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上報》專欄寫過,國民黨對台灣的公共討論有大的負面作用,其中之一就是有很多概念或名詞,可能因為國民黨提過就黑掉,很多人就為了反對而反對。

比如現在台灣就有很多人根本搞不清楚,台灣現在迫切需要的"抗原快篩"和PCR核酸確診量能,(鼻喉採檢),和國民黨去年要的"抗體普篩",(抽血驗),完全是不同的東西。

去年台灣太平時候,民進黨政府的威信建立在防疫成功上,國民黨為了證明台灣其實有病毒感染,所以提出要"血清抗體普篩"。那時我們反對的原因,因為這對防疫和臨床完全沒有幫助,(當然作為學術研究並無不可,台大公衛所在彰化後來也做了),因為驗"抗體",是看你有沒有"曾經"感染,假設陽性,是沒有辦法判斷到底你的感染是現在進行式還是過去式,所以你還需要做一個PCR確診,那在太平時候,抗體陽性的幾乎全數會是PCR陰性,(表示感染是過去式),那就是一種醫療資源的浪費。

但現在的情況不同,台灣有大規模社區感染,做"抗原快篩"是要確認你"現在"有沒有感染,這點和PCR一樣。"抗原快篩"是篩檢(Screening)工具而PCR是確診(Diagnostic)工具,所以"抗原快篩"有比較低的敏感性(Sensitivity)和比較高的特異性(Specificity),也就是說很多的偽陰,但很少的偽陽。"抗原快篩"和PCR的不同是,"抗原快篩"很便宜,PCR比較貴,"抗原快篩"只需要十五分鐘就可以現場知道結果,PCR要送實驗室所以需要至少一天的時間。台灣現在就是"抗原快篩"和PCR一起做,"抗原快篩"要顯示陽性需要的病毒量比較高,所以如果"抗原快篩"現場陽性一天後PCR也陽性,那比起單純做PCR,就爭取到了至少一天隔離感染者的時間,而且這種雙陽的患者傳染力是最強的。"抗原快篩"陰性,PCR陽性的患者傳染力一般比較弱。"抗原快篩"陽性而PCR陰性(最好驗兩次)這就是所謂的"偽陽",在有社區感染的時候,這樣的例子比例上並不會很多。

"抗原快篩"其實很便宜可以大量採購,只要簡單的技術就可以做,所以限制"抗原快篩"速率的,是因為需要PCR去確認它的結果。台灣現在的PCR檢驗能量比起其他國家非常低,一天只能做一萬三左右,所以也限制了"抗原快篩"的使用。在PCR檢驗能量有限的情況,指揮中心只篩符合"去過萬華","有症狀","有接觸史"等這幾個條件的公眾,而這是對的。但也意味著有很多隱形的感染和傳播者沒有被辯識,(無症狀,或無明顯接觸史),在社區裡繼續傳播病毒。

所以有人或有企業就說要"抗原快篩普篩",就是"抗原快篩"和PCR脫鈎,單單驗"抗原快篩"。這樣做理論上也不是不行,在英美和新加坡你要參加群聚活動比如演唱會看球賽等之前就是要做,那就會有很多的偽陽和偽陰,那在英美和新加坡你可以做PCR去確認結果,但在現在的台灣,如果大量地"抗原快篩普篩",那會出現很多沒有辦法確認的"抗原快篩"結果。如果全民有共識,"雖然可能是偽陽但你陽性就是要隔離"和"陰性但有可能是偽陰你還是要遵守防疫SOP”,那也還是可以這樣做,那就要全民有共識,不然會很混亂。

無論是"抗原快篩"和PCR掛鈎或脫鈎,都是篩得越多越安全,因為你可以確認更多的"感染源",阻止他們在社區"移動"。而且這樣並不會影響醫院的治療量能,因為你重症本來就是要放醫院,現在在社區裡不確診,他重症或死亡送醫院時你也會確診他,而輕症和無症狀陽性你就放集中檢疫所就好了,如果集中檢疫所放不下又沒有要蓋大型隔離中心,那你就讓他們在家自行隔離即可。

時間拉長一點來看,(數個星期),大規模的"抗原快篩"和PCR檢測反而會節省醫院的醫療量能,因為你阻止病毒傳播,阻止更多人被感染,阻止更多人重症。

但PCR量能的增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你需要實驗室需要器材需要人力需要經費,所以我才建議台灣政府實施嚴格行動限制,以換取時間將PCR量能拉上來。

希望以上能釐清一些相關的概念,我也建議台灣政府,媒體或網民在討論"快篩"和"普篩"時可以在前面加上"抗原""PCR"或"抗體",這樣討論起來比較精確。

圖片來源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00321024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