预计7月底以前供应第一波国产疫苗。

截至今日为止,台湾疫苗累计接种人数为22万352人

昨天在指挥中心记者会上,卫生福利部次长石崇良才说明,全国负压隔离病房总共有760床、分布在全台87家医院,并在本周开设全台172家急救责任医院、专责病房约2412床。根据医疗应变组副组长罗一钧说明,“加强版集中检疫所”有医护人员24小时进驻,可以视讯的方式安置轻症病患,负责该检疫所的医院也会提供医嘱、药物治疗。现在起,若有新确诊的轻症病患,或是自发病日起住院超过10天以上、评估已不具传染力或传染力非常轻微者,都会移到集中检疫所。

然而,石崇良言犹在耳,短短一天之内,疫情最热的北部地区就达到医疗量能紧绷的地步。石崇良今日再度向媒体公布,截至今天早上为止,双北、基隆与宜兰负压隔离病房仅剩47间,专责病房只剩28间;昨天,新竹以北的集中检疫所已开出约800床,专门收治轻症病人,希望把负压隔离病房保留下来给症状较严重的患者。

不过,新北市板桥区亚东医院、高雄市凤山区仁惠医院,先后在这两天传出院内感染,尤其亚东医院是医疗层级最高的“医学中心”,又位于新北市确诊病例最高的板桥区,恐怕让原本就非常紧绷的大台北地区医疗量能,雪上加霜。亚东医院医疗副院长邱冠明对媒体表示,为确保重症患者的医疗需求被满足,将不会封院,但已经采检院内同仁、实行“降载”措施。

除了部署基层医师投入社区筛检工作、分散采检人潮以保全医疗机构的收治量能之外,陈时中也呼吁,“疫情期间病房不是大家可以自己选的,要依照专业做最适分配,才能让社会资源做最有效的运用”,希望患者服从医疗指令。

但根据曾密切接触防疫工作的第一线医疗人员透露,目前检疫所的数量已经非常紧张,部分快筛阳性的患者,也会被请回家中或防疫旅馆隔离。台北市便传出,有防疫旅馆收容快筛阳性病患,引起旅馆其他住客、工作人员恐慌的情事。

2021年5月13日台湾新北市,人们在医院查询问如何接种2019冠状病毒疫苗。

2021年5月13日台湾新北市,人们在医院查询问如何接种2019冠状病毒疫苗。摄:I-Hwa Cheng/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为什么急诊室会如此爆满?

台湾的医疗体系有所谓的“分级医疗”,最高层级的“医学中心”肩负研究、教学以及治疗急重症病患的任务,其次是“区域医院”、“地方医院”,最后是以社区为单位的“基层诊所”。不过事实上,台湾长期以来一直有医疗资源被滥用、分级制度没有完全落实的问题。

“承平时期、去年疫情还没有这么严重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有很多民众滥用急诊资源,小病不往诊所、却往大医院跑,急诊室本来就经常处于爆满或即将爆满的状况,”台北市医师职业工会秘书长廖郁雯解释,现在紧张时期,民众只要看到指挥中心公布的确诊者足迹跟自己重叠,或是有一点呼吸道症状,就想赶快到急诊室排队。

此外,由于现在许多医院的门诊已经满号,或者正在实施“门诊营运降载”(取消或暂缓门诊,将医疗量能留给急、重症病患),许多伤病程度较轻微的人流,也从门诊流往急诊室。

为了分担医院急诊室爆满的人潮,指挥中心已商请地方政府设置“社区筛检站”。不过,目前“社区筛检站”仍是由地方医院或区域医院设置“户外采检站”,尚未在最基层的“社区诊所”建立采检据点,而且在医院设置“户外筛检站”的做法,也有相当风险。

廖郁雯解释,进行筛检时,医护人员必须把棉棒塞到民众的鼻孔、咽喉深处,这种侵入性动作非常容易使受检者咳嗽或打喷嚏;因此,医院的“户外筛检站”应该只是一个“应急用的分流措施”,长期而言还是得落实分级制度,并在有完整防护设备的室内空间进行采检。

