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價圖上紅線躺平,以下是湛藍,以上是雪白,像一幅海景。這是壹傳媒停牌的模樣。背水,卻已沒有一戰。

小時候看民國前後的電影和小說,描述到報館的場景都特別有史詩感。

黯淡的電燈,打字機「咔嚓咔嚓」吞噬著多餘的聲音,總編輯和幾個文人圍在角落激烈地辯論著時局;角落戴扁帽的少年拿著電報,緊張夸夸地走到總編輯身旁,壓低難掩興奮的聲音說,中山樵從東京發來了電報!

報館頌念的名字,是鏗鏘的。

然而新聞業跟殯儀業一樣,璀璨起來一般沒什麼好事,只不過後者是外面的人遭殃,前者是自己發光自己遭殃,所以《十月圍城》的報館被查封了,輔仁文社的楊衢雲死了。你說不璀璨麼?確實是摧殘了。

《十月圍城》中飾演革命黨黨員的梁家輝。(網上圖片)

那麼重要的,孕育思潮的基地,要攻破卻又簡單得不可思議。1989年10月3日,警方人員持搜查令高調進入無綫電視及亞洲電視新聞部,要求索取涉及四五行動成員示威衝突的新聞片;2004年,香港廉政公署搜查七大報館,各界嘩然。

不滿怎麼辦,抗議。怎麼抗議?開天窗。人家都是拔槍抗議,就你開天窗抗議,有些人甚至可能都不知道什麼是開天窗,心想怎麼報紙禿了一角,莫非天下太平了,沒新聞湊不夠一頁?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按理來說,沒有一個基地是從一開始就暴露在敵人眼前而且毫不設防的,一次是誤判,兩次是笨蛋,三次是跟達爾文唱反調。然而報館卻從百年前承襲這個傳統,每個時代都有人被刺殺、燒死、謀殺,搶掠。每個年代都寫文章,每個年代都開天窗。

可是報館要履行的職責,不容許它站在後排:你要散播,就要發行,你要發行,就要印刷,你要印刷,就要印刷機和墨水。報館不是Blog,記者也不是Blogger,報館意味著一家擁有地址的業務公司,意味著警察能按圖索引上門,而黑社會也能在蘋果日報大樓外派人堵截恐嚇。就是這麼百般無奈,儘管按道理新聞應該是隱匿的。

2014年佔領中環期間,有黑社會勢力圍堵《蘋果日報》總部。(蘋果日報圖片)

從近代走到現代,報館依舊無法擺脫悲劇命運,蘋果日報被凍結停牌,只是換種形式抄家。

資訊時代數碼化能改變這格局嗎?顯然不能,轉營網媒網台無法遏制體制對新聞業的惡意。以前是一隊紅衛兵來抄家黏封貼,現在是政府鍵盤按個鍵把你資產封印。

如果要改變,只能從本質上改變。要說的話,並不是數碼化幫不了楊衢雲,而是我們給原始人一把手槍,他卻只曉得拿起往椰子殼敲。

要讓新聞業從本質上改變格局,區塊鏈能幫上忙嗎?

我知道,我知道,我說了區塊鏈,一個霧裡看花的詞語。對很多人來說,區塊鏈就像瓦努阿圖一樣,都聽說是個好地方,但誰都沒想過真要移民過去,理由也很簡單,因為根本不知道它在哪。

後來我們又有了新的領悟:區塊鏈就是比特幣,比特幣就是區塊鏈,就像保險經紀也叫理財策劃師,豬肉佬也叫肉類分割員一樣。

可是人們沒為意,圍繞區塊鏈的核心價值,香港人早就實踐過。2019年的反修例示威,人們意識到大台和組織容易成為攻擊對象,於是將一切化整為零,大台被瓦解成無數群組,各種快閃示威以「Be water」為綱領隨機發起,去掉中心,默契和團結度反而史無前例地高,少了一個形式上的領袖,卻為每個參與者築建起同等高度,這正是區塊鏈去中心化的初衷。

反修例風波到後期演變出快閃示威的模式以應對警方部署。(BBC圖片)

