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洗太平地,眾志成城備份香港電台節目 (一):《鏗鏘集》
有新聞報道指新任廣播處長李百全將要移除香港電台在YouTube上播放超過一年的節目影片,很多珍貴的紀錄將會消失,亟須民間自行備份保存。因為影片眾多,需要民間熱心人士分工合作,分頭選取特定範疇的節目備份存檔(例如:警權、社運、六四),為香港歷史與文化紀錄留血脈。最近比較受人關注的港台節目包括《鏗鏘集》有關「元朗7-21襲擊」的「7.21誰主真相」,相信已有不少人備份,但還有很多節目,需要民間合力保存。
以下先整理一些香港電台在YouTube的《鏗鏘集》節目,稍作分類,並附上超連結,方便各位網友選取其中一、兩組備份(其實根本全部都應該留存!)。
其中一個選取方針是:有哪些節目,你覺得不可能在中國的中央電視台上播放?這些大概是最需要備份的節目。之後再整理其他節目資料,也呼籲各位網絡公民協力整理其他節目(如《視點31》、《頭條新聞》和《議事論事》),方便同仁備份。
一) 《鏗鏘集》
本土意識
觸不到的紅線 特區政府引用《社團條例》,考慮禁止主張香港獨立的「香港民族黨」運作。香港獨立-特區和中央政府一再重申是違憲違法,是不能超越的紅線。香港社會還有討論港獨的空間嗎?
迫爆香港:內地旅客數目劇增,令香港這彈丸之地難以容納,政府會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呢?
反水貨客少年 號稱「光復社區」的反水貨客行動,演變成圍罵新移民母女,嚇得小朋友嚎啕大哭、推倒路人老翁等行為,引來輿論譁然,網上聲討。反水貨群眾裡,有一批中學生,年紀最小的只有十三、四歲的青少年,卻走在衝突最前線,甚至被捕。這批中學生,為何會這麼激烈?
誰播下仇恨的種籽 旺角騷亂,政府定性為「暴動」,警方隨即展開拘捕行動,最少六十人被控暴動罪,一經定罪,可判監禁十年,被控罪的人中,大部分都是十九至廿九歲的年輕人。社會各界都不接受暴行,但大型騷亂後,除了譴責少撮人士的激進行為,是否也應深入調查社會矛盾的原因?
旺角騷亂四週年 四年前的年初二凌晨,有本土派人士不滿食環署,掃蕩無牌熟食小販,號召民眾支持,結果引發警民衝突,外媒稱之為「魚蛋革命」,有人認為是本土派勢力崛起,亦有輿論譴責暴力。四年過去,旺角騷亂如何影響香港的社會運動?
廣東話 VS 普通話 推行普教中,的確有助提升學生的普通話聆聽及說話能力,更有說可提高寫作書面語技巧,然而,是否真的能提高學生的中文水平仍有待商榷。在一片普教中主流的情況下,有學校決定重拾母語教學,讓學童以熟悉的語言學習中文,不該本末倒置。
廣東話 根據統計處資料顯示,以廣東話為母語的人口由超過九成,下跌至百分之88,反而操普通話為母語的人口有增加的趨勢。香港人對廣東話各有什麼情意結?
歷史的補白 在本土意識冒起的時代,年輕一輩念茲在茲「我是誰」的問題,當他們埋首歷史尋找答案,竟發現歷史書上的冒點處處:二戰的事蹟,為何甚少提到華藉士兵的功勞?香港人是否從來都「討厭政治」?六十年代主張「自治」的政黨,為何沒有被編進主流歷史書?
回歸廿周年系列一之這麼近 那麼遠 廿年來中港兩地經濟、生活、文化迅速融合,亦因此產生磨擦和紛爭,兩地生活文化大不同,經過廿年後,矛盾更激烈。有人著重保留兩地的邊界,透過拍攝照片,希望保留邊界以南的香港特色不變;也有人早早北上發展,尋求機遇。廿年來,香港和香港人都不停尋找自己的定位。
初衷 高鐵通車快一個月,當年的反高鐵運動的抗爭者如何初衷不變?
