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一款虚拟助手能引发欧美网友的狂欢?」

端传媒实习记者 黄昊

三星虚拟助手Sam。
三星虚拟助手Sam。网上图片

日前,一间美术创意工作室“ Lightfarm Studios”在其官网上公布了虚拟女性形象“ Sam”的企划设计。根据声明,这个名为Sam的女孩是该工作室与三星(Samsung)旗下营销公司“Cheil Worldwide”共同打造,计划替换先前的语音助理“Bixby”,作为三星的新虚拟助理角色。

在公布的渲染图和短片中,Sam有著一头栩栩如生的齐肩棕发和些许雀斑,身著印有三星Galaxy Logo的服装,配备有三星手机以及智能手表。她缀有泪痣的蓝色大眼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甚至还会对著镜头俏皮可爱地自拍。

但出乎意料的,这个大受网友欢迎的虚拟角色却没有得到任何出场机会,消息问世四天便胎死腹中——目前创作Sam的工作室已经在官网以及视频网站Vimeo上删除了相关信息,而三星方面也并未对此发出任何官方通告,换言之官方并未承认这一项目。但无论该项目是否确认属实,Sam的靓丽形象早已抓住了全球网友们的眼球,不意外地在网络间掀起了一场狂欢,而当中涉及到色情的内容,则占据了相关讨论的绝大多数,亦有网友认为,过度的色情二创,很有可能就是导致Sam最终无法与大众见面的主要原因。

虚拟助手引发全球创作狂欢

大家早已耳熟能详的Apple Siri以及Amazon Alexa等传统语音助理服务,似乎都只有声音没有实体形象。而此次流出的三星语音助理,以真实又不乏个性的3D形象迅速爆红网络。

SamsungGirl、#SamsungSam 等相关讨论在推特、Reddit、Youtube等平台上迅速走红。网友纷纷高呼Sam便是自己的幻想中的“女友”和“老婆”(waifu,日文的wife读音),并开始创作各类迷因图以及二次创作粉丝插画,更有Cosplayer上传了自己角色扮演为Sam的照片。

网友创作的迷因图不少都将三星和Apple等数码公司进行对比,象征苹果的陨落和三星的崛起。在一张流传甚广的迷因图中,Sam更是直接地蹲在写有“iPhone 2007-2021”的墓碑前,满脸得意洋洋地竖起挑衅的手势,一副胜利者的姿态。

虽然引发的关注不如海外网友大,不少微博网友也对Sam一见倾心:“好可爱啊”、“好像阿丽塔(注:电影《铳梦:战斗天使》中的女角色)”、“千篇一律完美脸有点腻了,这个新鲜”、“已经开始换方式赚钱了吗!喜欢,我就吃这套”。有激动的网友在评论区用@ 圈出自己的手机厂商,表示“下个手机换三星”、“Siri你看看人家”。更有网友拿前段时间热门的《恶灵古堡8》当中引发网络广泛关注的吸血鬼D夫人拿来和Sam对比,并高呼“夫人不如助理香!”

但似乎一跃成为“全民老婆”的Sam也并非人人喜爱。部分网友就苛刻地对Sam的外貌产生各类不满和质疑:“这脸尖得离谱”、“下巴是要戳死人啊”、“表情太浮夸了”、“长相给我一种刻薄的感觉”、“为何外国人喜欢满脸雀斑?”。一些网友表示这张脸甚至引发了“恐怖谷效应”(注:指人类对跟他们相似到特定程度之机器人的排斥反应)。

而部分评论开始冷嘲热讽“政治正确”和“审美霸权”:“整个深肤色,LGBT,最好来个跨性别才政治正确啊”、“典型西方人眼中黄种人应有的‘粧容’”。更有网友直指三星的家乡韩国,表示Sam体现了“殖民地被扭曲的审美”、“这锥子脸,戳死人的下巴,确实挺有韩国人风格的”、“尖不尖无所谓,主要讨厌韩国”、“果然是棒子国(注:韩国的贬称)的产物”。

“第34条法则”,万物皆可“色情”?

