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才寫這個似乎有點遲,但那天帶來的思考是持久的,任何時候都適用。

已忘了上次回教會參加受苦節崇拜的情境。好像有出席過,但就是沒印象。老實說,對一個沉重的紀念活動毫無印象,比根本沒出席更令我難以接受。

但上個月的受苦節聚會,我有印象。那天突然有種感覺,在威權統治下能自由聚會的日子不會是永遠的。於是在聚會開始前一小時我毅然從回家的巴士線跳到另一條回教會的巴士線,也不顧手上奇怪地提著剛從上海街買回來的那個煲港式奶茶用的鋁煲。

自小所信的道理都是說,為義受迫逼的人是有福的。而這道理似乎不單止是基督教的教義。甘地的絕食、李旺陽的黑獄、劉曉波的堅持、西藏人的自焚、梁凌杰的死諫、47人的選擇,莫不是理智地選擇一條苦路,企圖感染後來者前仆後繼地完成他們的理想。我主觀地相信,這些人不會介意人們踏著他們的身體而過 – 如果人們是走在他們所指的方向的話。耶穌不就是這樣嗎,衪就是那條道路,讓人藉著衪受苦的選擇上天堂。

那天崇拜完了後我只記得一句呼籲:「主動迎向苦難吧!」

這句呼籲,跟我所觀察到的,人類趨吉避凶的自然行為多麼的相違。面對今天的威權統治,正常人都會逃避,明哲保身是多麼合理,甚至若不為下一代打算而移民,是不負責任的表現。這就是平凡而已吧,「我們都只是普通人」。

奇怪的是,我們一直學習著不要成為一個普通人。從小到大,任何宗教,教導我們要景仰的,或實在令內心感動的,都不是這種平凡,或可能更準確一點,不是這種「平庸」。

可能也正因如此,主動選擇迎向苦難以企圖感染後來者的人,很多都成了後人景仰的聖人,信徒效法追隨的楷模。

帶著使命受苦甚至取死就義的人,總會對他的目標群眾造成壓力,有時我甚至覺得是一種情緒勒索,我不確定耶穌上十字架時有沒有預期到這種效果。認真信教的人一定會時常落在兩難中,有些信徒會把自己推向苦的極緻,前往最危險的地方,過最刻苦的生活,再向眾人見證「人活著原來真的不是單靠食物」;但我觀察到那不是大部份信徒的傾向,死的永遠是少數人,由耶穌帶頭;大部份人繼續活,快快樂樂地活,每年受苦節時把心捧出來被剌一下,像還神。

我想,信仰應該是在導人為更高的價值而犧牲,而不是鼓勵人追求歲月靜好的平庸吧?然而任何人都需要接受自己是個平庸的人,因為總有人能比自己走得更前。若不能直面自己物理、心理、羈絆上等的各種限制,便只會永遠活在內疚感中。所謂先照顧好自己,充實地過好每一天,也是在明白自己侷限的前提中的吧。

無論我們多麼平庸,最少應該擁抱那些主動選擇為義受苦的人,盡力給他們所需的資源和鼓勵,而不是站在乾地上向水中人喊話的態度。因為仍在水中的人,很多是選擇游向水深處,而非無力上岸。那不是聰明還是愚蠢的問題,世上就是因為有這種人存在,才證明人擁有可敬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