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刀把子(政法機關)、筆桿子(輿論陣地)、槍桿子(人民軍隊)和錢袋子(經濟建設)是現在中共的四大執政根基。在歷次戰爭中,中共高度集權的構架和軍隊的組織互相塑造,以至於完美契合——一切服從戰爭,一切為了戰爭的勝利。在中共歷史上,解放軍不同程度地介入政治活動;在中共統治體係發生整體紊亂時,解放軍是黨的穩定器,比如文革時期的“三支兩軍”,為黨組織重建提供過渡性安排;解放軍在關鍵時刻扮演守護者,使中共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國家;解放軍給地方政府培養、輸送幹部。了解軍隊可以給認識這個政治黑箱打開另一道細細的窗口。鑑於轉型中的解放軍依然主要立足於大陸防禦,所以以下內容以陸軍為主。


一、名詞解釋


如果不感興趣可以直接跳過,遇到不理解的概念再回來檢索。


【軍人】是所有解放軍現役人員的總稱,包括士兵、士官和軍官。沒有軍銜的解放軍文職人員不包括在軍人范圍內。


一個人成為軍人之後,其戶口從地方轉移到所在軍部,不再由地方管理:以前有句俗語,“老師傅怕新師傅,新師傅怕黃師傅”,指的是老司機見到新司機開車害怕,新司機見到解放軍開車害怕——因為解放軍若是開車撞死了人,地方上的警察無權管轄國家的軍人。


【軍銜】是軍人的等級稱號,分成士兵、士官和軍官三個獨立體系。士兵軍銜自下而上是上等兵和列兵;士官軍銜自下而上是下士(一期)、中士(二期)、上士(三期)、四/三/二/一級軍士長;軍官軍銜自下而上是少/中/上尉、少/中/上/大校、少/中/上將。


在1988年恢復軍銜制後,軍中尚未形成軍銜相稱的習慣,多以職務相稱,這一點與外軍非常不同。比如民間一直把張召忠叫做“張少將”,這樣做在軍中是非常不妥帖的。按照慣例,眾人只會稱呼退休前的張召忠為“張副主任”。


軍改以前,專科畢業或者是士兵提干的人員授少尉銜,本科軍校畢業生直接授中尉銜,碩士研究生學歷的的軍校生授上尉銜,博士學歷授少校銜。現如今解放軍所有軍校全部是本科,無一例外,從2019年開始所有軍校學員本科畢業之後改授少尉銜,有些已經授中尉的還會根據需求重新變成少尉。


【士兵】即義務兵,他們每個月只可以領千元左右的津貼,而非工資。服役2年之後若不能轉為士官,就自動退出現役,然後領一筆十萬元左右的一次性獎勵(包括退役金、復員費和安家補助費)。


從法律角度上說,中國現行徵兵制,即每個符合條件的公民都須強制服役。但是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在實際操作中採用徵兵制(義務兵,意為必須來當兵)和募兵制(志願兵,意為自願來當兵)相結合的混合兵制:一方面,在發達地區一個人有可能會經常接到街道辦事處的電話要求參加徵兵體檢,另一方面,在貧窮落後省份需要送錢送禮才能換取一個入伍的資格。從2020年起,將義務兵徵集由一年一次徵兵一次退役,調整為一年兩次徵兵兩次退役。


按照傳統的定義,職業軍隊就是僱傭軍,拿錢吃飯,有奶便是娘,而中共則堅持人民軍隊不動搖。但是歷史經驗證明,單純徵兵制的軍隊戰鬥力不如職業軍隊;而義務兵的好處大約只有一條,即在和平時期給國家財政省錢。另外,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大專院校的軍訓並不是服役,也不算作預備役,只是單純用這種國防教育的形式,提醒諸位學生自己尚有從軍的義務、增強國防意識罷了。


