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詰問戈巴卓夫》:天堂跌入地獄之後
戈巴卓夫是前蘇聯最高領導人,在位期間推動社會民主化改革,被認為是促成蘇聯解體、東歐各國得以用民族自決原則獨立的推手。過往上歷史課,因他頭上地圖般的胎記及撼動世界的改革,對他留下深刻印象。適逢香港國際電影節,有機會觀看戈巴卓夫的紀錄片《詰問戈巴卓夫》,自然充滿期待,很想知道個人如何改變歷史。
跟我對戈巴卓夫的美好印象相反,紀錄片是明擺着的諷刺。電影原名為Gorbachev. Heaven,暗示戈巴卓夫曾經登臨呼風喚雨、萬人敬仰的天堂,現時下台失勢又體弱傷殘,猶如天堂跌入地獄。儘管戈巴卓夫居於美輪美奐的大宅,因早年喪妻,欠缺親密的陪伴,顯得相當孤獨。
中文譯名《詰問戈巴卓夫》則關注導演與電影採取的態度,鍥而不捨地追問戈巴卓夫及其反映的社會現實問題——而真正詰問的另有其人。訪問戈巴卓夫的過程中,團隊刻意長開電視,也不知道是真實還是故意,竟然無時無刻都是普京的畫面。導演就在此背景映襯下,不斷追問尖銳的問題,例如問戈巴卓夫如何看待自己在蘇聯解體中的角色。戈巴卓夫語帶曖昧,稱他不是讓蘇聯解體的主因,決非國家、黨的叛徒,同時又拒絕承認幫助東歐諸國解殖,顯得有些狡猾、顧左右而言他。
導演不願放棄,一再迫問:你在東歐國家眼中是英雄,在俄羅斯人眼中卻不是,民意支持度低得只有0.8%。戈巴卓夫只說民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立,要等待。導演反問:那為甚麼其他國家可以?看看捷克,他們已經實行民主體制三十年了!迫得戈巴卓夫憤而爆粗,強行中止話題,不願再談。背景的普京和戈巴卓夫(及導演所反映的俄羅斯人民)的氣結相映,彷似用一個在位者映襯沒辦法為國家爭取自由、民主的失敗者。
激烈的質問過後,卻迎來戈巴卓夫身體狀況的驟變。創作團隊的心態亦隨之一轉,似乎開始對虛弱的老人多一分理解和尊重,漸漸展現、刻畫出戈巴卓夫真性情、幽默的一面。電影中的一個片段,提到劇團想把戈巴卓夫的故事製成舞台劇,便相約戈巴卓夫傾談內容。戈巴卓夫追憶小時候母親教他唱歌,是關於森林、鳥語的歌曲,略帶歡快地哼唱起來,工作人員卻顯得一臉茫然。原來媽媽是烏克蘭人,歌曲亦以母語譜成。工作人員聽不明白,遂請他翻譯成俄文。戈巴卓夫唱得更是起勁,竟說不需翻譯,你們聽聽看,不是聽得懂嗎?
另一段趣事,戈巴卓夫到助手家中慶新年,電視上又是普京,在作新年文告。戈巴卓夫背着電視,不斷用手撩動耳朵,還以為是耳朵搔癢。剛好普京講完話了,只見戈巴卓夫掏出助聽器,擺回耳中,望了一眼電視,笑著說:時間配合得真好!哈哈。
看到這裡,不禁思考起來,個人真的可以改變歷史嗎?假如可以,那為甚麼有的國家可以轉型成功,有的卻不行?還是當時有太多推波助瀾的因素?那麼,把責任推在單一人物身上,又有意思嗎?但即使改革真的發生過,現實不就在退潮嗎?轉過頭看,獨裁者也是用個人之力推翻民主與自由啊… 我好像把自己當成詰問的對象,到底該怎麼看待這個人物、歷史和現實,仍然未有答案。
但我越來越明瞭,正如戈巴卓夫所言,爭取需要很長時間的忍耐——似乎終其一生,也未必能看到終點。但即使已是風燭殘年,即使被導演問到發怒氣結,如戈巴卓夫仍堅持完成紀錄片,展露出相對真實、脆弱難堪、倒也活潑的一面,讓最後的日子都抱有意義。
隨著戈巴卓夫徐徐老去,導演亦已流亡多年,紀錄片要得到捷克資助才可以發行。現實似乎只能讓我們感受到殘忍和惡意,甚至讓我們也變得殘忍和尖銳,不斷刺痛實為意向相近的同道。但紀錄片也讓我明白到個人力量的渺小與龐大,歷史和現實多變而流動。重拾相互理解的善意,盡力做好能做的事,讓不斷流逝的時日都抱有意義,是我們必須堅持實行的課題。
最後,引述香港國際電影節及導演的話作結:
俄羅斯紀錄片導演維德利明斯奇 前年擕同《普京的證人》來港與觀眾會面交流,並為火鳥大獎紀錄片競賽擔任評審,今年再為我們帶來新作《詰問戈巴卓夫》。影片以平實但不乏尖銳的方式,呈現常被議論為蘇聯解體主要推手之一的前蘇聯總統戈巴卓夫的晚年生活,言談間觸及社會主義本質、跟亡妻雷莎的愛情、年輕時所常誦的詩,展現其不懼老態現於人前、直面生命本質的豁達自由。 導演於電影放映前透過預錄視像與觀眾會面,言及在過去一年目睹香港所經歷的社會運動,相信這部電影對香港人別具意義,片中所呈現的戈巴卓夫雖年紀老邁,卻確實曾為無數人帶來過自由的機會。他又提及到俄羅斯近年的政制發展,距離建立民主社會體制越來越遠。多次論及自由的可貴,他希望在疫情結束後,大家能重拾部分人身自由,在現實中相見。
如這篇文章有幸接觸到你,願你可以行動抵抗遺忘,捍衛真相與公義,一同見證我城的未來。
如你願意支持我繼續努力,可以請我一杯咖啡☕
https://ko-fi.com/sarenechan
歡迎每月定額支持我的寫作,讓我們在暗夜中互相守望,彼此送光:
https://cutt.ly/vjOLdu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