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下的隔离日子,独自居坐斗室之中,对你来说是孤独、还是自在?」

文:叶秀雯

甄拔涛期望透过香港版的剧本,与观众一起思考希望是什么?末日来临,又是否代表完全没希望?
甄拔涛期望透过香港版的剧本,与观众一起思考希望是什么?末日来临,又是否代表完全没希望? 图:丘涵庭

回望疫情爆发至今的一年多日子,所有社交活动一一煞停,足不出户的日子里,独处时间多了,有人抵受不住孤独的隔离感,亦有人随心所欲、活得自在。但无论你的情绪是喜是悲,我们总难以逃避,不得不去面对自己,而在这些观照自身的过程里,你又想起了哪些人生命题?也许我们可以在家中抗疫沉思时,一起沉浸在这三组艺术家的作品——《旅.神经》、《洪水来了,我一个人在台北》以及《城影筑音》。这三个作品都是由香港艺术发展局的“Arts Go Digital艺术数码平台计划”支持。在他们建构的艺术世界里,思考创作者提出的人生诘问,发掘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

《旅.神经》是一种沉浸式的互动体验,Shane建议大家戴上耳机,独自一人在一个宁静空间展开探索自我的旅程。
《旅.神经》是一种沉浸式的互动体验,Shane建议大家戴上耳机,独自一人在一个宁静空间展开探索自我的旅程。

声画导航 虚实之间探寻自我

这是一个历时20分钟,带你面对自己欲望的旅程。

开启《旅.神经》手机应用程式,夺目的鲜色介面引人入胜,记起创作人Shane Aspegren千叮万嘱说道“一定要在独处的空间才可开启应用程式。”然后带点神秘的脸容腼腆地笑了,让人猜想应用程式到底会有怎样的画面出现?果然,开启程式后的一些短片、一些提问,的确要苦思良久才能回答,若然有朋友在场,也难免有些少尴尬。

Shane称《旅.神经》是一个探寻自身欲望的心理测验。“和策划团队orleanlaiproject初次谈起这次合作时,刚好是疫情爆发初期,最初我们只是漫无目的地闲谈,谈起为何身边朋友在闲暇时都喜欢做心理测验,难道我们不够了解自己?然后又想,我们在答问过程中又能否坦诚面对自己呢?每个人做心理测验时的不同时刻,也可以是不同的『我』,这个过程很有趣,我们便开始思考创作这个项目,创作出一个属于自身欲望的心理测验。”

普通心理测验的问题相对温和,大多以文字提问,然而《旅.神经》则有Shane创作的声音艺术、影像、文字等多种互动媒介,激发读者的内在情感,就如“旅程”展开前的导言所说“挑起内在既有的,关于选择、恐惧、渴求、欲望、自恋、幻觉、幸灾乐祸、服从”等情绪。

Shane为声音艺术家,他辑录了城市中的声音后混合出独特的音效,为《旅.神经》创作多种实验性音乐。
Shane为声音艺术家,他辑录了城市中的声音后混合出独特的音效,为《旅.神经》创作多种实验性音乐。

“在创作这个项目时,我知道一定不能独自创作,于是我找来陈沁昕及麦影彤参与项目,我认为三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合作,一定非常有趣。”Shane说在合作初期,他们三人甚少见面,在筹备问题时,他会给两位创作者同一套问题,看看她们各自的想法与答案。“陈沁昕性格恬静,麦影彤则有丰富的幽感感,从二人的艺术创作之中,也能看出她们的性格差异,正正就是因为这种不同,才能激发出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问到各人的内心深处。”

回想《旅.神经》创作历程,Shane坦言作品没有刻意回应时代,然而时代却逐渐塑造了这项作品出来,疫症下的生活也可说是其中一个“创作者”。“我比较喜欢抽象形式的创作,有了意念之后,我喜欢顺势而行,让我们三人的创作意念,如水流般慢慢推进,让作品逐渐成形,成为这个能够挑起你深层欲望的互动体验。”

答过问题,看了些短片,得出一个有趣的推测结论,但是又让人带点疑惑,回想最初几条问题,我也确实不知道自己是否答得诚实。“这个测验的目的不在答案,我们也没有提供单一的答案,志在带出机会让你面对自己,问问自己,你是否真正了解自身的欲望?”

末日后应该选择生存,还是生活?