【士官】即通過募兵制招來的職業士兵。正常情況下從服役期滿的士兵中挑選,現在也有從社會上或各大高校中直招的士官。


無論是士兵還是士官,考學提干都是一件異常困難的事情,而且僥倖成為軍官,相比較血統純正的軍校生,也將面對年齡、資歷、軍銜、學歷的種種限制,只是對於社會底層的普通人來說已經是鹹魚翻身了。軍官和士兵/士官之間幾乎是不可僭越的——所以再有人引用拿破崙·波拿巴的那句名言“不想成為將軍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只需要給他/她一個白眼就好。


【軍官】是在軍隊中擔任領導職務的官員。


軍官在地位上高於士官和士兵,也就是說,任何級別的士官和士兵見到任何級別的軍官都必須敬禮。軍官中大體分為軍事軍官(指揮類)和專業技術軍官(技術類),這兩者的區別能夠從肩章的花紋看出。一般說到軍官默認情況下說的都是軍事軍官;技術軍官沒有軍事職務等級,但是有單獨的十四個專業技術職務等級。同等軍銜下,軍事軍官權力更大,淘汰更激烈。同時,2017年後不再招收和選拔國防生,現今的解放軍並無預備軍官一說了。


連以上每一級單位都是軍政二長的權責結構(政治委員和軍事長官的雙首長制),這個結構又被整合進黨組織系統,形成軍中有黨、黨中有軍的共生體系。顯然,政治委員和軍事長官發生衝突時,會增加組織的內耗,而且黨內的分歧將直接傳遞到作戰單位;但是從中共的角度來說,雙首長制是從常年戰爭中拿人命換來的經驗,是軍魂的重要體現。在解放軍實際操作中,秉承“戰時聽軍事長官、平時聽政治長官”的守則。比如在臭名昭著的天安門事件中,最近去世的原第三十八集團軍(現第八十二集團軍)軍長徐勤先在周衣冰的勸說下不為所動,拒絕進入北京執行戒嚴令,週衣冰則勒令政委王福義,同代理軍長張美遠帶兵進京——首長分工製度發揮了“正面”作用。


【預備役人員】分為士兵預備役和軍官預備役。士兵預備役由28歲以下的退役士兵(基幹民兵)和參與預備役登記的35歲以下男性公民(普通民兵)組成;軍官預備役由退伍5年以內的軍官、民兵幹部、人民武裝部幹部等組成。


【民兵】是中國的後備武裝力量,戰時根據需要轉入現役,主要由士兵預備役組成。


【軍人工資】是屬於軍官和士官的。軍人工資由基本工資和職務津貼兩部分組成,其中基本工資由職務工資、軍銜工資、基礎工資和軍齡工資。退休/退役人員所拿的錢是只有基本工資的百分之八十,然後由一套複雜的系統(考慮軍齡、獎勵、所在地區)計算津貼,總數至多在職人員的工資持平。


和外軍相比,解放軍工資序列相對扁平;和地方公務員相比,又比較透明——這也是涉軍宣傳中經常強調的一點:例如,許其亮、張又俠擔任中央軍委副主席一職,所得的工資總數不會超過5萬元/月,和普通士兵的差距不超過50倍(雖然高級幹部顯然不靠工資過活)。軍人常年在軍營,平時吃住免費(甚至出差或休假後,還會退一部分食宿費用),所以在非偏遠地區服役的人員,收入還是相對可觀的,正逐漸追趕地方公務員標準。


【“新西蘭”】可不是那個有著海邊牧場的發達國家——這是“新疆、西藏、蘭州軍區”(原蘭州軍區是軍改後的西部戰區的主體)的簡稱。


按照中國工資區的劃分,新西蘭是絕對的十一類地區(作為對比,北京是六類地區),或者解放軍的六類艱苦邊遠地區。在這類地區工作、生活條件極其惡劣,但是相應的工資水平也會高同僚一檔。這些地區被所有軍人視為畏途。


【退役】是一個統稱,用於各種原因退出現役的人員(包括下文所說的複員、退休、退伍、轉業以及自主擇業,以及違紀被開除);此時個人檔案和戶口退回原籍,變回平民身份。


【復員】一詞以前指軍中1954年之前入伍士兵的退役,後來復員是處理違規幹部的一種做法。而軍改期間,這個詞等同於貨幣化買斷,即離開部隊前,依照服役表現,拿到一大筆貨幣化補償,提前買斷職業生涯,從此以後此人和解放軍再無瓜葛。


