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月在北京實習,感覺工作與學習的不同,就是工作時,下班=無事;而在學校里,上課僅僅是你學習生活的一小部分,要想學得好,免不了課後再花上許多時間。兩下一對比,似乎上班並不比學習來得辛苦——當然,加班的話另談。

不過話說回來,在學校時有許多同學相伴,如今到了北京,既遠離學校又遠離家鄉,不免感到社交缺乏,少了一些趣味。正巧,我的一位初中同學也剛來北京實習,儘管我與他並不相熟(甚至可以說是有些疏遠),但反正閑著也是閑著,不如就與他相約見上一面,而地點就定在使館區里的一家德國餐廳。


有些朋友聽到「使館區」,也許會先想起東交民巷,其實那已經是老黃曆了。現在北京使館區主要有三個:一個在建國門、日壇公園一帶,所謂「第一使館區」;第二使館區在三里屯北面,亮馬河以南的位置;第三使館區與第二離得很近,位於其東北方向,幾乎可以說是近鄰。我們這次要去的是第二使館區。

騎車進入這一區域,便立即感覺到不同。剛剛還是滿眼高大、密集的建築群,在這裡就好像突然消失了一般,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樹蔭,以及稀稀落落散布其中的館舍,當真有點「國中之國」的味道。唯一有些不和諧的是,使館大多大門緊閉,外加一名衛兵(憲兵?武警?)看守,經過時總覺得自己在被盯著;相比之下,之前辦簽證去的簽證中心,倒跟個文印店一樣熱鬧與隨便。同樣是涉外機構,看來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由於不熟悉路況,在迷宮似的使館區里繞了許久,才總算找到餐廳,而同學A已然在那裡等著了。剛見面,當然還是先來兩句寒暄,聊一聊近況。A君大學學的數學,然而實習卻找的是某大廠的運營崗位,讓我感到好生奇怪;而我選擇在小廠做軟體開發,也讓他感到詫異,直問我「為什麼不考慮下大廠」,我則以大廠「加班多」為回復。

慢慢地,話題開始朝過去延展,一個個我有點印象或近乎淡忘的名字,開始不斷從A君嘴裡冒出來。就像從海底打撈遺物一樣,我一邊聽著A君的敘述,一邊逐漸撈起那些過去的記憶。我這才知道,當初中考時分數比我高、去了更好的高中的兩個同學,最後只上了個普通的大學;有一個成績一般的,卻也做好打算要讀研究生了(A君對此感到十分驚訝);另外還有幾個去了藝術學校,但也不清楚他們未來準備怎樣;還有個成績「墊底」的,已經當上了售車中介,成為「社會人」了。

我聽著這些「故事」,不禁有些感慨,覺得人與人之間的差別真的是「咫尺天涯」。成績所引起的差別,尚且有理可循;等到上大學、專科的時候,一個專業的區別,不也是會造成天差地別的結果嗎?說到底,當初大家在選專業的時候,有多少人清楚什麼是自己的興趣,什麼又有前途呢?我當初讀了計算機,也有一些機緣巧合的因素,但是從平均薪酬上看,計算機就是要比機械、化學這些高得多。我們總講人要努力,但恐怕事後的努力並不都能挽救事前的「失誤」。

A君也同意我的看法,不過他似乎要看得開一點(老實說,數學專業本就不算吃香)。按照他的想法,如果能夠靠實習拿到一份還算不錯的工作,那麼就這樣工作下去也無妨,不再考慮深造。我試著問他「要不要也學編程」,結果被很乾脆地否決了,說自己「智商不夠」。

也許,像A君這樣定個小目標,達成後就不再過多奮鬥,會活得更輕鬆?我不知道。


吃完飯後,我們一起往地鐵站走。路上經過伊朗大使館,看到不遠處的院牆上掛著一幅海報,用英文寫著「蘇雷曼尼,我們的英雄」。再往前走幾步,到了荷蘭大使館,這次是一幅更大的海報,而且直接豎在路邊,寫的則是支持LGBT的內容。

最後,走到了聯合國代表處,正好裡面有人下班,站崗的衛兵與他打了個招呼,說了句「今天下班早嘛」。看來,即便是在聯合國工作,也免不了要加班嘛。

對了,這頓德國菜吃了我倆566人民幣,看來使館區就是不一樣,連消費都要跟國外看齊!


首先,在這裡為我「拖更」這麼久向各位道歉。如我開頭時所說,最近由於實習,時間並不充裕,沒精力去看論文、寫文章,因此不得不暫時停下創作,實乃無奈之舉。我會努力找時間寫作,但恐怕《晚清人物簡說》這一系列得暫時停更;之後的文章,可能會以簡論、隨筆為主,這點還請各位諒解。

另外,許久沒有寫字,用詞難免生疏、不當,如果讀者有不滿意的地方,歡迎指正!

敬請期待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