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erse problem 的不同应用
Charlie Munger 在谈到如何塑造 rationale、如何构建更好的思维方式时,总会拿出他最喜欢的工具:reverse problem(逆向思考 / 反过来想)。I just reverse the problem 是 Charlie 的口头禅。
Reverse problem 的思考方式可以追述到有名的代数学家 Jacobi,他的名言即是:总是反过来想。事实上,对于习惯了「反证法」的数学家来讲,reverse problem 几乎是自己职业所塑造的第二本能。而其实不仅是数学家,大多数喜欢逻辑推理的理科生都会不由自主地应用 reverse problem 来理解各种命题。
以我自己为例,每当遇到「书本」向我 “推荐” 一个领域的结论 / 命题时,我总是会问自己,“我「凭什么」要按照这种说法去做?” 然后开始尝试「反着干」,开始拼命寻找各种「违背」这个命题的规则、但却依旧可以让命题结论成立的方法。
当我尝试了足够多的「反着干」之后,我便能慢慢理解 “提出这个命题所涉及「规则」” 的必然性,理解每一个条件背后所依赖的 motivation、所依赖的「不得不」。挖出这些命题前提条件的逻辑必然性后,我便可以抛弃一切的「记忆」部分,只留下这个命题所要解决的问题本身,然后通过「逻辑」和「反着干」所理解的 motivation,就能自然而然地将整个命题重现出来。
这正是逻辑爱好者会不由自主地应用 reverse problem 的原因。因为它能帮你去除更多的死记硬背的部分,只留下最干净和纯粹的 motivation 与逻辑。
但,这种使用 reverse problem 的方法,似乎同 Charlie Munger 所论述的应用不大相同。经过长时间断断续续的思考与观察,我发现,「理解命题」所使用的 reverse problem 的方法论,其实只是被用于了 closed question 上,仅仅被用作对「已有结论」的理解、剖析和论证上,但从未尝试过对「新的」结论、新的解决方案的探索与提出上。
当我们谈论「提出一个解决方案」(open question)时,通常会将其等价于艺术创新、发明创造、头脑风暴。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将整个过程理解为「无中生有」的、天赐灵感的玄学,仿佛一切都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
但显然,Charlie Munger 不是以这样的视角来看待 open question 的。他会举例到:当你问我应该如何变得富有时,我会去研究如何才能一贫如洗;当你问我如何才能让 India 发展得更好时,我会研究如何才能让 India 一蹶不振;当你问我应该如何让飞机平安返航时,我会研究如何才能让飞机一去不复返。然后,我会极力避免所有这些 reverse problem 的研究成果,如同谚语所说:当你知道自己会死于何处时,就可以用尽全力逃离那个地方。
从这些举例的论述可以看出,Charlie Munger 并不认同「提出方案」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而完全是「有迹可循」的。这个「迹」就是你对这个问题本身的反驳。也即是,要解决问题 A,那么就尝试提出各种「违背」A 的方案。
面对「如何解决问题 A」这样虚无缥缈、毫无依靠的问题,「违背」A 的方案则可能显然得多。
当你积累了足够多的「否 A」方案后,你应该会对问题本身有更深入的认识(与此同时,「不做」这些「否 A」的事情本身,就已经是极好的解决方案了)。
如果结合之前理科生理解问题的视角,那么 Charlie Munger 的这套方法论,就更加 down to earth 了。
面对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A,假设我们已经有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 B。那么,按照 closed question 的视角,要理解方案 B,那就必须尝试各种「违背」B 的方法。如果 B 是合理的解决方案,那么「违背」B 就会导致「违背」A(可以粗糙地、不精确地理解为 A ==> B 的逆否命题)。也即是,我们在隐性地找寻「违背」A 的案例。
既如此,那不如就直接从「违背」A 开始出发,提前经历「知晓 / 理解 / 论证」理想方案 B 的过程,从而让我们提前去感知一些 B 的「直观」和「深层规律」。
总结起来即是:表面上看,数学从业者几乎都精通于 reverse problem,似乎应该是 Charlie Munger 所推崇的 reverse problem 方法论的精湛实践者。但事实是,两者所应用的领域 / 层次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止步于 closed question,而后者将其延生,用于探索 open question。
而它之所以 make sense,源自于它假设提前知晓解决方案 B,应用 reverse problem 来提前探知 B 的直观与特性,从而获得更多的线索来刻画 B 本身。并且,reverse problem 还能附带提供一份 blacklist,让你的解决方案有更多「稳定性」的保障。
甚至,有些 open question 实在是太过 open,以至于你根本无从下手。于是,从更为明显的「违背」开始,成了你唯一可以开始的「着手处」。
一个可以立刻应用 Charlie Munger 版的 reverse problem 思维方式的地方,就是「创业」领域的筛选问题。很多创业者或者准备创业的人,都会面临一个必须回答、但往往却无从下手的问题:我应该选择什么行业、什么问题来创业,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
如果从正面去思考这个问题,那对它的解答似乎就太过虚无缥缈,于是会下意识地找寻热门赛道草草开始,又或是故作神秘地选择一些冷僻领域,美其名曰 niche point 的精耕细作。
但如果用 Charlie Munger 版的 reverse problem 来梳理这个问题,则能干净利落地为你快速勾勒出基本骨架。要考虑选择什么行业才能让你的创业收获最大的成功,不如去考虑哪些领域会让你的创业一败涂地、永不翻身。
例如,如果你是一位才华横溢、逻辑通透,但却没有什么家底的人,那么,那些注重比拼资产、更愿意嘉奖酒桌上的舞风弄月的领域,就一定会让你的创业受尽坎坷、挫败连连。你会因为自己的出生、「拼爹」失败,而潦倒落魄。你会因为这些不公,而义愤填膺。
而如果你是一位家底殷实、人情练达、但却对技术细节毫无耐心的人,那么,那些比拼技术硬实力、对资产的持续投入没有紧缺的行业,则一定会让你格格不入。一方面,你不会因为你的家底殷实而引人注目、受人待见,因为这个行业不缺钱;另一方面,你会因为对技术细节毫无耐心,而在这个领域受尽冷眼。如此境遇,只会让你憋着口恶气,无处发泄。
如此,通过 reverse problem、辅之以自己的 competence circle,你便可以迅速地缩小自己的搜寻范围。
如上两例,仅仅是稍微应用一下 reverse problem 的方法论来梳理无从着手的 open question,就能帮你将基础骨架确定下来,让你有了可以着手、可以开始的基础结构。
牛刀小试,抛砖引玉,希望你能更多地应用 reverse problem 的方法论,来重新梳理与审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近期回顾
《去来自由的黄峥》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或分享,请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