【退休】是所有軍官夢寐以求的退役方式,普通軍官若非奇遇,絕無可能。 《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官服役條例》第三十七條規定:“擔任師級以上職務和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軍官,退出現役後作退休安置,有的也可以作轉業安置或者其他安置。”


【退伍】特指義務兵服役2年後的退役。一般所說的退伍軍人就是退出現役的士兵。


【轉業】是軍官和士官的一種退出機制。軍官轉業分為計劃分配和自主擇業,有時候直接用轉業一詞代指計劃分配。


【計劃分配】是指退役軍官由國家委託地方政府安置公務員或者事業編工作;作為對比,退役士官基本上被安排成國有企業、集體企業、事業單位工人。


這是一個計劃經濟時代殘留的政策,讓各級地方政府不堪重負。以軍官為例,地方政府須給相應人員,安排軍隊職務降半級後對應的地方行政職務:一方面,軍轉乾部不懂具體業務,又打亂地方機構原有晉升序列,地方政府只能通過減少社招來應對;另一方面,軍轉乾部在部隊鞍前馬後慣了,對手下的人呼來喚去,容易被穿小鞋。他們本身進入體制時年齡偏大,在體制內晉升困難。隨著軍改推進,轉業名額每一年都在減少,取消這一制度指日可待。計劃分配是很多人參軍的初始目的,關乎到體制內許多人的利益。


【自主擇業】即符合要求的軍官退役後領取一筆補助金,自謀出路,同時根據以前服役經歷、榮譽獎項,按月領取退休金。


二、職業化改革


在2018年軍隊改革以前,明眼人皆知,解放軍擁有著巨大隱患:軍官佔比過大,(雖然中國公務員隊伍類似的問題更為嚴重,但是公務員幾乎沒有機會直面外部競爭),指揮鏈條冗長,軍隊依然按照軍種而非作戰任務劃分建制,故難以實現現代化協同作戰——總而言之,這是一支面向國土總體戰(所以軍事體制和行政層級一一對應)、龐大臃腫的國防軍。 2018年習近平通過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開啟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系統性軍改:減少現役人員、師改旅縮小編制、增設合成化單位、實現指揮體系扁平化/網格化、裝備現代化(絕非輕量化,反而增大了人員和裝備比例)等等。軍改的真實意圖非常直白——除了軍魂(“堅持中國共產黨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絕對領導”)堅決不改,其餘一切制度向美軍看齊,力圖轉型成為執行干預作戰的精英部隊。


那豈不是解放軍馬上就要稱霸世界了?事情顯然沒有那麼簡單,用野戰部隊自己的話來說,我軍還在用著“一戰的戰略戰術,拿破崙時代的訓練體系”(也許少數戰略值班部隊或者海軍/空軍這樣的貴族軍種會好一點),哪可能這麼輕易就改變——軍改中的頭等大頭是人事鬥爭,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職業化改革,而這實際上是中央軍委現階段最為頭痛的問題之一。


和中國公務員制度完全不同,解放軍採用計劃制度,不同的職級有本級的最高服役年齡,到了某個年齡無法晉升就必須強制退役,即“軍裝穿不上就脫”:比如一位中士在二期結束之後沒能成功升成上士,那他將立刻結束軍旅生涯;95%以上的軍校學員將在營職(大概是上尉到少校之間)退役,他們的將軍夢也就到此為止了——畢竟將軍都是生出來的,不是乾出來的,“師級靠人脈,軍級靠血脈”。


這套制度的好處在於穩定,一個人過了一個門檻之後,至少有一小段時間不會擔憂前途。當轉了高一級士官或者晉升了一級軍銜後,起碼安分守己好幾年;或者當面臨自己最高服役年限的時候,就踏踏實實準備退伍之後的新人生。壞處自然十分明顯,即相當大的一部分人每天都在混日子。晉升無望的無心工作,成功晉升的絲毫不考慮績效。更糟糕的是,軍隊花大力氣培養的技術骨幹,被編制限制,到達一定期限後無法留任,而這些人掌握的屠龍之技在地方工作中也毫無用途。


因此職業化改革應運而生。新的製度本意是希望人中龍鳳可以服役到退休,混喝等死的人若考核不達標就會被勒令離開部隊,保持流動性提升戰鬥力。職業化改革的具體措施包括拉長服役年限(可以自主擇業的年限從20年延長至25年)、縮小軍隊編制、壓縮指揮鏈條。


那麼到底有什麼問題呢?