反送中運動及其後
讓聲音聽得見 《逃犯條例》的審議,如何成為政府管治的一大危機?鏗鏘集記錄過去一星期的社會變化以及市民的心底話,希望讓聲音聽得見。
這年初夏 反送中的議題把不少年輕人捲入了這場運動,少年十五廿時,他們在這場運動中,如何自處?如何為自己的未來拼搏?
7.21誰主真相 7.21發生近一年,事件論述由最初的白衣人襲擊市民;演變成係白衣人與黑衣人的暴力衝突。鏗鏘集再次翻查當日閉路電視、網絡片段裡的線索,追查當中的人物,了解他們口中的事件真相
時代革命?踏入八月,持續了兩個月的抗爭運動不斷升溫。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成為勇武示威者的口號,衝突蔓延到集會遊行以外的社區,到目前為止,超過四十人被控暴動罪。與此同時,主張和平理性非暴力的一班市民亦靜靜地起革命。首次號召全港大罷工,響應的包括公務員。
以暴制暴? 持續兩個月的反修例爭議,警民衝突持續升温,暴力場面不斷出現,甚至出現街頭打鬥傷人案件。警方在行動中發射了接近2000發催淚彈,亦用過殺傷力較大的橡膠子彈、布袋彈、海綿彈。示威者行動同時升級,包圍多區警署,投擲氣油彈及放火。當局讉責暴力的同時,示威者亦控訴警方濫用武力,以暴止暴是否出路?
這一年......十五歲的暑假 今年六月,《鏗鏘集》採訪過兩位十五歲的中學生。兩個多月以來,我們一直追蹤著他們的成長與變化。由最初的青澀、膽怯,變成勇武派,走在抗爭最前線。經歷過難過、憤怒、沮喪與傷心。2019年,他們過了個漫長而獨一的暑假。開學在即,他們又是否真的能重投校園,重拾學生的身份與心情?
開學的一課 有關修訂《逃犯條例》爭議持續三個月,新學年開始,學界有自發「罷課」行動,有學生表示在「罷課不罷學」的原則下,參與罷課和有關集會,認為有表達反修例訴求的權利,節目中被訪的中學生和大專生堅持罷課的理據是什麼?過程中的效果和心聲又如何?
香港不一樣 經過三個月的群眾活動,特區政府終於由「暫緩」變成「壽終正寢」再變成「撤回」《逃犯條例》,有人認為政府可算是回應了,民間「五大訴求」嘅第一訴求,然而部分人認為香港已經變了,回不了過去。他們怎樣形容這個變了樣的香港?
記10.1 2019年,香港經歷了回歸以來最大規模的社會運動,持續了三個多月的反修訂《逃犯條例》風波仍未結束,激烈的示威活動浪接浪。中華人民共和國今年成立七十年,今年的國慶,香港人如何渡過?
誰的真相? 反修例運動曠日持久,網上湧現龐大資訊。Fact check(事實查核)成為這年夏天的共同回憶,但「黃絲」、「藍絲」眼中的「真相」卻越走越遠。這一集,我們走進「黃絲」、「藍絲」的資訊世界,看看兩者如何大不同。
大學變戰場 過去三星期,香港不同的大學都變成了衝突據點,校園烽煙四起,中文大學及理工大學更曾陷於連日激戰,衝突愈來愈升溫。大學,本來是寧靜的校園,為會突然淪為槍林彈雨的戰場?大學生,本來是未來的社會棟樑,是什麼令他們願意寫下遺書,犧牲個人前途走出來抗爭?