我們能把《蘋果日報》化整為零嗎?我說的不僅僅是精神上的永續,或是轉換成公民記者的形式,而是真的以同樣的名義,貼近原本的運作模式,但徹底的去中心化。

首先是發行,這點很好理解,不再以實體形式刊印固是必然。閱讀形式上,讀者體驗基本不變:打開iPhone,點擊app或區塊鏈瀏覽器,再如往常那樣看新聞。

看似沒啥分別,文字之下早已變了天,讀到的新聞均存放於區塊鏈之上,由千千萬萬個區塊去保管備份,再不是儲存在那個老掉牙的伺服器上。

承襲剛才說的瀏覽器,人們可以將瀏覽器連接虛擬錢包,通過加密貨幣打賞文章,完成付費的一環。每一篇文章的收益按直接或攤分的形式,依據智能合約的內容,自動分配給每一個記者和撰稿人,匯進他們的錢包——不需要經過人事部,讀者打賞直接取代了支薪的動作。

來到這裡,蘋果日報已然變成了無法被查禁和凍結的虛擬實體,所有處理繁文縟節的部門去蕪存菁,只保留採訪撰文的核心部分。

事到如今,警方拿到搜查令要搜查辦公室?可是已經沒有地址了,也沒有印刷房了,你想看的資料,統統都在區塊鏈。再來只要通過隱秘迂迴的上載方式,記者的身份也能在最大限度被保護。

將文章、圖片和影片上存到區塊鏈的技術,誰來執行?如何實踐?上述這個去中心化的理念,實際上是本地區塊鏈項目團隊「LikeCoin」的構思,他們過去數年一直努力推動將數字內容「上鏈」。

「LikeCoin」數年前開始運轉時,所面對的首個挑戰,是如何把故事說得明明白白:這難度就像回到畜牧時代,說服人們吃素能保護環境一樣。畢竟,區塊鏈,好深奧,而且社會也貌似沒有那個逼切性。就像幾年前我們尚不會用signal取代whatsapp一樣,LikeCoin缺乏一個引起共鳴的語境。

有時候只能鋪陳,普及,然後等待契機。

為了讓大眾弄明白如何實踐把新聞媒體「化整為零」,Likecoin選擇了從Like這個通俗而形象化的網路動詞切入:設計一個圓圓的、萌萌的大拇指按鈕,放在文章下面,讓你感受一下用加密貨幣「買報紙」,其實沒你想象中難。不妨留意《立場新聞》、《獨立媒體》等的文稿,會發現底下附著一個拍掌手勢的「Like」按鈕——和Facebook帖文的Like不一樣,這個「Like」按鈕原則上是貨真價實的打賞,按下去的同時,將一種代號為「Like」的加密貨幣直接送出給此文章的貢獻者。

LikeCoin的其中一個初衷,是希望推動將Like變成實際打賞。(LikeCoin影片截圖)


LikeCoin的第二個挑戰,同時也是新聞業的第二個痛點:盈利、盈利的方式、盈利的齒輪。

這一點無論過去到現在,都是香港新聞業的一大痛症:爛新聞不賺錢,但好新聞也一樣不賺錢。壹傳媒從2009年起引入收費制度,但到2019年民運爆發,訂購人數才開始飆升。人生最慘莫過於走遍萬水千山招到了老婆,但還沒溫存多久對方就得肺炎死了。

長久以來,市民依賴免費資訊成性,造成媒體依賴廣告維生的畸狀:要舞弄媒體,只需要從廣告商下手,就像黑社會電影裡,要搞死一間茶餐廳,不需要搞水吧,只需要每天派幾個大漢天天騷擾茶客,很快便門堪羅雀了。

Patreond的付費牆是其中一種創作者獲得收益的方法。按不同的課金程度,讀者也能得到不同的內容。(LikeCoin影片截圖)

跟Patreon或蘋果訂閱不一樣,LikeCoin這種期望利用打賞養活媒體的方式,在一方面雖然保留了新聞免費而低散播門檻的優點,另一方面卻對公民的自律和素養有相當高程度的要求,人人都知道這是最好的辦法,但也是最難達到的境界,就像武俠小說裡師傅給你的繡花錦囊,只能在最危急關頭,並且周遭條件成熟了才能打開,遲了沒用,早了沒用。

如果公民意識在這方面跟不上,區塊鏈再牛也不可能給文章生出比特幣;慶幸的是,公民意識近年終於跟上了媒體漸形蹣跚的步履,無論是Patreon還是新聞訂閱,付費支持媒體的選項開始進入眾人眼簾,社會運動令市民和記者的距離拉近,香港人不只有譚仔姐姐,也有立場姐姐,記者育成的迴路發動起來了。

但為什麼是LikeCoin呢?如果只是為了回饋記者或內容創作者,我們為何不弄一比特幣按鈕或者以太幣按鈕?甚至是狗狗幣也行啊,為什麼必須是LikeCoin?