“筛检处跟急诊绝对要分流,”廖郁雯认为,必须让基层诊所、地区医院、区域医院把医学中心的重担分掉,“不要让所有的(筛检)民众全都塞到医学中心急诊室。”

不过,5月18日指挥官陈时中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虽然让基层耳鼻喉科医师投入社区筛检工作,但目前暂不考虑在诊所就地筛检,仍会选择在社区广设筛检站,必要时不排除开设自费采检。

除了一般民众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台湾已经全面进入社区感染、确诊案例连续好几天破百的情况下,针对每天面对大量采检、就医民众的第一线医护人员,有没有安排定期采检?5月16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才发布规定:医疗院所需定期(5至7天)针对“高风险单位”(如:急诊、加护病房及专责病房等等)医疗照护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鼻咽或深喉唾液采检。

事实上,定期让医疗人员采检,也没有这么简单。廖郁雯引用权威医学期刊《刺胳针》(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论文指出,“主动监测”的优点是可以及早辨认确诊者,但若真的针对医护“普筛”,大量无症状或轻症的医护人员被检验出阳性,也可能加剧工作人员之间的不安全感,影响防疫医疗团队的士气。

防疫前线:万华剥皮寮

实际到本波疫情中确诊案例最多、也设有最多快筛站的万华现场走一趟,这个疫情热区几乎已成空城,路上的车流和人潮也明显不如平常。从龙山寺捷运站出来,广场上仍可见十多位街友聚集;再向东前行一个街区则是剥皮寮,这里是台北硕果仅存的的清代街区,曾经历过多年的保存和拆迁争议,在 2009 年完成修复之后,因为曾作为电影《艋舺》拍摄场景,而成为热门的观光景点。

然而在疫情之中,剥皮寮外已经用交通锥围出了封锁线;入夜之后,停在路边的军用悍马车,流露出一股肃杀气氛,和街边清末、日治时期的历史建筑为邻。万华的群聚感染事件爆发之后,指挥中心已陆续在万华地区设置了五处快筛站,这些快筛站的设置地点除了医院之外,也还包括一些和周边社区隔着一段距离、相对空旷的场所,而剥皮寮就是其中之一。

事实上,剥皮寮之所以会被选为快筛站设置地点,竟与当年的历史建筑保存作法有阴错阳差的关联:在街区被保存下来之前,剥皮寮的居民其实就早已全数迁走。在保存方案刚刚出炉时,曾让不少人批评,剥皮寮只是“没有居民生活其中的活标本”;然而当年的主事者恐怕无法预料到,这个居民迁走后留下来的空屋,居然会在多年之后的疫情之中,成为适合作为快筛站的现成场所。

2021年5月17日台北,一名医护人员在筛检站从一个人身上收集样本。

2021年5月17日台北,一名医护人员在筛检站从一个人身上收集样本。摄:Billy H.C. Kwok/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医师呼吁:“症状轻微,不一定要立刻来筛检!”

其实,不只是病房与收容快筛阳性患者的检疫所出现“紧绷”状态,就连更前端的筛检工作,也逐渐显露出筛检量能不足、病患分流困难的问题;指挥中心表示,疫情期间,全台湾单日的检测量能为每天2万7682件,但仍不太足以应付前来筛检的民众。

目前的筛检,分为两种,一种即是剥皮寮快筛站所提供的“快筛”,针对抗原作检测,只需要 15 分钟就能知道结果,但准确度较低,可能会有“伪阳”或“伪阴”的状况出现;另一种则是送往疾管署的实验室进行PCR 检测,准确度较高,但需时较长。

