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4號晚,香港維多利亞公園都會有數十萬蠟燭照耀著夜空,悼念1989年6月4日天安門事件的受害者。然而在2020年,香港政府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推出的「限聚令」措施,打壓了民眾舉行燭光晚會及集會自由。2021年六四前夕,政府再次以限聚令為由,禁止維園六四燭光晚會。我的問題是:在「限聚令」下,大型悼念活動是否仍然可能?

「限聚令」(《預防及控制疾病 (禁止羣組聚集) 規例》(Cap. 599G))第十條規定:

如在公眾地方進行的某聚集的任何參與者,與在該地方進行的另一聚集的任何參與者,兩者距離不足1.5米,而該等聚集的參與者總數多於4人,則每一該等聚集,均屬須解散聚集。

據此規定,我們可以按照人體的基本尺寸,通過簡單的幾何圖案排列,推導出人群能最高效聚集的空間規則:每四人形成一個圓圈,與另一個圓圈保持1.5米間隔,所有圓圈的圓心按等邊三角形網格排列。

人體的基本尺寸分析
不同人數的聚集與之間的安全距離
最有效率的4人聚集

如果人們按照這種規則聚在維園,估計維園能容納約4.5萬人。假設今年六四仍有20萬人想要參與,那麼其他人該到何處、如何聚集呢?

另有約7萬人,可以按同樣規則,聚集在港島沿維多利亞港一帶的其它重要公共空間中,如添馬公園、孫中山公園。

三角形網格排列下的維多利亞公園
三角形網格排列下的添馬公園
三角形網格排列下的孫中山公園


無疑,市民在密集的空間矩陣中,須具備高度自律性。比如,當某市民要在集會中移動,其他參加者可以用自己的手臂作為量度工具,在調整中保持1.5米社交距離,以避免違反限聚令。

集會中的個人移動

除了11.5萬人“中心性聚集”在港島的重要公共空間外,另外還有8.5萬人可以進行“線性聚集”——拉起人鏈。當每個人橫舉起雙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在1.5米左右,仍符合「限聚令」規定。

往年,每當維園的六四燭光晚會結束後,總有一批人會從維園一路遊行到中聯辦,這其實就是一種“線性的”空間運動。而2019年8月23晚的「香港之路」更是創作出線性空間運動的曠世傑作:21萬參加者橫跨香港各區,手牽手築成人鏈,期間高舉閃光燈並高呼反送中口號,人鏈一直通達象徵著香港精神的獅子山頂峰。

疫情下的六四集會,可以結合廣場聚集、拉人鏈兩種空間形態,將整個香港島變作悼念六四的場所。11.5萬人聚集在維多利亞公園、添馬公園和孫中山公園,另8.5萬人拉起人鏈,貫穿重要街道,並一路登上太平山頂。所有參與者都可通過手機迅速為自己空間定位,並觀看中心舞台仍設在維園的悼念活動直播。

六四集會的可用範圍
從九龍遙望港島的圖景

政府以公共衛生理由管制空間、打壓市民的集會自由,市民可以發揮空間想像力,創造出更加壯觀的聚會和空間圖景。

六四晚會的空間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