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请大家帮我思考一下是否需要继续这个栏目?我纠结的原因如下:

1.感觉大家可能也已经陷入疲乏?

2.Matters官方出了“马特市每日精选标签” 我也挺喜欢的,感觉功能性比这个栏目更佳,时效性也更强

3.最近 志工爷爷发起的“挖宝”计划 也与本栏目的功能定位有一定的重叠


欢迎大家多多讨论留言。我是真的觉得无所谓!想看看大家的意见!真的不用说那些什么安慰的话哈哈~~是真的想探讨一下!顺便 @Matty 也可以一起交流下!



Matters站內:


1.人一世物一世,我们害怕但勇敢地继续尝试

应该是本周我最喜欢的文了,所以排第一名。

因为在大陆境内做这样的事,是需要勇气的。没错,维护自己本身的权利,是需要勇气的。

虽然已经被我说了无数遍,但是我小时候对“记者”这个行业感兴趣,也是因为看到许多前辈们用自己的热诚去揭开社会的恶,去用尽力气对这个社会进行自己力所能及的改变。直到现在的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做正确的事”已经耗费自己所有力气,努力去维护自己本应该有的权利从“麻烦”到“危险”,而这一切也是来源于我们一次次“怕麻烦”的让步。

也是因为这一次次怕麻烦,我们开始要面对“怕危险”了。

我记得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的手机被骗走了(没错 是被骗走了),之后我妈妈带着我去报警。在学校,我跟朋友说起这件事,朋友们都笑了起来“还真去报警啊 !真可能找得回来吗?”

我说:“不是找不找的回来,有了做了犯法的事,就应该报警。”

没错,我们之所以做正确的事,只是因为这件事是正义的,我们有责任去这么做,而不是因为这件事给我们带来什么。做这件事本身,就是结果了。

向大兔致敬,做正确的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不吃驴肉火烧,拜访这座艾伦·金斯堡写过的垮掉的一城

很喜欢这篇的作者“马特”,在他的主页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好玩的游记。

就像这篇游记一样,作者会用非常轻松的笔触介绍一路上看到的内容,但其中却不乏许多历史性的故事,常常会一边发问,一边解释,带着读者更加了解城市建筑/古迹背后的一些文化符合。

比如这篇,就写了“罗马建筑”&“哥特建筑”的区别,以及“獬豸”是什么。


3.锐评|寒门博士的成功,教育公平的“失败”

关联 阅读笔耕|#言起教育•《成功的反思》导读

首先谈 多数派的《寒门博士的成功,教育公平的“失败”》。

关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其实我很早就想写了,但是自己实在太懒。多数派的这篇评论其实就写出了我很多想说的话。

首先,这篇文章聚焦的“感动人心的博士 致谢”事件,这件事对我来说与“感动中国”是完全一种逻辑:如果政府把事情做好了,就不需要有人来感动了。

回顾我们数十年的感动中国节目,无一不是普通人牺牲自我奉献他人的故事。但非常可笑的是,我们为什么要对“明明是政府应该完成的工作竟然由个体自我牺牲后完成”这件事感动?我们应该感到愤怒!那是政府的失职!没有任何人应该牺牲自我去成就别人。

所有人都应该在社会上公平地被对待,所有人都应该先成就自我。(那你要说有的人就想要用牺牲自我的方式自我成就 我也不反对),但我觉得再感动中国当中,分明就是有很多事情是“政府的缺位导致”。回到这次“致谢”,多数派也点到了这部分,本来就是资源分配不均,让寒门难出贵子,现在在这个体系下努力一把我们自我感动自己的努力就够了,我们居然还要为本来就不公平的“机会”感动吗?