以台北地区为例,现行的筛检流程是,曾经在 4 月 15 日之后去过万华等疫情热区、出入过茶艺馆的工作人员和顾客,或曾因上呼吸道症状在万华就医的民众,只要有筛检意愿,就可以在每日的上午 8 点和下午 1 点前往万华的五个快筛站排队、索取号码牌,但这也意味着前往快筛站的民众,可能有仍未出现 COVID-19 症状的人,也可能有已经出现症状的患者。

而以目前的抗原检测原理而言,前阶段社会大众担心的“伪阳”情形,机率已经大幅减少,且阳性患者亦会被列管、留下医治,原则上问题较小;反而是患者在初发病期,万一因为抗原不足而出现“伪阴”情形,更令人担心。快筛后若结果为阳性,便会由救护车将个案送往集中检疫所,而检体则会被送往 PCR 实验室作进一步检验;至于阴性个案,为了避免“伪阴”现象,医护人员也会建议受检者返家后持续进行健康监测。

备注:PCR结果为阴性者,也同样需要在家健康监控。

备注:PCR结果为阴性者,也同样需要在家健康监控。

不过,由于快筛站处理量能有限,因此有些无法拿到号码牌、却已经出现症状的患者,便会直接前往医院急诊。

然而,在台北某医院急诊科任职的陈医师向端传媒表示,一般医院的快筛试剂数量未必充裕,而且通常只会保留给需要紧急进行手术的病患,因此医护人员会将检体送去实验室进行 PCR 检验,然而从通报、送验,到得知结果,最长可能需要花上两、三天的时间。

“在等待 PCR 结果出炉之前的时间里,医生只能嘱咐病患返家休养,不要出入公共场所,但实际上并没有强制力,也不像居家检疫那样,有法源、有罚则可以作监控。”此外,陈医师也不认同所有医院都应该无限制开放快筛,“快筛一样有局限性,有可能是『伪阴性』,却会让确诊者卸下防疫戒心,反而对社区造成感染的风险。”

此外,有些人前去医院急诊,有时只是因为公司老板要看快筛阴性证明、却又排不上社区快筛站,然而就算前往医院、走通报程序,PCR 结果出来之后也只会通知阳性的确诊者,并不会发给受试者“阴性证明”,“基本上如果三天之后没有接到通知,就是代表阴性了。”

作为第一线的医护人员,陈医师也坦言现在的状况很难解决,只能先将去过万华的人集中在户外处理,避免在院内造成交叉感染,“我们只能和民众呼吁,如果症状轻微,其实不一定要立刻来采检,可以观察一阵子,同时也要继续宣导,不是快筛『阴性』就没事,公司老板也不应该要求员工一定要取得阴性证明。”

18日的本土确诊案例,虽仅有240例,乍看有比前一日的本土333例稍减,但并不意味着疫情趋缓,医疗系统亦持续紧绷。为了因应情势,教育部在今日宣布,自5月19日起至5月28日止,全国各级学校及公私立幼儿园停止到校上课,儿童课后照顾服务中心、补习班等各类教育机构亦同时配合停课,请所有学生在家学习。

至此开始,台湾亦进入了全球大多数国家都经历过的“全体学生网课”状态。不过,在家上网课,需要充足的电力支撑,台湾的电力系统,却在短短一周之内,再度出现停电事件。

因民众在家防疫、气温极高,冷气需求增加,用电量随之攀上高峰。17日下午,13日跳机的兴达电厂燃煤一号机组,再度跳机。台电提前启动正在岁修的核三一号机,缓步启动、准备并联发电,却宣告失败,最后让日月潭水库也加入水力发电救援,才停止“分区限电”的状况。

一周内两次停电,让民众抱怨不已,更担心出现大人在家防疫、孩子在家学习却再度遇上停电的窘事,加以中南部缺水问题虽已因少许降雨而纾缓、却也未完全解决。疫情、停电、缺水、高温数大危机夹击,台湾民众是否依然能够保持情绪平稳,遵守医疗与防疫体系指示、配合相关的筛检与就医政策?严格考验着台湾社会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