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文|Nana

2021年5月3日,导演张金隆发布自己导演、拍摄、剪辑的纪录片《何处为家:沉默》成片。此片以2020年7月山东“合村并居”为题材,讲述了拆迁之后几个村子村民的处境、困难和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所谓合村并居,是指拆除农民原有住房、合并原有村庄,让农民集中住进楼房。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5月6日,导演在豆瓣发布了创作手记,讲述了纪录片的创作缘由、以及对创作的认识和表现形式。字里行间能看到导演的真诚和克制。然而随后,相关条目遭遇全网删除,目前已经无法在豆瓣、网易、新片场等内网找到相关信息(外网备份点此)。导演本人也经历了被约谈、被删除片源、被删除自己影评的操作。

目前豆瓣上的相关条目已被404。
网传导演微信朋友圈截图。(网络图片)

张金隆导演在其已被删除的手记中自述 “我拍这部纪录片并不是为了让公众对什么制度或者啥啥充满对立的态度,而只是想指出 这里和那里 对待拆迁村村民 这样或那样 的鬼操作确实有问题,我们大家去关注起来,促进问题的切实解决才是最重要的事情”。那么这样一部并不为挑起对立、只想解决问题的影片,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被哪个部门,以什么理由被全网删除?导演又是被哪个有关部门、以什么理由、被约谈的呢?另外,片中所涉及的拆村并居问题,相关省市政府部门的回应又在哪里呢?得不到答案的我们,唯有不断追问。我们问:

第一、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2018年颁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指出:“农村居民点迁建和村庄撤并,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并经村民会议同意,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集中上楼”,那么山东合村并居执行过程中,当地基层政府多次违背农民意愿,强制上楼,甚至发生先拆迁后上楼,先拆迁不上楼的情况出现,是不是违反了国家政策?

第二、纪录片中涉及的侯庄、郝庙等村子是否适合合村并居?有没有经过调研和收集意见?当地政府有没有出于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考量对村子进行强行拆迁?关于合村并居的合理性讨论争论已久,尤其是对于种地的、有大棚的、年纪大没有办法外出从事打工的人群,合村并居其实并不合适。合村并居不但不能改善这部分人群的生活条件,反而会极大的增加其生活成本:种地来回要走十几里路,农具和粮食无处安置,上楼之后要承担更多的生活成本,包括水电供暖费,原来可以自给自足的菜肉现在也要花钱才能买到。那么对于这些人该如何安置?合村并居是否在强制村民放弃土地、外出打工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给资本家?当地政府在决策过程中,有没有出于政治前途、土地财政收益的目的枉顾村民的意愿强制上楼、强制“现代化”、“城市化”?甚至,有没有与开发商建筑商产生利益交换?能不能保障“上楼”农民的楼房质量?

第三、拆迁款项如何确定? 补贴价格的制定有没有问题?拆迁过程中是如何清算面积和给予补贴的?例如,微博上有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林子郝家村村民反映,当地宅基地补偿按每平方100元,房屋按每平米300-600左右补偿。然而实际执行过程中,多处宅基地和房屋被漏记漏算,幼儿户口不给安置(进而少给楼房面积和补贴)。地方政府有没有正式的程序认证居住面积,纪录片中为什么会出现先拆迁,然后宅基地证作废的情况?另外,在实际拆迁测量和补偿处理过程中,农民的自建房宅基地全部做违建处理、甚至直接强行拆除是否合情合理合法? 被强制拆迁的村民,还要被强制要求交钱“上楼”,这笔钱应该由谁来出,怎么出?

微博用户上传的当地拆迁通知。(网络图片)

合村并居为国家财政省下了大量的行政支出,地方政府享受国家财政拨发的财政预算,部分地方还借此获取大量农村土地进行出售转让来牟利。而山东被“上楼”的农民们,他们本应享受国家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好处,却需要付出十几万的储蓄甚至背着债务上楼,老人无法安度晚年,中年人和青年人被迫放弃土地外出打工,更有甚者成为无家可归、无法安置的“跑荒人”。我们不得不问一句,这样的政策和发展,是我们想要的吗?

而另一边,为此发声的导演、媒体和记者却屡屡被 “有关部门”约谈和噤声,曾经为合村并居发声的新闻报道被删除,《何以为家》被全网沉默,现在更网传导演失联。面对大量的质疑,相关部门却从未正式作出回应。多数事务社曾就成都49中事件中权力表现出来的粗暴治理逻辑和面对民众质疑时的傲慢态度表示批评:一味的删帖、控制舆论是权力无知和傲慢的表现,也会让公权力一步步丧失公信力。今天,对于网传的张金隆导演的失踪,合村并居过程中涉及的“强制”问题,面对公众的质疑和汹涌的舆情,不管相关政府部门再怎么回避和暴力“噤声”,即使能封得住公众的眼和耳,但却封不住悠悠众口,更封不住人心对公理和正义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