假设末日过后你幸运地生存下来,只剩下三人的世界,到底应否延续人类文明?末日又是否代表失去希望?这是《洪水来了,我一个人在台北》提出的诘问。

《洪水来了,我一个人在台北》由香港与台湾团队合力创作的互动剧场,台北的体验剧场版早在去年十月底至十一月初公演,剧中演员会亲身带领观众,走过他们的末日故事。来到香港的版本,剧情只有些微改动,然而演出方式则搬上互联网,由观众按下地图里的第一段短片开始,逐渐细看三名末日幸存者的挣扎。编剧与导演甄拔涛说,为了令香港观众更有现场感,他们特别以360°以及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让观赏形式更加贴近剧场感。

故事讲述主角三人在末日前,早已经历一场消灭人类文明的战争,怎料战后再遇上突如其来的天灾,几乎把世上所有人口消灭,只剩下主角三人,在荒芜的废墟中,寻找灾后重生的方向和议题。“我们希望带领观众重新思考,到底末日是什么?还有看似孤独、失去希望的环境之中,能否再次找到希望?”

纵然香港版的剧本有些不同,三位主角仍然会于台北的客家文化主题公园演出,带领观众游走一遍位于台北的“末日”景象。
纵然香港版的剧本有些不同,三位主角仍然会于台北的客家文化主题公园演出,带领观众游走一遍位于台北的“末日”景象。 图:丘涵庭

旁观者视觉 穿越9座无人岛

《城影筑音》的互动展览作品,延续了22年前的《Video Ensemble》展览概念。策展人冯炳辉说,当年举办《Video Ensemble》展览时,把24部厚身大电视置身于场景,展示城市内各式各样的短片,观众穿梭在“电视迷宫”之中,或远或近地接收多方面的视觉与听觉资讯。“在当年来说,展览形式相当前卫,我便和摄影师王禾璧想,这次展览可以怎样把当年的展览搬到互联网之上?”

观众可于网上预约时间驾驶无人车,在展览场地内透过镜头“游览”9座无人岛展品。
观众可于网上预约时间驾驶无人车,在展览场地内透过镜头“游览”9座无人岛展品。

浏览《城影筑音》的展览网站时,观众可随意按下9段无人岛的短片,每段短片均由王禾璧拍摄的香港山水照片,配合9位艺术家及作曲家的声音作品,拼凑出各种城市的意象。冯炳辉为了突破虚实之间与观众间的关联,希望把观众拉到展览现场,便忽发奇想,将《动物之森》的游戏方式呈现这个展览之上。“我们确实在理工大学建造出实体展览,在场内设置9台荧幕,犹如创造9座『无人岛』,让观众在网上控制附设摄录机的模型车,自行穿梭观看展览,在虚拟世界之中找出一点真实感。”

冯炳辉笑言,这次展览形式的灵感源自NASA的火星探索任务。“探索是人类的欲望,在物理空间的阻隔下,就像疫情之下的生活,即使我们未能亲自前往去探索、去看展览,也可以透过科技去满足我们的渴求,所以我也称展览中的模型车为ROVER,希望这种虚实之间的交流能让观众切身感受到,科技也可为人洗脱孤独感,重新寻求探索精神。”冯炳辉说,就像《Visitors From Within》书中内容一样,人类透过探索精神,能重新与自己连结,寻找和自己的“Hidden Connection”。

驾驶模型车以外,也可自行挑选相片、影像及声音艺术的组合,发掘更多作品的变化。
驾驶模型车以外,也可自行挑选相片、影像及声音艺术的组合,发掘更多作品的变化。

Arts Go Digital艺术数码平台 香港艺术发展局推出“Arts Go Digital艺术数码平台计划”,资助68个艺术家或团体,进行数码或虚拟创作的艺术项目,并于今年内逐步于网上发布。艺术作品范畴涵艺舞蹈、戏剧、音乐、戏曲、文学、视觉艺术、电影及媒体艺术、跨界别艺术等,部分作品揉合线上及线下活动,让观众能透过多种平台接触艺术创作。

有关网站:www.artsgodigital.hk


作品简介

《旅.神经》

由orleanlaiproject策划的“旅.神经”艺术项目,联同三名艺术家Shane Aspegren、陈沁昕及麦影彤创作出一个手机应用程式,透过语言文字、影像、声音等媒介,创造出一个让参加者探索自我历程,从自我选择的回答之中观照自己。

《洪水来了,我一个人在台北》

这套由香港和台湾艺术家联合创作的多媒体环境剧场,以台湾客家文化主题公园的历史作背景,围绕剧中三名灾难幸存者的生存故事,构想一个传统文化与灾害过后重生的议题。此剧早在去年于台北上映,来到香港,剧本将会作出些微改动,并加入高阶的媒体互动程式技术,转以网上形式发布。

《城影筑音》

王禾璧找来九名资深及新晋媒体艺术家,共同创作出这个集合影像与音乐的互动艺术展览。观众除了可前往理工大学参观实体“无人岛”场景,亦可于网上展览预约驾驶模型车,透过控制车上镜头观赏展览的艺术作品,探索线上与线下观赏影音艺术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