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筆記 20210523 我對台灣的醫護人員有信心,對醫療體制真的沒信心
1.
在”校正回歸”成為常態的情況下,台灣疫情每天的確診數和陽性率基本上僅供參考,因為一定都會是滾動式修正,而且甚至會回修到七八天之前。這種情況自然也不是台灣獨有,所以看世界各國的確診數,我們一般都看"最近七天的平均數",現在台灣疫情剛爆發所以波動很大,但如果時間拉得夠長,"最近七天的平均數"就大概看得出疫情的走勢。
但台灣的篩檢量能嚴重不足,在提升到合理的程度之前,台灣的確診數都是低估,所謂陽性率其實也不準,(然後今天北巿的陽性率又提高了),其實不是那麼容易判斷。
比較值得注意的數字是死亡和重症,(可能也有校正回歸問題,不確定),根據官方數字,今天已有6例死亡,(年紀五十多歲到八十多歲),在三千多例確診中,有6%也就是將近200人是嚴重肺炎,有2%也就六十多人是呼吸衰竭需要呼吸器輔助。這些大多數都是老人家,死亡的風險很高,而這樣的案例會越來越多。
在"校正回歸"一詞出現之後,在過去一天又引爆網路上的藍綠白大亂鬥,看得我實在是很厭倦,我覺得防疫的事情,還是把社會能量留在專注解決問題比較好。
我對台灣的醫護人員的素質很有信心,但我對台灣的體制真的沒什麼信心,血汗健保已經是多年的老問題了,台灣體制吃人的事情,我想大家都很熟悉,台灣護理師工會也出來講話了。台灣有些基層的醫護人員有情緒我是很可以理解的,平常健保血汗剝削你的時候社會也沒人在關心,現在疫情有事了每個人都叫你共赴國難,可能還歧視你離你遠一點怕被傳染病毒,過去一年政府和社會在那邊享受防疫成功的美名和好處,結果醫療戰備不足的時候硬著頭皮撐著的,還是前線醫護人員。
政府越早提升防疫層級,(什麼三級四級其實都是人工發明出來,隨時可以修正),加強行動管制,擴大醫療量能,前線醫護人員的負擔就可以減輕。世界各國都是如此,行動管制就是要保護醫護人員,給醫護人員時間處理疫情和將相關的SOP和clinical guideline發展得更完備。
2.
其實醫療資源吃緊這種事情,也不是只有Covid時才有。
十年前我在英國當內科醫生的時候,每次冬天遇上呼吸道感染大流行,內科的病房就塞爆。週末或半夜值班時,一個醫生要看三百床,還要去支援看新入院的病人。在資本主義社會,可以用錢來解決問題,但英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公衛體系很難調整,不會因為病人多就突然增加醫護人力。那時比較年輕的我就想,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得到美國最貴的那種醫院的治療,那應該很多人都可以活下來吧。但我們不是活在烏托邦,這個世界的醫療資源就和資本一樣,是有限的,甚至是分配不均的。英國也有城鄉差距,我工作的Blackpool是最英國最慘的地區,所以很多英國本地的白人主治醫生,有機會就申調走了。會長期留在那間醫院的醫生,很多都移民,不是來自南亞,就是來自東歐。
當醫生就是希望可以救活每一個人。馬來西亞衛生總監諾希山希望每個人可以自發在家兩個星期,給醫療體系喘口氣,這個心情我也可以理解。但現實是,可以留在家不出門,也是一種特權。因為那表示,你的工作是可以在家做的,你也還是有勞動所得,那就是一個用腦力的工作而不是體力勞動,不然你就是有被動收入,有資本利所得,表示你是一個資產階級,再不然表示你有儲蓄,可以撐過這段沒收入的日子。但很多中下階層,如果政府不派錢,或富人不支助,他們只要不出門就沒收入,那你是怎麼要他們不出門。美國就有相關的研究顯示,可以留在家上班的白領,被感染Covid的機率只有無法不出門的藍領的十分之一。
所以這就形成一個負面循環,中下階層無法不出門工作以維持生活,就很容易被感染,如果不幸重症他們也住不起昂貴的私人醫院,只能到公立醫院去排,當疫情惡化醫療量能超載的時候,他們就是死亡率升高的那群。不用成本的道德勸說人人都會,但有多少人可以做到,看到有人在疫情無法支持必須出門工作時,每個月自掏腰包拿三千馬幣現金給他,讓他不必出門。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殘酷和不平等的,疫情又擴大了這份殘酷和不平等,身為醫者需要比別人更早更常體會到這點,或許也是一種職業傷害吧。
3.
我可以理解很多人會樂觀地希望,大家自動自發在家不外出不外食,疫情兩個星期就會減緩,但醫療專業來說應該要做最壞的打算,而不是給false reassurance,"應該還OK吧",有心存僥倖的心態。而且對社會上很多人來說,兩個星期大概就是留守在家的極限了,再接下去企業開始大幅度虧損,勞工沒有收入,一直在家也很悶,心理也很不健康,很多人就會坐不住了。
政府不如直接給社會一個明確的期限,比如說所有人就是咬牙撐一個月,(雖然我覺得台灣的情況兩個月才夠),這樣無論是企業學校家庭個人都可以早作準備,思考這段期間在家時可以做些什麼,醫護人員也可以專注處理疫情,不必擔心疫情在社區擴散。
這一個月後,篩檢量能也有了,隔離床位也有了,治療量能也有了,疫苗也有了,社會對防疫的常識也增加了,(可以在家聽醫生專業的podcast等學習,不用像現在要看一堆政治人物在那邊吵來吵去),然後可以移動到下一步,就是如何恢復到正常的生活。
台灣還有選擇,而預防勝於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