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醒覺了!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幹,誰幹?」——毛澤東〈民眾的大聯合〉

1989.澳門

「割韮菜」「內捲化」「躺平即正義」,近日引起中國人熱烈的討論與思考。對這一代人所受的壓力與壓抑的成因亦是眾說紛紜,「一孩政策」「國進民退」「中美貿易戰」「經濟趨勢向下」,不一而足。


綜合這幾年下來與中國體制內外「知識分子」的交流,一切讓人壓力爆煲的現象,其成因都可以直接歸咎於三十二年前春夏之交那場間接導致「蘇東波」的「政治風波」。


當年的一紙鎮壓令,導致教育和社會輿論都不再鼓勵,甚至壓制年輕一代對社會議題的討論與思考。自五四運動開始,從共產革命的左派大學生到文化大革命的大小紅衛兵,中國學生都或主動或被動地成為社會變革的中堅力量。


姑勿論這些角色的好壞善惡,都反映出作為青年人應有的熱血與充實的價值世界,但32年前的隆隆履帶,卻碾碎了所有人對現實世界的關注,統統把目光退回到目下的一畝三分地,逐漸退縮成當前一個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一方面碎片化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公共的關係,一方面亦粉碎了熱誠的社會責任感,使人的內在世界日益空洞,走向極致消極的「躺平主義」。


在槍聲響起之後,政權喪失了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統治的正當性,只能轉而過度地強調經濟發展,著意將其打造為管治合法性的來源,並試圖以之為新一代的精神內核。


把袁隆平塑造為糧食大神正是一例——剝去所有其他的內外部因素與民眾自身的努力與貢獻,把社會的溫飽歸功於某個人、某個黨,使之神化為一個安定人心的象徵符號。


長此以往,人們的精力焦點與生活重心無可避免地轉移到消費、享樂,使心繫社會之士買少見少,所有會讓社會衰退的明顯的、隱蔽的現象與因素都被所有人視而不見,並掩耳盜鈴般陷入享樂主義的狂歡之中。


狂歡狀態下的社會亦難以挽回地滑向羊群心理的陷阱中,所有人不惜搶破頭地競逐相同的標的,走上「內捲化」的必然道路——少量的標的使大多數人的努力成為無用功,產能過剩而對社會發展毫無助益。


曾經的血光之災帶來的寒蟬效應,亦使得父母輩對社會問題諱莫如深,潛意識裡不再願意提、不再敢指出體制的「坑」何在,導致後輩必須重新摸索專制社會下的遊戲規則,毫無頭緒地亂闖之下,雖然有部分人闖出名堂,但卻必然有更多人只能如盲頭烏蠅般到處碰壁,最終難逃成為一荏韭菜又或是傳宗接代機的命運。

1989@大三巴

國家者不再是他們的國家,社會者不再是他們的社會,未來者不再是他們的未來。曾經覺醒的人再度陷入了沉睡,何時、何事會讓他們再度甦醒?躺平至極後又會不會否極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