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來對奧斯卡不算熱衷,加上近年似乎將左翼立場置於首要評分標準的做法,多少削弱了得獎作品的公信力。不過,大台今年破天荒禁播奧斯卡——儘管禁播傷害到的似乎只是生活苦悶缺乏娛樂的人們,而不是美帝電影工業。反倒激起我的興趣,更想了解提名作品。亦因此,去欣賞仍能被譯成《浪跡天地》而非無依之地的Nomadland。

坦白說,會想看這部電影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導演的爭議。素來有點怕觀看中國獨立導演的電影,因為社會現實太可怕,難免在他們的作品中反映出沉重鬱悶的面向。如果說希臘悲劇的用意是予人抒發並洗滌心靈的機會,我想中國獨立電影的主要作用,便是揭示無情得幾近殘暴的現實吧。幸好,《浪跡天地》導演長居美國上廿年了,似乎亦相當投入美國的生活,沉鬱的影子或許會消減一些。加上從「中國之光」搖身一變成被辱華分子,也為嚴肅寫實的電影增添一點嬉鬧的娛樂性。

《浪跡天地》Nomadland

電影講述一群居於露營車的游牧民生活。主角是中年女子Fern,本來跟丈夫一起在工業城鎮Empire工作、生活。後來丈夫因病辭世,賴以為生的工廠又倒閉,名字響噹噹的城鎮頓時變成死氣沉沉的空城。驟然失去生計和生活意義的Fern,決定窮盡積蓄買一部露營車,四處遊歷和打工渡日。

旅途上,Fern認識了很多人,包括擁有不同經歷的游牧民。但同時,她跟本來的朋友、家人關係漸漸疏離。即使親友都想要「幫助」Fern,不願看她繼續流浪,沒辦法理解她的生活選擇,但Fern仍堅持游牧生活。因為對她來說,拋開世俗種種枷鎖,是記憶丈夫的點點滴滴、療癒喪夫之痛的辦法,亦是對抗過於向地產、資本家傾斜的不合理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正如電影中其中一個角色,亦是真實的游牧民所講,她走上流浪之旅的契機,是不願像營營役役了大半生,卻在退休前不久就急病離世的友人。所以,她很想把握時間盡量經歷和感受這個世界。

看似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是沒有代價。游牧民生活背後隱藏着許多煩惱、壓力和不如意,有人甚至形容為移動式劏房。為了維持生計,他們亦需要從事各種體力勞動或較厭惡的工作。拋開枷鎖、對抗世界,到底是以卵擊石的意志,還是蒼涼落寞的迷惘?遊走天地固然能看見奇麗的景色,但同時深深體會到自身的渺小和無力。而儘管有互助組織去連繫各個游牧民,心底裡的空洞、孤寂,卻不易填補。

但他們願意繼續嘗試,平衡現實和理想,努力過想過的生活,反抗重複、沉悶的日子。即使世人眼中的他們是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流氓,但他們也是懂得珍惜光陰、認真思考生活的人。或許,這種艱苦的生活方式,才真正地體現出美國精神吧。

整部電影模仿紀錄片的拍攝,顯得真實且自然,卻又能看見場景、承接、伏線設計等方面的巧思,活用電影語言,粗樸中見細緻。不必觀看到最後,已能明白《浪跡天地》為何能勇奪金獅獎、金球獎等多項殊榮,着實是匠心獨運的作品。或許電影無法回應批判制度的期待,顯得過於溫柔了。然而又想到,Fern想要的大概不是親友給予的安樂窩,而是理解和連繫吧。散場時,一直待到片尾播放完畢,影院大放光明,仍沉浸在落寞的我如此想道。


有人願意閱讀,有人願意讚賞,便是最大的鼓勵,謝謝你。

歡迎每月定額支持我的寫作,讓我們在暗夜中互相守望,彼此送光:https://cutt.ly/vjOLdu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