變天 反修例風波持續五個月,日前更出現中文大學及理工大學的連日激戰﹐令今屆區議會是否能順利進行,蒙上陰影。
脆弱與堅強反修例運動由炎夏走到寒冬,不論陣型立場,不少香港人都對社會困局感到無力,無論是家人朋友間的撕裂、長期直視暴力受到精神創傷、或因日常生活受到影響而情緒受困擾,究竟情況有多嚴重?「鏗鏘集」希望了解香港人在這個難關,如何走過情緒低谷,如何修復心靈,透過分享「解結」的過程,思考香港如何找到重回正軌的力量。
老師唔易做 修例運動由街頭蔓延至校園,一年間教育局接獲超過二百宗有關教師涉及社會事件專業失當的投訴。不但有家長要求老師作「黃、藍」政治表態,特首又說教育不可以是「無掩雞籠」,內地官媒又指香港教育需要「刮骨療毒」。老師在這大氣壓下,如何教學生?
十二 十二港人在候審期間,偷渡台灣途中被內地海警截獲,扣留於深圳鹽田看守所。過去六十多天,家屬四處奔波,希望保障被扣押港人的合法權益。
別讓真相沉沒 22歲科大學生周梓樂2019年11月4日在將軍澳尚德停車場墮下身亡,是首位在反修例運動期間,警民衝突現場離世的人。他的死因引起坊間不少揣測。事發一年後,死因庭召開歷時29日的研訊,陪審團最終以大比數4:1裁決周梓樂的死因存疑。裁決能否解開疑團,令眾人釋懷?真相又有否呈現?
執法者與法治
警界線:政制問題,抗爭運動更見頻繁,警民關係比從前來得緊張,本集分別從警方、監警、抗爭者及法律界的角度去探討警察和市民的關係。
612/721的傷口 反逃犯法例引發連串風波,6月12日警方施放150枚催淚彈,20發布袋彈,及未有公布實際數字的橡膠子彈,所用的裝備,遠超過2014年的佔中運動87枚催淚彈。612當日有不少片段顯示,警方近距離向示威者採用武器。
濫暴? 警方在多場警民衝突中的執法手段被批為「濫暴」,八月三十一日太子地鐵站拍攝的片段,顯示警員在無合理情況下以暴力對待市民,之後的連日警民衝突中,亦被指涉及濫暴,究竟警方有無使用過分武力呢?
催淚陰霾 反修例運動持續半年,警方使用近一萬六千枚催淚彈,又頻繁使用水炮車水驅散人群。警方及政府一直沒有公佈催淚彈及水炮車水劑的詳細成份,尤其近日轉用國產催淚彈後,被質疑毒害更大,就連衛生署、食環署、醫管局亦沒有答案。
警民相惡 反修例運動引發警民衝突,過去半年警方執法手法備受質疑,被批評為過份使用武力及濫捕。有民調顯示警隊評分平均分得35.3分,跌至回歸以來最低,四成受訪者給予警方0分,警隊形象受損。置身其中,警員如何看警民關係,前線警員執法時內心感受是怎樣。
控訴 就反修例運動,投訴警察課至今收到1715宗投訴個案。政府多番強調,按行之有效的機制處理警察投訴個案,民間對這機制有何看法?
8.31創傷之後 「8.31太子站事件」發生一周年,兩個當日在太子站受傷的傷者過去一年有什麼經歷?如何面對種種挑戰?
法律面前 律政司公布不會就收取澳洲公司UGL400萬英鎊一案向前特首梁振英提出檢控,認為沒有足夠證據提出檢控而達致合理機會定罪;而過程中沒有就案件尋求外間獨立法律意見,有別於過往處理涉及公職人員的個案,如曾蔭權、許仕仁、梁錦松、林奮強等前政府高官的做法,引起極大爭議。
囚 鏗鏘集就入境處青山灣入境事務中心(CIC)涉非法羈留及不人道對待展開調查,發現有羈留者被強迫脫光衣服,羈留在鋪上軟墊的保護室內作「醫學觀察」,期間只獲提供尿片如廁。入境處回覆說保護室只用作短暫收容有自殘傾向或情緒不穩人士,並有當值醫生監察有關安排。
選舉與一國兩制
一紙承諾(25/9/1994) [1984年中英雙方簽署聯合聲明] 鏗鏘集於1994年聲明簽署10週年,回顧十年來中英雙方怎樣履行諾言。
一國。出手 全國人大提案實施香港國安法,有否影響一國之下的兩制?基本法賦予特區的高度自治,自治的權力又有否削弱?