這就回溯到內在價值的問題了:LIkeCoin本質是什麼?

這裡我先直引LikeCoin發起人高重建的理解:

「不妨這樣想像,數位世界上有個很熱愛出版的國家,專門替全世界註冊和分發文章、照片和內容,而且不會臣服於個別國家政府的審查機制。要讓這個國家幫忙出版,需要使用他們的貨幣。這個『貨幣』,就是 LikeCoin token;這個數位國家,就是讚賞公民共和國,Republic of Liker Land。」

LikeCoin是香港本地區塊鏈項目,其願景包括打造區塊鏈的創作生態,有別於耗損能源挖礦,LikeCoin提出了用創作力挖礦的想法。(LikeCoin影片截圖)

浩瀚的區塊鏈世界,有些幣並沒什麼內在價值,譬如狗狗幣般便屬於沒什麼內涵的幣,單靠曝光度和大咖的背書騰雲駕霧,就算它能用來買Tesla,它的價值也僅是馬斯克授予的。LikeCoin的價值體現在哪裡呢?

發行貨幣不難,花半小時去google一下教學,你也能為心愛的偶像弄個Mirror幣,真正費勁的是冰山下的部分:將創作內容上鏈的底層技術、如何將內容分散發佈儲存、如何梳理每一個打賞回饋的迴路與邏輯,如何容許持幣者參與治理平台,還有最重要的,如何確保上述的運作,能在研發團隊全被抓去勞改的的情況下,持續發揮效力且無法被取締。

這才是LikeCoin作為一種貨幣的「價值」。

採訪,撰文,發行,買報紙,閱讀。在傳統時序裡面,讀者位處最後一站,是「享用服務的人」,像在餐廳點了一客牛扒等待上桌,但如果把新聞放在區塊鏈上發布,次序就不一樣了,讀者用LikeCoin打賞文稿的同時,搖身一變成為了發行商。

換句話說,應用場景如下:

讀者向記者或文章打賞LikeCoin,記者收到後,一部分的LikeCoin保留用作發行新的文章(上鏈費),剩下一部分則兌換成可以用來買水和麵包的幣。

到這裡會延伸出一個很合理,又很終極的問題:加密貨幣的幣價似乎很波動,假如我仰賴LikeCoin維生,或者作為讀者購入了LikeCoin,我如何確保今天能買到水和麵包的LikeCoin,明天會否連半個饅頭都買不到?

答案是確保不了,正如世界上所有的穩定都是相對的,世上所有的法定貨幣,都只能提供相對的穩定值。想想反修例運動走到後期,香港不也曾湧現一股拋售港幣的走資熱潮嗎?這正是對法定貨幣的信任危機。歸根到底,LikeCoin是一個源於群體的社群代幣,其價值能否穩定甚至成長起來,都端乎眾人對它是否信任。

無可否認的是,在區塊鏈發展的眼下位置,加密貨幣無法徹底滿足法定貨幣的應用場景,我們去麥當勞,最先進的虛擬貨幣就是八達通了,而加密貨幣的幣價,要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過權宜之計也非完全沒有。在加密貨幣世界裡,有一種稱為「穩定幣」的幣種,其角色類似於在驚濤駭浪的貨幣世界裡,提供一個跟法定貨幣掛鉤的錨點,大部分與美金掛鉤,它們的價格便相對穩定得多,持有LikeCoin的人,大可以在賺取LikeCoin後將它兌換成穩定幣,作為其中一種保障。

要讓整個新聞業去中心化,不可能單靠一個項目達成,皆因這同時意味著整個消費軌道的去中心化,從內容創作者乃至於普羅大眾的消費模式,以及加密貨幣應用場景自身的成長,林此總總,在眼下顯然是未能達到的。LikeCoin正在建設的,是一個龐大社會實驗的舞台,你和我都能置身其中,重塑內容創作和讀者的角色關係,將出版和收益扣成一個能夠自圓其說的圈。

看著壹傳媒的湮滅,不期然想起王爾德的《快樂王子》,「最終,小燕子知道他無法熬過寒冬,很快便要死了,所以留在快樂王子身邊。小燕子親吻快樂王子一下,就掉在王子腳邊死了。快樂王子那鉛造的心,也破裂了。」壹傳媒的招牌我們怕是保不住了,但那些燕子,我們興許能救下來。

(編按:撰文之際,北京下旨嚴打加密貨幣,港府跟隨其後,密謀立法規定交易所持牌,禁止散戶投資。暗湧之下,貨幣世界的角力仍在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