在网络迷因中有个“第34条法则”的说法:“只要某物存在,则它一定会和色情扯上关系,没有例外”。而之于此次的Sam就更加没有例外,你现在能在网上搜到的大部分二次创作,几乎大部分都围绕著Sam的“女性身体”展开:有关她的色情创作图,早已遍布了社交媒体的每一个角落,事实上这也是Sam突然在海外爆红的最主要原因。在Reddit的成人版块“Rule34”中,Sam温柔地说著“主人欢迎回家”、“请使用我吧”,各种裸露“色图”屡次刷屏屠版,满足著许多网友的完美幻想。网友@OrdinaryGamers 在Twitter上的感慨,就收获三万多次点赞:“三星弄了个虚拟助理,五微秒后我就看到了有关她的色图。有些人真的是坏出银河系了。”

当网络世界里“色情是第一生产力”、“意淫无罪、创作有理”当道,但是性别歧视、厌女和性暴力事件频发的当下,网友们色情迷因的狂欢,自然引发了关于色情凝视的争议。一些网友认为,Sam的职责是通过语音提供服务以及取悦、满足主人需要。她作为一个被大部分男性所凝视的客体,呈现出被主人所占有的、听话、百依百顺的万能女性助手形象。这段关系是否是平等的、不带偏见的?还有人追问,为何语音助理一定要是女性的形象女性的声音?

有网民认为很多科技公司的语音助手普遍使用女性和女声确实给了色情创作提供了土壤,却不一定是导致色情内容泛滥的主因,而更不应该以此苛责色情内容,反而更应该在现实中或网络空间里保护女性而非对创作内容开刀:“你不会因为暴力电玩走上街头乱砍路人,相对应的你也就不会看了色图就去侵犯身边的女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曾与2019年发布报告,点名Apple Siri、Amazon Alexa、微软 Cortana 等人工智能语音助理均设为女性声音,这潜移默化会加剧人们的性别刻板印象。而今年,Apple官方也宣布考虑到多样性和包容性,将从iOS 14.5开始不再默认为女性语音,用户将在首次设置时自行选择其他语音性别。除此之外,Vice 传媒旗下的创意机构 Virtue曾经推出了首个无性别AI语音,定名为“Q”。但一些声音仍认为“透过中性的声音除去性别二元论,真正达到性别平等的效果仍有限”。

三星虚拟助手Sam。
三星虚拟助手Sam。网上图片

但毋庸置疑,不管是网民们的趋之若鹜还是网站的为流量考量,涉及到色情内容在网络世界中的流量,是任何其他内容都无法比拟的存在。事实上这当中涉及到了严重的色情暴力、荡妇羞辱等问题。尤其迈入COVID-19疫情带来的产业寒冬,色情产业却逆势增长。全球最大的色情网站Pornhub,自疫情之初就迎来了访问量的大幅增长。然而,《纽约时报》专栏作者纪思道去年12月发表的文章《被Pornhub毁掉的孩子》,却令这一网站陷入性剥削的争议。事实上,《纽约时报》文章的批评相当温和。文章指出,“问题不在于色情,而在于强奸”,即作者之所以批判Pornhub,不是因为对色情作品本身的反对,而是因为反对某些作品背后的实质侵害。这是自由主义者常见的观点:当一条色情影片是基于真实性侵而制作,或是未经当事人同意即偷拍上传,这些作品应该遭到反对,因为这些行为触犯了法律。而当一条色情影片是由正规渠道制作,被拍摄人知情且同意,则无论影片呈现了什么内容、给受众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它都不应该被限制,因为色情作品属于“言论”(speech),而言论自由受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