自由與恐懼 去年六月九日,一百萬人遊行反對修訂逃犯條例,遊行、集會等活動自此頻頻出現。同一時間,這一年內的公眾活動通知書制度、「限聚令」及人大常委會制訂的港區國安法,會如何影響香港的集會與遊行的自由?
七百萬人的極少數 全國人大高票通過「港區國安法」決定草案。中央政府強調,《國安法》是針對極少數人士。這班「七百萬人的極少數」,會如何面對這場風暴?
消失的界線 銅鑼灣書店五人相繼失蹤事件,引起本地及國際關注,央視播出桂民海聲稱因涉及醉駕返內地自首,廣東省公安廳回覆特區政府查詢,表示李波身在內地,但事件至今仍有很多未解的疑團。內地執法部門有否越境執法、或越境犯法,更觸發香港人對一國兩制實施與落實的擔憂。
逃 銅鑼灣書店前店長林榮基,憂慮《逃犯條例》修訂後,擔心港府不能再保障港人安全。本周四他離開香港,到台灣定居。
(特別加插《獅子山下2018》之《定風波》 故事改編自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剛從內地回港後的經歷。)
回歸十七年 艱險我奮進 :香港社會各界正討論政制改革,如何實踐普選之時,國務院首次頒布《「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向是否出現變化,備受關注。由民間爭取八八年立法局加入直選議席,殖民地政府的政制改革;到回歸後,「一國兩制」下,如何達至普選行政長官及立法會,香港政制改革之路越見崎嶇。
一人一票的迷思 在831框架下的政改方案即使獲得通過,五百萬香港人仍然沒有提名權,只能夠投票予有過半數提委支持的特首候選人。在拒絕妥協、原地踏步,跟接受經篩選的一人一票之間,香港何去何從?
選舉的意義 在2004年,港人為爭取2007、2008年普選走上街頭,2010年出現了「五區公投」,政府也走上街頭爭取民意讓政制向前走。民意的走向就是單一標準?經過十多年的爭取,能夠五百萬人「一人一票」,為何仍有香港人不願被置於「袋住先」的局面。政治體制的組成,巳成為香港人、特區政府和中央之間的博奕。
表決時刻 2017年政改方案,經過兩年多的激烈爭議後,立法會上周進行表決。政改爭議,觸發雨傘運動,令社會進一步撕裂,政府在四月底啟動政改宣傳,至上周中表決,期間爭議不絶,各界在這次爭議中吸取了甚麼教訓?後政改時代,對泛民、特區政府及中央政府的互動,又有多少影響呢?
路盡‧未盡 政府提出的政改方案被立法會否決,對於香港新一代而言,這結果是終結還是開始?曾經參與罷課的中學生、佔領期間留守旺角的大學生、在建制派政黨任社區幹事和決意從政的青年,如何看現在的一國兩制? 後政改的香港該如何走下去?四名青年人各有體會。
尋找區議會的…… 雨傘運動後湧現大量傘後團體,不少傘兵希望透過空降地區深耕細作,推動社區民主化,也喚起年輕人重新認識區議會的興趣。他們在尋找區議會角色和職能的過程中,越認識深入,卻越感覺氣餒和無力感。
讓未來看得見 區議會選舉結果塵埃落定,建制和泛民的政治版圖沒有大變化,但多名老將落選,新人湧現,還有一批傘後組織的成員參選,當中更有人突圍。這些新人在參選路上有甚麼反思?這次選舉亦反映香港政壇的新舊交替,新生代又是否準備好呢?
