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周报:台湾疫情数据仪表板,与政府尚未公布、厘清争议的数据资料
端传媒记者 何欣洁、特约记者 林庭苇、实习记者 黄傲天、设计师 郭瑾烨 发自台北
台湾疫情爆发,端传媒将收集政府公开资讯、综合采访专家意见,于每周日下午14:30,推出每周的关键疫情数据仪表板,直到疫情警戒解除为止。
第二周的疫情仪表板,新增“总死亡数”,其余维持第一周项目:“确诊”人数的趋势变化(含校正回归后案例)、“采检阳性率”、“未检验的检体数量”与全台的“疫苗累积接种人次”。
今(30)日下午最新数据,尚未列入此表中。30日指挥中心最新公布,新增266例本土、没有境外移入个案,另有89例“校正回归”上周各日个案。确诊个案中,新增11例死亡。
除此之外,我们特别列出台湾政府应该公布、而尚未公布之数据栏目。
综合国内外各界专家建议,这些栏目包括(但应不只)下列项目。
本周感谢美国奥瑞冈州立大学教授、全球卫生中心主任纪骏辉,供以下专业意见。纪骏辉建议,台湾政府应主动公开:
-
各县市每日每10万人新增确诊数。此数据可以帮助民众理解各县市疫情的相对严重度。
-
从5月1日起的累计本土病例。
-
从5月1日起的累计每10万人本土病例。
校正回归:研判日、检验量能与阳性率
另,关于上周校正回归衍生的“研判日”疑问,指挥中心后公布了研判基准,为“确诊个案之采检日至确诊日(阳性检验结果通知)超过两日以上”,即所谓的“+2”计算法。
自从“校正回归”开始后,台湾“实验室检验量能不足”、“核酸检验(PCR)太慢”的批评四起。近日,连台湾大学校长管中闵也公开表示“乐于将校内 PCR 设备和 P2 实验室投入防疫相关工作”,许多学术机构也纷纷发声表示愿意接受征召协助检验,并呼吁政府放宽《医事检验师法 》对检验场域的要求与限制。
对此,中华民国医检师公会全国联合会常务监事、圣马尔定医院检验科主任高智雄反驳:“不是我们医检PCR筛检塞车或量能不足,而是5月28日前,CDC的两大电脑系统塞车当机!”
高智雄解释,进行PCR检验以前,医疗院所的感染控制中心必须先进入疾管署的“传染病通报系统”登录检体资料,并在跑完PCR检验后,将检验报告上传至疾管署的“检验资讯管理系统”。他强调,“目前台湾PCR筛检量能是足够的,不要再说我们PCR筛检量能不足了”,也无需开放其他生技公司或学校实验室来协助增加筛检量能。
换句话说,从医检部门内部的角度来看,数据之所以延迟、之所以产生校正回归的争议,并非医检部门的“核酸检验量能不足”或检验机器不够,而是疾管署这两大关乎“每日检验量”数据的系统经常塞车当机,实验室无法顺利上传检验结果,才导致5月24日至5月28日的“每日采检阳性率趋势”数据缺位。
5月25日传出,行政院政务委员唐凤将协助指挥中心改良通报系统,以解决通报系统塞车、“校正回归”的问题。然而,据端传媒昨日(5月29日)向台湾医事检验产业工会求证,唐凤改善的系统目前仍在台中荣总测试中,相关改善措施都还在测试阶段。
台大公卫:“发病日”判断趋势较正确
针对校正回归议题,台大公卫学院则在5月24日提出建议:依照发病日为时间轴的流病曲线判断趋势较为正确,但是最近一周的资料会被低估,因此判读上仍要注意。另外,台大公卫学院也提醒,由于轻症与无症状的个案不一定会就医确诊,目前的通报数字势必小于实际的感染人数,因此台湾国内的疫情,“仍属严峻”。
一个比较不受到通报延迟影响的作法,就是根据病患发病日的时间轴来看疫情的趋势,对于无症状者,则用送验日来代替发病日。台大公卫学院指出,如果“发病日”的资讯正确的话,这样较能准确地观察疫情演变。