第二点,这篇文章其实就是“内卷”的另一种脚注。

中国社会弥漫着的这股内卷之气,是主流意识形态有意为之的,为的是营造出一种“我们有机会往上爬”的幻象。实际上只是既得利益者怜悯下的一点小甜头。

真正应该做的是平衡城乡教育资源。我一点都不认为一个城市人能努努力做到的事,城乡人平尽全力做到就代表两者公平了。

关联的这篇阅读笔耕|#言起教育•《成功的反思》导读 其实也谈到了“学历社会”这件事,但是可能碍于书评,没有非常细地去谈。


4.这个中国床垫广告上的外国男子究竟是谁?

推荐一下这篇文章及其作者:李起帆

看了一眼简介是 前摩登天空ZERO亚文化编辑。难怪文章看起来很像是 公路商店的感觉...

但公路商店这几年写得越来越恶臭了,文风也有点莫名其妙。(偏题了)

反正是很好玩有趣的文章,可以轻松地读。


5.那道高墙和因为Clubhouse短暂裂开的缝|二月事件防腐剂

推荐文章 以及 作者:NGOCN

感觉这位作者,就是非常负责任版的“新闻速递”呀!


6.我的青春記憶:鐵製喜餅盒內的照片與故事

偏文学向,很美丽的青春回忆。

关联:抵岸多年|尼加拉瓜,甜膩暑氣與禮兵勤務

关联一篇也是写回忆的好文。


7.液態鄉愁:在世界文學中書寫華人故事

其实是活动文章,但我很喜欢“液态乡愁”这个词,也能看得出海外华人对于自己身份的困惑迷茫。

尤其在“液态”这两个字,有一种浮动不安的感觉,又含着对于自己身份认同的动态转变。拥抱新生活的同时,要如何在新世界面对“自己来自哪里?”,在新世界和乡愁之间的心态如何表达?可能也只有用诗了。

我认识一位年长的北美华裔诗人,对于家乡、身份、移民、政治认同都有不同的冲击,而这样的冲击其实不算少数,却常常会让他感到孤独。

希望他们的这一次clubhouse能让北美文学爱好者“报团取暖”吧。


8.在軍事化教育的年代,你的身體不是你的身體

激起了非常多痛苦的回忆...

引用作者張蘊之评论区的话

這位投書的家長也看到問題的癥結了,威權教育下「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這種思維真的該淘汰。這句口號,過往是台灣在動員戡亂時期訓練軍隊用的。  健全身心的教育不是軍訓,但在軍武教育中成長的幾代人無法分辨,我們那個時候的教育目標,是將「堅忍不拔、絕對服從」視為至上美德。  結果就是讓社會發展停滯在代工階段,無法創造「價值」。

真的看到「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这句话我都可以再起一次鸡皮疙瘩!因为我妈妈很爱说这句!!很烦捏!!


9.歪脑WHYNOT | 米米亚娜:作为丧家之犬,我真羡慕赵婷

关联:宋丹丹,這次讓我替你祝賀趙婷

这件事就非常魔幻,明明是第一位在中国内地出生的导演获奖了,却被全网封杀不得庆祝。我就不多说自己的感受了,想单独写一篇影评写写。

关于“资本主义”在电影中的批判,米米亚娜写得很完整了。


10.性别|豆瓣激进女权的迷思与困境

关联:【性別】什麼是“6B4T”?以及6B4T和基進女權對我的意義是什麼

非常特色的“女权污名化事件”,所幸的是能够激发出这些科普文。

至少我之前不知道什么是6B4T是什么。

但我一直都无脑支持被压迫后的任何“看起来激进”的反抗行动。



新闻速递:

本期新闻速递我选的题材大多都是聚焦于个体民生的特稿,内容很丰富,所以我觉得评语在亲子阅读面前都会显得单薄。本次就不写评语了,请大家包含。


1.孩子得了抑郁症

2.租一块30*40公分的表达,让外卖骑手不再“孤独”

3.通往财富自由前的九九八十一难:杀猪盘、虚假法律援助、“空投”钓鱼

4.39 万人被催债、89 人自杀:“套路贷”还是“夺命贷”?

5.大亚湾的水,是深圳买房人的泪

6.“ 44 岁,患癌 2 年,年入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