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出版业协会(SOPA)揭晓“2021年度卓越新闻奖”得奖名单,端传媒最终摘获7项大奖。」

端传媒

2020年1月1日,民间人权阵线发起“元旦大游行”,游行获不反对通知书,民阵呼吁不要沿途破坏建筑物或店舖。游行开始两小时后,警方与游行人士在湾仔爆发零星冲突,于5时半提前终止游行。警方夜晚出动水炮车清场,于多区进行拘捕,人数多达400人。
2020年1月1日,民间人权阵线发起“元旦大游行”,游行获不反对通知书,民阵呼吁不要沿途破坏建筑物或店舖。游行开始两小时后,警方与游行人士在湾仔爆发零星冲突,于5时半提前终止游行。警方夜晚出动水炮车清场,于多区进行拘捕,人数多达400人。摄:林振东/端传媒

今日(6月24日)亚洲出版协会(SOPA)“2021年卓越新闻奖”揭晓得奖名单。端传媒共获9项提名,最终摘得5金2银共7个奖项。

亚洲出版协会“卓越新闻奖”至今已进入第23届,这个奖项为表彰亚太地区内杂志、通讯社及网络出版刊物中的杰出代表而设,涵盖共17个奖项类别,被视为区内出版业界最负盛名的奖项。

端传媒获奖名单如下:

  • 特约撰稿人黄雪琴的《女性抗争者李翘楚: “我有英雄情结,但我幻想的英雄是我自己”》获得“卓越女性议题报道奖”金奖
  • 记者林可欣、杨钰、陈倩儿、影片制作者 Stanley Leung 制作的《超过16000枚催泪弹,给香港留下了什么?》获得“卓越视频报道奖”金奖
  • 记者林可欣、陈倩儿、影片制作者 Stanley Leung 及摄影师林振东、制作的《制裁风暴,行业积弱,谁能拯救香港制造?》获得“卓越视频报道奖”银奖
  • 记者宁卉、特约撰稿人朱易、邓菱子的《德国大众汽车的中国“依赖”:加速容易减速难》获得“卓越经济报道奖”金奖
  • 记者王浠凭《确诊名单外的死亡患者》获得“亚洲出版业协会最佳新人记者大奖”
  • 摄影师林振东、陈焯煇的《抗争与审判》获得“卓越摄影奖”金奖
  • 摄影师 ZuoZuo的《武汉之春》获得“卓越摄影奖”银奖

端传媒得奖作品介绍

女性抗争者李翘楚: “我有英雄情结,但我幻想的英雄是我自己”

李翘楚于新年前穿著印有“公民”字的上衣往照相馆拍了一辑照片,希望送给许志永作为新年礼物。
李翘楚于新年前穿著印有“公民”字的上衣往照相馆拍了一辑照片,希望送给许志永作为新年礼物。

90后女性李翘楚,因身为中国知名维权人物许志永的女友,遭到连坐逮捕,被监视居住长达四个月。报导深入采访了李翘楚和她的亲友们,记录她被监视居住时期遭遇的种种不人道的恐吓和审讯,并细致还原了一个女性抗争者的成长和自省。更重要的是,报导揭开了公民运动圈里无人愿意碰触的痼疾——男性对女性权利的无知和无视。即使是那些声名远扬的男性抗争者,亦不愿承认女性在公共领域做出的贡献,普遍强化她们的从属性和依附性。

事件后续:2021年2月初,李翘楚再次以“颠覆国家政权罪”遭到拘留,至今下落不明。

得奖评语:受访者的选择令整个故事立体突出。而整个报导的细节也体现了作者与受访者间的信任。

超过16000枚催泪弹,给香港留下了什么?

2019年6月,香港爆发主权移交以来规模最大的社会运动,面对政府长期不回应,示威逐渐升温,转化为勇武、激烈行动。半年时间内,香港警察在全港人口、建筑密集的各个地区发射超过16000枚催泪弹,给成千上万香港市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带来极大负担。

端传媒记者在反修例运动一周年时,通过寻找前线示威者、居住在示威地区附近的居民、研究催泪烟的公共卫生学者、长期研究催泪弹的外国学者等不同维度、专业的受访者,以真实的市民经历,结合文献、数据,再配以设计师用心制作的动画和纪实影像,抽丝剥茧,细致梳理和呈现催泪弹对市民身体、心理等带来的短期与长期影响。端传媒团队选取动画结合采访影片的方式,以具有冲击力的方式,还原并记录这一场不能被忘记的人道主义危机。

得奖评语:这是一个相当出色且研究深入的解说影片,其在教育与参与之间取得恰到好处的平衡。 这个话题不仅代表著一定的公众利益,且与香港、甚至世界各地的草根运动时代息息相关。

制裁风暴,行业积弱,谁能拯救香港制造?

2020年香港身处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之中。夹在中美新冷战的缝隙中,香港企业走入前景未明的大时代。美国接二连三推出制裁政策,取消香港特殊待遇地位,其中规定香港本地制造的产品将以“Made in China”之名输出美国,具有悠久历史和承载良好品牌声誉的“Made in Hong Kong” 从此在美国消失。在美国制裁政策发布后,端传媒团队用两个多月时间,长期跟踪香港三家充满故事、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这其中,有多年来钻研高端5G时钟、本准备出口美国的老牌电子厂,有拥有百年历史、长期出口美国的本土酱园,亦有志复兴本地纺织业链条的青年时尚设计师。

透过丰富的故事、良好的视觉效果,精准呈现了2020年香港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大国夹缝中,个人和企业何去何从?