八月 2016年8月,有執筆多年的時事評論員因為言論觸及紅線被撤專欄;有人因為政治傾向被取消參選立法會資格;香港首次出現明確追求「香港獨立」的集會;更有中學生成立關注組討論香港前途自決;而行政長官8月內多番表明,「港獨」蔓延影響社會穩定,破壞香港與內地和中央的關係,所以「港獨」不是言論自由的問題,而是「是非立場」。8月的種種,會在這屆立法會選舉留下怎樣的痕跡?
十年一刻 朱凱廸在今屆立法會新界西選區高票當選,但當選後四天,因為人身安全受到威脅報警求助。在選舉過程中朱凱廸揭示官商鄉黑,挑戰新界鄉紳權貴。十年前,朱凱廸已走在社會抗爭事件的前線,從保衛天星皇后碼頭、菜園村、反高鐵、丁權和天水圍泥頭山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選村長 2000年12月,終審法院裁定石湖塘、布袋澳村長選舉制度有違《香港人權法案條例》和《性別歧視條例》,確立女性和非原居民均可參與村代表選舉,自此2003年開始,村代表選舉正式實行雙村長制。但非原居民是否能順利參與村務?立法會議員朱凱廸以非原居民身份,有意參選元崗新村村代表選舉,但被DQ。曾跟他一同宣布參選的何潔儀,以非原居身分參選,發現困難重重。由爭取提名到在村內宣傳,都遇到不少阻力。
所為何事? 宣誓風波引發人大釋法及其對香港憲政制度及司法獨立的影響。
DQ風波下的補選 因宣誓風波引發的立法會補選,將於3月11日舉行。補選因議員被取消議席而來,而在報名期時,又發生香港眾志成員周庭因自決立場,被取消參選資格,引來爭議不斷,DQ「取消資格」一字,繼續成為整個選舉的關鍵詞;港獨、自決、法治、一國兩制等政治議題,亦在今次選舉中備受關注。
無票者的聲音 香港人自從回歸以來,由盼望2007年有機會選特首,到2012年仍是落空。直到今年,第五屆行政長官選舉,大部份香港人仍然與特首選票無緣。不過今次選舉,中央表明對下屆特首標準之一,需要得到「港人擁護」。而三名行政長官候選人,亦刻意打造一場民意戰,以落區、出席選舉論壇、網絡短片等不同方式爭取市民支持。沒有手上一票的普羅大眾,如何表達自己的意向?
真假諮詢 政府就一項政策的諮詢,由發表至撰寫報告都按規定做妥所有程序,理應能妥善聽取及收集民意,但近年經常被公眾批評為假諮詢。
特首的承諾 行政長官梁振英將於一月中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梁振英競選行政長官時矢志做改革派,就房屋、全民退保、標準工時等民生和社會褔利問題許下各種承諾。五年任期將至,有多少能兌現?
一紙聲明 全港十八萬名公務員需於四星期內宣誓或簽署聲明,承諾擁護基本法和效忠特區。何謂違反誓詞?簽署與否的後果會是怎樣?
言論自由
回歸廿周年系列二之走鋼索的人 回歸二十年,港人的言論、創作、新聞、出版權利及自由,理應受到《基本法》二十七條所保障。然而,近年出現連串事件,引發大眾對言論空間逐步收窄的關注:有反政府的專欄作家和電台主持被調離崗位、資深傳媒工作者遇襲、涉及敏感議題的電影作品被封殺,甚至銅鑼灣書店員工相繼被內地部門拘禁等等,令整個社會人心惶惶,更多人噤若寒蟬。港人亦不禁心生疑問:我們現在還有「免於恐懼的自由」嗎?難道溫水煮蛙的寓言,二十年間逐步應驗?
