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的蠟燭照片,映照出另一面牆的催淚彈殼照片。
六四蠟燭與催淚彈,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物件,分別代表1989年六四民運及2019年反修例運動,雖然兩件事相隔三十年,但同樣對香港人影響深遠。去年香港國際攝影節期間,攝影師岑倩衡舉辦攝影展《餘燼與安魂曲——時間站在誰的一邊?》,用象徵性的物件審視歷史與記。在展覽現場,一邊是蠟燭照片,一邊是催淚彈照片,映照香港命運。

說起來,六四那年,岑倩衡尚不到四歲,對當年的歷史事件沒並有深刻印象,反而電影、音樂以及每年的六四燭光集會,觸動她的情感,令她對這段歷史念茲在茲,彷彿有種無形情意結。展覽短片名稱《念你如昔》及其中一幅蠟燭作品《去日苦多》,分別來自關錦鵬及許鞍華的作品,這兩齣紀錄片均是講述港人在六四過後、對回歸及身份的探索,也令她深信,只要有人繼續紀錄歷史、持續創作,就能影響下一代,代代相傳。

岑倩衡拍攝朋友收藏的十八支六四晚會蠟燭的餘燼狀態。

B快門曝光三小時 「拍攝過程很痛苦」

岑倩衡做過校園記者,喜歡黑房曬相,鍾意拍攝人像,然而2014年雨傘運動過後,那種強烈的無力感令她曾放下攝影五年之久,直至2019年反修例運動期間,她認識一位儲存18年維園六四晚會蠟燭的朋友,覺得很不可思議,從而令她重拾起久違的菲林相機。「香港人紀念六四已多年, 如何在照片中表達出香港人堅持三十年的信念,我思考良久。」

礙於不能燃燒朋友的蠟燭,她一方面拍攝這十八支蠟燭的餘燼狀態,同時買來三十支六四晚會的白色蠟燭,用長時間曝光,記錄蠟燭燃燒的狀態。她共拍攝四張照片,由於遺失快門線,惟有按着B快門拍攝,最長的一張照片曝光三小時,「原本是想透過燃燒蠟燭記錄痛苦,原來拍攝的過程都很痛苦!」三十二年過後,警方以疫情為由,連續兩年禁止維園燭光晚會,但這不等於人們會遺忘真相,這段歷史在香港人的腦海中,永遠抹不走。

口罩、催淚彈是港人的悲痛記憶,岑倩衡紀錄下手套及催淚彈殼。

民運上下集 對中共的不信任

若說六四是上集,那麼下集自然是反送中運動,然而不同地方、不同時空發生的事情,又是如何連結在一起?「兩件事同是以學生為主、追求民主與自由的運動,也同樣改變香港的命運。」她說六四後,許多人對中共很抗拒,引發移民潮;經歷過曾蔭權年代的蜜月期,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令港人對中共的不信任再度加深,當中醞釀的情緒與感受,與三十年前不乏共同之處。

經歷過2019年示威運動,她與很多香港人一樣,感到身心疲累,當時她沒有記錄情緒,後來慢慢沉澱,才拾起哈蘇相機,拍攝勾起她回憶的物件,一個醫療口罩、一隻勞工手套上放着幾個催淚彈殼。物件看似很冷靜,然而睹物思人,卻是會勾起記憶與思緒的。「醫療口罩在香港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象徵,2003年沙士時已經有,2019年更有不同的作用與意義。」手套是在別人贈送的,還有無處不在的催淚彈殼,她一一記錄下來。「催淚彈是香港人2019年的共同回憶,許多人都聞過它的味道,催生出新的悲痛記憶。」

蠟燭與催淚彈,原本是無足輕重的物件,卻在歷史與回憶中,微妙地賦予新意義,以抵抗記憶的遺忘。

·顯影IG(雙語內容): https://www.instagram.com/photogstory/

·原文見於果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