得奖评语:影片透过影像以及详尽的访问,为读者大众提供了了解中美贸易战影响的另类视角。

德国大众汽车的中国“依赖”:加速容易减速难

2019年4月18日中国上海,与会者于2019年上海车展站在大众汽车公司的摊位上。
2019年4月18日中国上海,与会者于2019年上海车展站在大众汽车公司的摊位上。摄:Qilai Shen/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中国以市场吸引外资,交换技术,倒逼国际车企扶植本地供应链发展,迅速成为了这些车企无可取代的一部分。德国大众汽车便是最早分下中国市场蛋糕的一员,中国也成为其重要市场。在今天的德国,大众集团对中国的依赖,伴随中国作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的事实,一并搭建了“德国经济依赖中国”这一话语。背后舆论不止:中国驻德大使以汽车为牌讨论华为在德国的准入;大众CEO面对新疆再教育营的问题时尴尬回答“不知情”⋯⋯

报导由舆论背景切入,分析了德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论”的话语数据,采访了汽车业界专家、德国商务亚太委员会、德国绿党政客,勾勒了外企在中国盈利不得不遵循的“政治生意”,大众在中国的利润再分配,以及随著德国和欧洲公众对于“依赖”中国的警惕而逐渐发生变化的舆论环境。

本文与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媒体分析合作完成。

得奖评语:是一个详尽的个案研究,呈现了全球企业在中国合作与营商的两难局面。

确诊名单外的死亡患者

2020年1月17日,医务人员将患者送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
2020年1月17日,医务人员将患者送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 摄:Getty Images

2019年底,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疫情,当地卫健委多次表示,未发现人传人证据,导致疫情没有得到公众重视,迅速蔓延。医疗系统崩溃,检测试剂奇缺,成千上万的人得不到医治和确诊。有幸用上试剂盒的患者,被其他患者称为“中了彩票”。

记者采访到患者、患者家属、一线医生和殡仪馆工作人员,还原了武汉疫情从瞒报到恶化的过程,包括前线医生如何被勒令封口、医疗系统在抗疫初期的诸多漏洞,并关注到在失控的国家机器下被碾压的悲惨个体——那些迟迟得不到确诊和医治、在痛苦和惊惶中去世的人们。而政府为了掩盖疫情初期的瞒报行为和救助不力的事实,强制要求迅速火化遗体。一个患者家属悲愤道:“人没了,连个说法都没有。”

得奖评语:报导的切入角度于各方面都很出色。 记者在病毒蔓延不久后留在了武汉的举动值得表扬。 但无论是政治角度或后勤各方面,报导的条件都相当困难。然而,尽管存在这些限制,记者仍然收集到了第一手信息,并整合对受影响个人所遇到的感受、经历和事件作融合的二手报导,成功地戳穿了在中国宣传叙述中的漏洞。

除此以外,记者的文字也很好地传达了当时的情绪。 武汉封城的76天,这则报导令人震惊,记者把城里的人、城市和生活从原震中带出,并为之增添了色彩,让读者近距离了解武汉市民如何在这场公共卫生危机中存活了下来。

抗争与审判

2020年12月2日,西九龙裁判法院,法庭外的支持者送别被判入狱的周庭、黄之锋、林朗彦和其他因反修例运动而入狱的示威者,拍打一架囚车的车窗。
2020年12月2日,西九龙裁判法院,法庭外的支持者送别被判入狱的周庭、黄之锋、林朗彦和其他因反修例运动而入狱的示威者,拍打一架囚车的车窗。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0年香港,低气压笼罩。走过2019年剧烈爆发的大型社会运动,时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突然跌入另一条轨道。疫情之下,政府防控疫情的限聚令为由,拒绝批准游行集会,街头运动仅仅零星爆发;很快,港区国安法生效,恐惧和忧虑进一步蔓延社会。而与此同时,检控浪潮从未歇息,大量示威者、政界人物瞬间失去自由,牢狱之灾进入港人生活日常。端传媒摄影作品《抗争与审判》,五张作品聚焦街头抗争到法院审判,从1月1日的万人示威,到12月31日的黎智英入狱,记录低气压下的五个震撼瞬间。

与19年冲突强烈的运动现场相比,2020年压抑、沉寂的香港不易被镜头捕抓,而政权也对传媒更加防备,意图使一些重要的历史画面,逃过传媒镜头。种种限制之下,端传媒摄影师努力突破封锁,以速度和力量,为高压香港留下重要的一个个历史画面。

得奖评语:这系列图片充满张力。呈现出一个极优秀的视角。

武汉之春

武汉汉街,店员穿防护服守在门口,等著为进门的顾客测量体温。
武汉汉街,店员穿防护服守在门口,等著为进门的顾客测量体温。 摄:Gerry Yin/端传媒

因疫情而封城76天之后,Covid-19 疫情爆发地武汉,在2020年3月底正式解封。这组摄影作品的摄影师,因报导任务而在武汉生活50天之后,迎来解封。重新走入这个见证了庞大灾难的城市,以平等的视角,定格慢慢复苏的武汉:锻炼的市民,散步的市民,外卖旗手,无处不在的消毒人员和白色防护服,动物园中玩耍的猴子......

在武汉,据官方数字,接近四千人因疫情而死亡,这个数字仍不包括大量没有确诊、没有机会接受医疗的逝者。面对这份难以承受的沉重,身处其中的摄影师不生喧嚣,用克制而温柔的视觉语言,记录向死而生的城市与人,沈重的影像中又流露著淡淡生机。

得奖评语:照片如实地反映了封城下武汉人民的生活。

支持我们、支持好新闻,在媒体生存环境愈加恶劣的当下,我们更需要你付费支持我们,助力我们产出更多优质深度内容。我们还有推出学生方案,一起与端传媒站得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