——吶,當兵只是一個混飯吃的工作而已。



第一點,佔解放軍絕大多數的野戰部隊,身處老少邊窮地區,晉升奇慢,職業天花板比華人做題家在美國職場還低。絕大多數軍官在部隊從事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政治工作。他們的日常生活是極其無聊枯燥的——拔草,撿樹葉,迎接檢查,開大會,寫心得,抄筆記,剋(kēi)人,被剋,中間穿插著少量軍事訓練。軍營大多遠離城市,出營機會極少,出門需要報備,必須按時歸隊。夫妻不在同一地的,需要在軍營附近開房解決性生活(家屬隨軍需要排隊)。軍婚幸福者寥寥無幾,這也是破壞軍婚罪這樣一個野蠻的法條還能夠保留至今的原因(雖然近些年幾乎沒有判例)。對於不在機關單位的年輕軍官來說,前途飄忽不定,精神生活貧瘠不堪,使用手機都受限制,有家難回,有錢難花。


而他們遲早是要離開部隊的,越早走越靈活,越能夠獲得地方工作經驗,否則“辛辛苦苦幹到營,轉業回家等於零”。 “新西蘭”部隊中廣為流傳的一句話:“如果組織給我們一個機會(完全放開人員去留),我們將給組織一個奇蹟(基層軍官大量流失,旅長可能直接得管到班長)。 ”任何一個理智尚存的年輕軍官,無論當初是怎麼進入這場遊戲的,只有以下幾種選擇:進入部隊之後儘快復員,拿錢走人;如果不能複員就熬到計劃分配,力圖進入體制當公務員或者事業編;再不濟自主擇業也行——可萬萬不能留在部隊一輩子啊。 2019年退伍計劃比2018年少了五分之一,2020年比2019年又少了三分之一。 2021年是職業化元年,退役數量必然進一步減少(目前最新傳聞是較去年再減少三分之一名額)。一些本以為自己能轉業的干部,最後選擇了復員,一些本以為能複員的干部,最終留下來強軍,很多人哪怕變成文職幹部也要離開軍隊。 《解放軍報》多次吹風的“先慢中間穩後快”,實質上大幅減少中層指揮官的數量,從而讓大量年輕基層軍官無法晉升又無法離開,積攢一肚子怨氣。


第二點,就算可以脫身,待遇問題也每況愈下。請看這條去年4月27日的新聞《軍地四部門聯合調整增加自主擇業軍轉乾部退役金》。這條看似無聊的官樣文章,當時在社會上毫無討論熱度,卻在退伍軍官乃至現役軍官中掀起滔天巨浪。文中提到的這份文件就是退役軍人事務部發的(2020)21號《關於調整自主擇業軍隊轉業幹部退役金標準的通知》——對三十萬自主擇業幹部來說,增發的錢以“生活津貼”的名義併入退役金,而非“軍人職業津貼”。用人話說就是,工資比與預期少,而且日後工資可能要現役人員脫鉤,分開計算。如果大家想要知道現役/退役對待那次的安置辦法是怎麼想的,不妨看看軍轉網自主擇業分區,體會一下軍官們的憤怒和焦慮(最近正好是此事一周年)。


從中央角度來說,暗中降低退伍軍人待遇有多方面的原因,經濟下行需要把錢用在刀刃上、效仿美軍推進軍官職業化甩掉歷史包袱(否則按照以前那種“老人老辦法、新人新政策”的做法,內部研判至少需要15年以上才能完成,而逼仄的地緣形勢絕無可能給中國這麼長的緩衝時間)。當初黨中央仿照美國,建立退伍軍人事務部(退部),就已經有希望到時大家把日後軍改的不滿轉移到退部上,而非矛頭直指中央。


總結一下就是:


戰鬥力?有最好,沒有拉倒。打仗?總會有別人去的。


我來部隊要的就是待遇好不好? !


