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的灣仔街頭,兩位青年背向鏡頭坐在巴士站欄桿上。

1961年的灣仔街頭,兩位青年背向鏡頭坐在巴士站欄桿上,對面馬路一架巴士緩緩駛過,畫面恍如電影場景,那是個《花樣年華》或《春光乍洩》的故事嗎?當時年僅二十歲的攝影師邱良(1941-1997),開始在街頭拍攝市井百態,紀錄那個純真年代的生活點滴,定格1960及1970年代的精彩瞬間,寫實的畫面中帶着詩意,即使半世紀後仍值得細細回味。

1950及1960年代是香港沙龍攝影的盛行時期,何藩、陳復禮、顏震東、簡慶福,全是攝影界響噹噹的名字。邱良雖是後來者,但也曾被歸類為沙龍攝影師,與他相識十多年的攝影師李家昇說,沙龍攝影講求光線與構圖,對邱良的照片或多或少有影響,不過他的拍攝題材,如街上的孩童、雨天的人力車伕、徙置區擔水及告士打道的《儷人行》等畫面,都傳神地捕捉了草根階層的生活寫照,顯示出他的寫實功力。

1961年的《儷人行》,兩位身穿旗袍的女士沿着告士打道行走。

沙龍及寫實的橋樑

「傳統攝影常常簡單分為沙龍畫意與寫實攝影,邱良的年代正好處於兩者之間,他其實受1960及1970年代的寫實主義攝影所影響(包括布列松),風格偏向寫實,當時的沙龍攝影界對他是有排斥的。邱良的建樹是在香港的沙龍及寫實攝影之間建構起一座橋樑,他的作品正好代表了那個時代。」李家昇說,邱良與上一代的沙龍攝影師不同,他非常願意去接觸新的事物,私底下也是一位很隨和、容易相處的前輩,「他雖然未必完全了解新一代攝影師的創作,但他並沒有排斥,會欣賞大家的作品。」

當年雖說很多人對沙龍攝影興致勃勃,不過絕大多數只視攝影為業餘興趣,邱良的難得之處在於,他一生都從事與攝影相關的工作,在紀實攝影及街頭攝影領域均頗有建樹,也曾擔任多本雜誌的編輯。

搏命撲水(深水埗街頭,1963)

推廣攝影藝術不遺餘力

1965年至1970年,他在國泰機構(香港)電影有限公司擔任攝影師,之後1971年在邵氏旗下的《南國電影》月刊任職攝影師,拍攝電影製作的場景,同時拍攝不少明星名人,如武打巨星李小龍、張徹導演以及陳寶珠、蕭芳芳、狄娜等演員。

1973年,他創辦《攝影生活》月刊,可惜只維持數年時間,停刊之後,1980年起在《攝影藝術》擔任編輯。該雜誌最初在1960年代由攝影家陳復禮創辦,可惜雜誌叫好不叫座,一直缺乏廣告,出版僅三年便停刊,原班人馬在翌年創辦《攝影畫報》。1980年,《攝影畫報》沿用當年雜誌的名字,以另一間公司的名義創辦《攝影藝術》,邱良擔任編輯,一直工作至離世前夕,可謂為推廣攝影藝術不遺餘力。

李家昇與邱良在1980年代中相識,當時邱良是《攝影藝術》雜誌總編,身為專業攝影師的李家昇替《攝影畫報》寫專欄(之後也在《攝影藝術》寫),「我們時常在展覽上碰見,那時兩間雜誌社在同一幢大廈,我有時會去找他聊天,因而慢慢變得熟識。後來我舉辦展覽時,照片冊也是由他出版。」

邱良紀錄下那個純真年代的生活點滴。

未完成的遺願

回歸前夕,當時已有一股懷舊潮,邱良開始整理1960及1970年代的照片,1992年出版的《爐峯故事》是他逾三十年攝影生涯的作品精選,亦於1994年在藝術中心舉辦同名展覽。之後他還出版《飛越童真》(1994年)及《百變香江》(1997年)等書籍,值得一提是《百變香江》,他在書中對照1960年代及1990年代拍攝的照片,呈現同一地方在不同時空的迥異面貌。原本他計劃出版《百變香江》下冊,可惜一直未有機會實現,離世後,三聯為他出版《香港故事 1960’s-1970’s》(1999及2012年)。

邱良的攝影集,是他生於斯、長於斯、影於斯的見證,他不僅以生動的鏡頭記錄下當時香港社會的面貌,捕捉草根階層那種質樸的感染力,同時在急速發展的社會中,保留一份生活的閒情逸致。

攞景(灣仔駱克道,1966)

·歡迎追蹤及支持顯影: InstagramPayMe 

·圖片由蘇富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