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 ~ 13年前北京奥运会上的国乒
前传铺垫
上中学时,表姐住校。亲戚帮表姐订了一些课外学习读物,托我每月收到后给表姐送去。
那堆期刊读物里,有帮助英语学习的,还有帮助中学生写作文的……这些学习辅助期刊都是浮云,我肯定连目录都没看完,因为现在我连他们叫啥名字都不记得😄。
我唯一记得的:那堆学习辅助期刊里,有一本劳逸结合的《乒乓世界》。第一次翻看《乒乓世界》也是先瞄一眼目录,然后慢慢爱上,再逐步成为半个国乒球迷。
就这样,我和《乒乓世界》结下了不解之缘。借着帮表姐送杂志的差事,每个月《乒乓世界》到手时,我都要先一睹为快😄。
本以为周围同学都看篮球足球,慢慢发现在英超欧冠西甲之外,国乒的人气还是相当高的。
那时北京申奥成功,全国上下沉浸在喜迎奥运的欢快氛围中,体育热情高涨。乒乓球作为国球,普及率高,国民对乒乓球的期待值远高于其他项目。
看比赛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当然是看国乒有利于身心健康。没事看国足给自己添堵,何必呢?
号称谁也赢不了的国足,长期关注需要十分强大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不强的球迷最后一般就两种出路:
1. 转移阵地关注欧洲5大联赛
2. 转移项目关注同样是谁也赢不了的国乒😂
虽然都是谁也赢不了,但是观后心情完全不一样😄 ……回忆中学时关注英超+国乒,国足不给力起到的穿针引线推动作用,功不可没!!
主力阵容
有了《乒乓世界》科普 + 茶水饭后课间讨论,当万众瞩目北京奥运会开幕时,我对国乒的战斗力还是比较了解的。
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一场不扫兴的奥运会,国乒勤加苦练,派出精锐阵容参加奥运,至今仍被一代球迷深深追忆。
那时女队一姐张怡宁正值巅峰。此姐擅长以静制动转守为攻,出其不意一招致命,堪称乒坛第一冷面杀手。
张怡宁的上一任一姐王楠,处于职业身涯晚期,宝刀未老神采犹在。
两代一姐当中,还有一个小将郭跃,虎头虎脑的,颇具男子化的打法令人印象深刻。
女队方面人才济济,呈现一种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欣欣向荣之感。
男队方面,二王一马逐成气候,在北京奥运期间达到鼎盛。二王一马的团体作战能力,高于他们的前辈孔令辉刘国梁,不过,也因为三人同处一个时代相爱相杀相生相克,最后谁也没有成就谁的大满贯。
王励勤,把运气都用在了世乒赛,奥运会战绩略惨淡。王励勤身高臂长,兼具欧洲球员身高力大和亚洲球员灵活娴熟的双重优势,是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弧圈球高手。可是这样一位世界级的选手,终其职业生涯,竟然没有打进一次奥运会男单决赛,不得不说挺遗憾。
马林,奥运会战绩是三人当中最好的。因为把运气多用在了奥运会,所以世乒赛被王励勤克。此哥纵横乒坛的绝技:一是前三板;二是打球动脑子;三是刻苦训练。所以三位哥当中,我最佩服马琳。
三人当中最悲情的当属王皓。在打球技术和天赋上,我认为王皓略高于王励勤,王励勤略高于马琳。王皓是最有实力和机会成就大满贯的,但是关键时刻不给力……王皓之于乒乓球,最应该纪念的恐怕是他的直拍横打技术在乒乓球运动上的发扬。
奥运初期
基于国乒队和外国队的实力悬殊,那时期的比赛(奥运前后)比较无聊,特别是女队。
而女队当中最无聊的当属张怡宁。此姐防守能力极强,怎么打也打不死。作为体育竞技比赛略无聊,只能当作技术对决独孤求败来观赏了。
男队由于身体素质和竞争力度,要有看头些。
现在回想,对北京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的大体印象,就像是一场一直在喝白开水的茶话会,直到茶话会结束前半小时,国乒才给我们上了一壶茶。
决赛印象
单打决赛前,国乒提前完成了任务——把能得的奖牌全得了,连个铜牌都不给外国选手留。
果然是谁也赢不了……
单打决赛在国乒内部举行,无论花落谁家,金牌都归中国队。终于可以尽情观赏比赛,看高手们华山论剑了。
女单决赛是两代一姐巅峰对决,王楠把谢幕演出留在了奥运会决赛,但是张怡宁还是无人能撼动。
男单决赛是二王一马鼎盛时的一场经典。马琳为了金牌打疯了,问鼎男单,成就王皓又一次悲情。
男单女单颁奖典礼,都是三面五星红旗同时升起。女单方面新老交替,是三人技术经验值的一次成色划分。男单方面,三足鼎立,无论谁成就男单,都有点那啥……后来的故事说明:只有马琳问鼎男单兄弟三人才能一起略悲情,于是这就是命运给出的答案。
女队圆满VS男队遗憾,像极了世界杯罗纳尔多之于巴乔。无论圆满还是遗憾,都是体育竞技的魅力所在,于是那批国乒主力们的奥运故事总让球迷津津乐道。
后记
一场全国关注的举国奥运,仿佛把我对体育的热情全部消耗在了08的夏天。
08年过后,我再也没关注奥运会了,偶尔4年看下世界杯。大概是疫情把人憋坏了,又或者被北京奥运过度消耗的体育热情等了13年才终于有盈余了,延期一年的东京奥运会,我居然有点期待……想去看看十几年没咋关注的国乒……
13年前的那场奥运会,像是改革开放发展到高潮时借体育盛会献给全国人民的一场盛宴。那时的我们正青春,一群中二青年沉浸在奥运热情中,像是站在一个盛大的中心,不知道终有一天盛极必衰,我们需要往回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