在早早意識到晉升無望之後,現在基層軍官們進一步發現原有退出機制正在快速消失,弄不好就只能一輩子待在大山之中;就算可以僥倖離開,收入也大減——大家對於自身處境有著極大的不滿。從解放軍高層的角度,職業化是轉向現代作戰體制的強軍之路,從普通軍官的角度,職業化純粹是把一整代年輕軍官摁死在基層的暴行。這些軍人是否甘願被犧牲、犧牲到什麼樣的程度,目前不得而知,但是(退伍)軍人的組織能力在黨國這樣一個幾近原子化的社會幾乎是最強的(這也是黨國一面利用他們鎮壓別人,一面又利用他們的同僚嚴加防範他們):嚴守組織紀律(近萬人同時出現在解放軍總部,沒有走漏風聲),離開軍隊後多年,私下仍以當年職務相稱,受過一定程度的專業軍事訓練(他們的反偵察能力在八一大樓事件裡體現得淋漓盡致,讓北京警察猝不及防),高度熟悉黨國的內部決策流程,敢於付諸實踐。這裡是一份2010年以來退役軍人維權運動的不完全記錄——說這是不完全記錄,至少有一起近來發生在西北某地的軍人大規模維權事件並未被記錄在案。


“軍改永遠在路上”,習近平上台之後四次大漲軍隊工資,其實對穩定人心的作用較為有限,而大會開得越多,心得體會寫得越多,基層官兵就越對改革沒有信心— —“陸軍如果在不改變文化的前提下,試圖對某些孤立的部分(體制)進行改革的話,是注定要失敗的。”(摘自美軍對自身改革的評價)改革不一定成功,甚至站在更長遠的歷史長河中來看,改革大多失敗。倘若習近平真有能力有意志推動徹底的軍改,擺平軍隊人事任免,按照當初內部規劃只有四個戰區——中部戰區這個不承擔具體防務的部隊反而是目前實力最強的戰區,等於是軍改前要決心消除的全軍戰略預備隊(濟南軍區),又一次借屍還魂了。


三、台灣


最後關於網友關心的“解放軍是否會在近幾年內武力攻台”的問題,個人意見是要看軍改的階段性成果,軍改沒有完成之前的解放軍,就像一個對外不透明的繭,至於之後飛出的是蝴蝶還是蛾子,甚至依然還是蛹,目前不確定因素太多,難以判斷。去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台對港的生硬用語(既沒有提“九二共識”,又把“和平統一台灣”的和平二字去掉了)以及對港立法,強烈表達了決策層希望強硬解決問題的決心,也有試圖轉移國內政治經濟壓力的成分。而同年四月份,“舟山”艦和棲裝中的075兩棲攻擊艦莫名相繼起火,令人浮想聯翩:畢竟航空母艦從來就不是為了台灣而準備的,但是導彈護衛艦和兩棲攻擊艦將在對台作戰任務中大放異彩。此前甚至一度有傳言,解放軍內部有人想主動點爆台海局勢,然後故意消極怠工,借對台作戰的巨大失利,拉習近平下馬。在軍隊轉型關鍵時期,穩定壓倒一切,平穩過度才是首要任務,僅從理性和現實出發,短期謀求武力的可能性極小。


“戰爭是……為了達到嚴肅的目的而採取的嚴肅的手段……社會共同體(整個民族)的戰爭,尤其是文明民族的戰爭總是在某種政治形勢下發生的,而且只能是某種政治動機引起的。所以,戰爭是一種政治行為……戰爭不僅是一種政治行為,而且是政治交往的繼續,是一種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通過另一種手段的實現。” (克勞塞維茨《戰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