國歌法 政府正就《國歌法》展開本地立法工作,但未見具體法律條文,就已經惹起社會大眾爭議。一邊廂認為立法能規範及教育市民,杜絕市民作出不尊重國家的行為,透過國歌教育培養國民身分認同。另一邊廂則強調制定國歌法可能破壞言論自由,而會身分認同並不能透過強硬手段建立。
反抗的畫筆 從尊子、黃照達、白水,這三位來自不同年代的政治漫畫家的自身經歷及畫作,了解他們在香港如此政治低壓的時刻,如何將悲觀化為自身強大的力量。怎樣以創意、幽默捍衛表達自由以及回應時局動盪,讓讀者在會心微笑之時,對政治時事件有所反思。
新聞。自由 國際組織無國界記者發表最新新聞自由指數,短短兩年間香港急跌十位,排名八十。而香港記者協會的新聞自由評分今年再創新低,跌幅更是歷年之冠。究竟,香港的新聞自由空間如何收窄?傳媒人又如何自處?
雨傘運動與佔領中環
吶喊:香港人對真普選的渴求由回歸以來沒有放棄過。七一遊行當晚,逾五百市民預演佔中。究竟往後香港會走向甚麼局面呢?
同班同學 (上) / 同班同學 (下) :從一張畢業相,講述一班同學的成長經歷與香港發展的故事,從小故事看到大時代的變遷。(戴耀廷、陳文敏、袁國強、張達明)
如何走下去:政治氣氛熾熱,人大落閘方案令民主派希望幻滅。政府力銷「有票唔要?」呼籲市民「袋住先」。香港人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如何自處?他們對民主、尊重、包容等價值又有何反思?
甦生的路:由罷課到佔中,部分中學生也參與其中,其實他們是怎樣看這一切呢?
守護未來:由學生罷課觸發的群眾運動,以雨傘為記,連日來為示威者擋過催淚彈、陽光與暴雨,香港從此變得不一樣。
雨傘滿月:佔領運動持續超過一個月,他們想說什麼,政府又聽見了什麼?
未完的運動 佔領運動持續超過兩個月,在法庭批出禁制令之後,警方全面清場,這一場香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群眾運動對香港社會帶來的衝擊,會否隨著清場而結束呢?在運動過程中牽引出法治精神的爭議、社會群體的嚴重撕裂和警民關係的互不信任。清場過後,香港整體社會何去何從呢?
傘後。一年 雨傘運動一周年,各方如何回顧運動對香港社會帶來的影響?
被遺忘的故事:三個不同背景的越南難民當年為自由逃難到香港,但卻香港失去自由。多年來,有人融入社會落地生根,有人流落街頭。回顧過去,他們仍然笑中有淚。
當年今日的學聯 面對一浪接一浪的退聯風波,學聯作為大專院校的平台,能否繼續凝聚大專學生的力量?學生運動該如何走下去?
青春的眼淚 2017年將會是香港很不同的一年。本輯節目邀請不同類型的年輕人,寫一封信給兩年後的自己,寫下自己的理想以及對未來香港的期許,並透過紀錄當下如何實踐,講述年輕人現時面對的狀況及他們的心聲。
審訊前夕 2014年佔領運動後,佔中三子戴耀廷,朱耀明及陳健民,連同其他參加者立法會議員邵家臻、陳淑莊;民主黨李永達;社民連副主席黃浩銘;學聯前常委張秀賢、鍾耀華,11月中接受審訊,控罪分別有串謀犯公眾妨擾罪、煽惑他人犯公眾妨擾罪,及煽惑他人煽惑公眾妨擾罪。過往社會運動少引用這三條控罪,加上最高刑罰是監禁七年,這場審訊備受關注。
燃燈者 案件將於2019年4月9日裁決。無論裁決如何,陳健民慶幸在證人台上再講一次佔中的民主理念,為這場雨傘運動作回顧與總結。至於定罪與否,他已從容面對。這種從容的態度,自29歲他分別寫碩士及博士論文時,兩度視膜網脫落,險些失明,他感悟活好當下,已經無憾。
反性侵運動
性訴 憤怒、羞辱、無奈、恐懼等等的情緒,都是性騷擾過來人的心聲,然而並非每人也擁有挺身而出的勇氣,指證騷擾者,背後可能源於被強權施壓,或對被秋後算帳的畏懼。結果,性騷擾往往成為存而不察,察而不覺的現象。
數字沒有說出的... 根據社署紀錄,近五年發生於津助兒童照顧服務單位的懷疑性騷擾或性侵的投訴,截至去年三月,紀錄上有一宗。這個數字,是否反映真實的景象?過往社福機構與社署間,就性侵事故的上報機制,有沒有漏洞? 社署又如何監察社福機構,防止性侵事件發生?