不过,台大公卫学院也提醒,这样的数据,无法非常即时。最近一周才发病的个案,有可能因通报延迟,所以还没有出现在通报系统内,甚至还没有被诊断。
因此,如果用发病日来看疫情趋势,“一定会发现最近几天的个案数目是下降的,这不能解释为疫情趋缓,应该要把最后几天略过不看。”
台大公卫学院以5月23日疾病管制署公布的流行曲线解释,虽然病例数目在5月15日之后开始下降,但是“这不应该解释为5月15日之后疫情受到控制,而只是5/15之后才发病的个案还没有全数通报进来而已。”
公卫学院提醒,Covid-19从感染到发病,约需一至两周的潜伏期,所以就算台北、新北的三级防疫措施非常有效、平均一个个案传染给不到一个人,但预期台北、新北的流行曲线,也至少要5月15日之后的一两周,才会看到个案数的下降。
今日过后,即是公卫学院所说的“15日之后两周”开始的日子。接下来的曲线,便见真章。
另,在现行指挥中心的图表呈现中,每一笔资料的X轴标准原先应该一致,但在现行的回归校正中,却无法得知那些未被校正的个案是否也是采取“采检日+2”的一致标准?指挥中心将检验数问题解决之后,是否可以不再需要进行相关校正了?将会是下周疫情数据的关注焦点。
中央与地方的病床、病房争议
在仪表板中,民众相当关心的“病床”相关项目。然而,台湾当前台北、新北地区医院现有空床 / 占床数,至今各方说法仍不一致。
5月30日,指挥中心医疗应变组副组长罗一钧表示,全台现有1092床,520人收治;北部三家医院全面清空,包括联合医院和平院区110床、三总93床,新北联合医院117床。
专责病房计算差异,收治房间数、病床数计算单位的不同,过去都是一人一室,现在多数是确诊者,为了即时照顾,已经回归到病床设置的空间,目前统计全国开设专责病房180家,到今天上午一共房间有4201间、床数9646床。空间还有2519间、7676床。
双北房间数是1378间、2836床。空床大概320间、1500多床,并未公布具体数字。加护病房方面,已有重度责任医院46家开设专责ICU,全国开设577张、空床还有429。双北比较吃紧,177张ICU、空床97床。全国加护病房3990张、空床1137。负压隔离病房919张、空床391;双北231张、空床43间。政策上希望负压隔离病房留给呼吸器插管病患。
然而,以上数字,无法得到台北市政府的认可。中央政府与全台疫情相对严重的台北市政府,在病床的计算上,屡屡出现争执。29日,柯文哲在记者会上批评,中央计算的方式是在“讲干话”,按照台北市政府计算,病床数并没有这么多。
对此,卫福部次长石崇良解释,中央和地方的病床数字有落差,是“因为病房数与病床数计算单位不同,过去收治确诊者都是一人一室,但随疫情变化,为了让病人能即时收治,因此回归到原本病床的设置空间。”
柯文哲则反驳,“这不是几个房间、不限一人一室就自动乘二,房间转换也要时间,所以北荣把普通病床转成专责病床,转换都需要时间”,他批评,请中央官员不要坐在办公室看报表来统计病床数。
截至本周为止,中央与地方政府关于病床数的计算方式依然未能达成共识。许多大量收治患者的医院,均有医护在脸书上或ptt提出“病床不够”的呼救示警。不只一位、一家机构的医护匿名指出,指挥中心公布的病床数字,与他们所计算推估的实际状况有出入。
按照台湾平日的行政权责,卫福部医事司是负责调度病床、掌握空床数的单位,亦对此一业务最为熟悉。
上周疫情深度报导、评论回顾
24日,综合Apple移动数据与Google人流趋势,与政大创新国际学院助理教授卞中佩团队合作〈数据分析:“软封城”一周间,台湾民众是否真的比较“自律”?〉
27日,推出重磅现场报导〈万华十日记:疫情重灾区,一场对抗病毒的游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