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掀起反色情运动的女权主义者们,并不完全认可这样一种“言行二分”。她们中的一些人认为,言论同样可以构成行动、具有行动上的效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言论完成各种行动:当你说“我愿意”时,你完成了“结婚”这样一个行动;当你说“小心有车”时,你完成了“警告”这样一个行动。

剑桥大学的哲学教授雷·兰顿(Rae Langton)建议我们从“言论行动”(speech act)的视角理解色情作品。在“Speech Acts and Unspeakable Acts”一文中,她指出色情作品是一种言论行动,并具有两个行动上的效力:第一,色情作品将女性置于从属地位(pornography subordinates women),这表现为色情作品把女性列为性物品、合理化对女性的暴力。第二,色情作品扼杀了女性的声音(pornography silences women)。这并不仅仅意味着女性无法开口说话,而是她们的话失去了应有的效力。例如,当她们和男性互动时,“不”不再意味着拒绝,而是变成了某种同意和邀请。

兰顿认为,如果这些指控、特别是第二点指控成立,那么自由主义者有关色情作品属于言论自由的辩护就会站不住脚。因为色情作品引发的矛盾,不再只是自由与平等(男人消费色情作品的自由和女人平等的公民权)之间的矛盾,而是自由这一原则内部的矛盾——男人的言论自由扼杀了女人的言论自由。(我们对这个内容有更详细的讨论

“二次元”早已进军商业

当然抛开色情讨论,事实上,“二次元”虚拟人物进军现实,甚至作为品牌代言人商业推广并不是什么新鲜事。除去各位耳熟能详的初音未来、各类动漫联名等品牌方和现有动漫IP合作项目,一些品牌自创的虚拟代言人也在网络世界大展身手。

2019年时,KFC曾一改其耄耋之年的老年上校形象,在Instagram上推出更为年轻火辣版本的“虚拟网红上校”,引发一片年轻粉丝尖叫。通过后期合成的照片中,这位网红上校浑身健美肌肉,日常是骑马、健身、下厨,和全球各地的粉丝员工亲切自拍,甚至还会“搔首弄姿”,大秀福利身材。

这位网红上校还在另外一条推文中,展示了和一位粉色蘑菇头女孩的合影。这个女孩名叫“imma”,在Instagram吸粉三十多万的她,是目前日本最炙手可热的虚拟网红之一。她的所有潮流时尚照片都是现实中拍摄真实模特后,通过后期合成头像。随著SK-II等各大知名品牌的合作蜂拥而至,经纪公司抓住良机,随后甚至推出了imma的虚拟弟弟 “plusticboy”,以及imma的宠物狗爱因斯坦的Instagram账号。

那么,此类虚拟代言人为何近年来频繁爆红?有业内媒体分析认为,除去年轻一代掌握更多话语权外,品牌方认为永葆青春、不会“塌房”的虚拟偶像,可以消解真人明星代言爆发绯闻、不当言论的顾虑。况且由于不受时间地点等外部限制,可以更加自由地施展灵感创意,打造趣味内容和多样化合作项目。

然而虚拟人物真的总是可爱安全、不会“塌房”的吗?早在2016年,微软曾经为人工智能“Tay”开设了推特账号,打算通过与他人的真实网络互动而进行深度学习,不断成长。然而上线不到一天,宛如善良无辜的白纸般的Tay,在网友的恶意攻击下逐渐变成了满口脏话,仇女、支持希特勒和纳粹的激进种族分子。微软随后不得已将其下线。

你怎么看全球各大公司纷纷推出虚拟人物合作项目?

使用虚拟人物进行商业推广,真的能避免真人代言明星负面新闻,扩大影响力吗?还是仅仅属于“自嗨”,被局限于ACG爱好者的小圈层中?

AI、Vtuber等虚拟技术,突然被卷入现实生活的歧视谩骂、外貌羞辱甚至民族主义、政治割裂中,又会诞生什么样的新问题?

在充斥著性歧视和性暴力的当下,我们还可以继续心安理得地在虚拟人物身上投射爱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