工人權益
消失的116 近千億的港鐵沙中線爆出連串工程醜聞,鏗鏘集再發現地盤的工傷數字出了問題,近三成工傷個案無被呈報,被消失的是甚麼個案?有無人隱暪工傷真相?港鐵如何監管地盤安全?
殤橋 港珠澳大橋留下九死五百幾傷的工業意外。《鏗鏘集》一年多前報導過,有工人死了幾年但未能領取死亡證,一年多後的今天,有何進展?死因清楚了嗎?真相大白了嗎?《鏗鏘集》之前提出質疑,為何勞工處不公佈被定罪的公司黑名單,勞工處至今有回應嗎?工傷僱主黑名單、意外調查報告能夠見到陽光了嗎?
八九六四
我的六四印象 「六四」是震憾一整代人的集體回憶,也是香港政治的分水嶺,但對於出生於1989年後的九十後,卻可能是一則歷史事件,年輕一代對「六四」沒有情感連繫,甚至提出「悼念六四是否應該完結」的看法,或許是時代使然,但對於更多香港人來說,「六四」有他們各自的情感和意義。
《八九演義》 第一回﹕六四、《八九演義》第二回﹕鐵幕 、八九演義:尋、《八九演義》第四回﹕忘、《八九演義》第五回﹕憶
中國
顛倒的時代 由2015年7月9日起,全國有不同地區的律師、律師助理、維權人士、家屬等,突然被公安局拘捕,約談、限制出境、或限制人身自由。受影響人士超過300人,涉及24個省份。至今仍有16人被拘留,外界輿論稱為「709大抓捕事件」。這次被評為中國人權法治的大倒退,亦視為「六四事件」後最大規模的拘捕及審判政治異見者行動。被捕律師代理的人權案件,多涉及言論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政治異見事件等等,有部份至今仍然不審不判,連會見辯護律師,與家人通信的權利都被剝奪。丈夫被失蹤五百多天,作為太太,她們如何一路走來?
未來的自由 劉曉波因理念坐牢,他的妻子劉霞在外面也「坐牢」。自二零一零年開始,劉霞被當局軟禁,至今已七年。劉曉波在床塌上的意願是跟劉霞出國,希望妻子得到自由。自從劉曉波因肝癌入院治療後,外界一直無法與劉霞聯繫,劉霞的去向受高度關注。
低端人口 北京藝術家華湧因為拍攝以「低端人口」為主題紀錄片,而被當局追捕。他觀察到中國人面對強權並無反抗之力,不過仍然呼籲中國人要勇於「說真話」才能扭轉命運。本集紀錄了今次席捲全京城的拆遷潮中,點滴的人情冷暖和一些民眾口中不能說的真相。
中梵協議一: 背十字架的信徒 中梵斷交近七十年之際,兩國去年達成歷史性主教任命臨時協議,中方更首次承認教宗為天主教最高領導人。教宗強調,希望協議能使中國地上及地下教會團結合一。那麼,協議簽訂後,對中國的天主教教會,是福是禍?
活在被消失的恐懼中 2012年內地容許NGO獨立注冊為民間非政府組織,但自習近平上台以來,形勢大為扭轉,尤其勞工NGO屢受打壓。繼2015年大抓捕後,過去幾個月,多名深圳與廣州的勞工NGO 工作者被捕,被失縱。當事人身在囹圄,他們的家人在外嘗試營救,卻苦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