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將整理《成功的反思》第四章〈文憑主義:最後的偏見〉的內容。

圖片出處:Canva

一、當政客認為問題的根源是學歷低

作者指出,受才德思想影響,各政黨自一九九零年代起視「教育」為解決不平等的關鍵。當政客認為一個人失敗,是因為未習得某些技能,未取得相關證書,所以主張提供更多教育。

不過史學家湯馬斯‧法蘭克察覺這種解決方法並不妥當:政客用教育程度來判斷一個人專業與否,等同於告訴人們「不平等是你的錯,而不是制度」,結果令沒有大學學歷的民眾感到受歧視。即使菁英出於善意,鼓勵民眾提升學歷,最終還是會導致文憑主義和菁英的傲慢。而法蘭克認為不平等的真正原因,其實是工人缺乏權力,無法共享經濟成果。

思考:

坊間的人經常說,大學生通街都是,愈來愈不值錢。讀了《成功的反思》,就會想:為何要假定大學生應該取得更高薪金?是指大學生有較高學歷,等同有較高能力,所以應該得到更多回報?當大學生和非大學生的薪金接近時,便覺得讀大學不值得?近年應屆畢業生的平均月薪為一萬六千左右。大家通常會覺得低。還是,覺得低,是因為一萬六千無法帶來合理的生活質素?這樣的話,是否所有人,不論學歷,都應該取得較高薪金,而非單單聚焦於大學生?......(整個議題太大了,先不討論下去了。)


二、高學歷不等於懂得治國

作者引述記者強納森‧奧爾塔的分析指出,奧巴馬自身正是才德至上制的勝利者,所以他特別相信「金子總會發光」。事實上,全球各地開始由高學歷者治國,等於高學歷的少數統治低學歷的多數。以美國國會為例:

1960s:25%眾議員和參議員沒有大學學歷
近年:95%眾議員和100%參議員有大學學歷
結果:國會中人民的代表性下跌

然而作者指出,高學歷不等於懂得治國:「『出類拔萃者』比學歷普通者更長於治國的想法,其實是出於菁英傲慢的迷思。」其中一點有意思的是,羅斯福總統的顧問團成員學歷比不及近年民主黨總統的顧問團成員,但表現較佳,原因之一是成員來自不同行業,不像近年那樣,非常依賴經濟專業。

低學歷者的不滿:
以前:左派政黨通常吸引低學歷者,右派政黨通常吸引高學歷者
現在:世界各地都出現反轉(雖然並非全面的,也有例外)
思考:

儘管作者舉出了一些高學歷者治國時的失敗例子,又舉出低學歷者治國的成功例子,但我有許多疑問:

1. 什麼因素導致議會中低學歷者減少?

假如透過公平選舉選出議員,高學歷者和低學歷者其實都可以參選。低學歷者往往在選舉失利嗎?還是說,受文憑主義影響,低學歷者沒有信心參選?又或者低學歷疲於奔命,根本不會考慮從政?

2. 作者指,杜魯門是最後一個沒有大學學歷的美國總統。杜魯門的總統任期為1935年至1945年。當時讀大學應該遠不及現在普遍吧?當大學學位變得普及,治國者擁有大學學歷的機會率自然會增加吧?

有時我在想,讀過大學和沒有讀過大學,有什麼分別?如果不投入大學的學習,其實可以沒什麼得著,畢竟可以自由地選擇要不要上課,論文亂寫一通只求合格。不過始終有些事情是大學帶給我的,例如多了一些人文學科的知識,更宏觀地理解世界和人生。(也可以說是「離地」)當然,即使不讀大學,也可以靠自修來取得相關知識。


三、菁英的傲慢 (1):將政策形容為「聰明/愚蠢」

菁英喜歡用「聰明」和「愚蠢」來形容政策,避開道德和意識形態的分歧。例如克林頓和奧巴馬為政策護航時,經常形容政策「不只正確,而且聰明」。

例子:奧巴馬
談論種族、族裔和性別平等時,會提出道德原因;談論外交、經濟政策時,改談「聰明」和「愚蠢」,避開意識形態問題。
-反對伊拉克戰爭時:「我不是反對所有戰爭,而是反對愚蠢的戰爭。」
-被問及外文政策時:「別做蠢事」

結果:民眾習慣用「聰明/愚蠢」的角度看待政策->期待「聰明」的菁英負責決策+低學歷者感到被歧視

四、菁英的傲慢 (2):認為分歧源於資訊不足

作者這樣形容菁英的心態:「一般老百姓就算人數再多,『心腸』再好,都不是整理資訊的『專家』,因此必須由真正的專家代勞,提供他們所需的事實。

例子:奧巴馬
-認為收看Fox News和閱讀紐約時報的人活在「完全不同的現實裏」
-認為川普及其支持者反對科學,才會退出《巴黎協定》

作者的觀點:將政治分歧解化為拒絕接受事實/科學是有問題的

技術官僚的幻想:先對事實達成共識,再展開討論意見
現實:意見左右認知,意見不可能在事實出現後才產生。政治辨論中一定會牽涉關於事實的爭論,誰能夠界定了事實,便佔上風。
思考:

香港人完全感受到何謂身處同一社會但活在「完全不同的現實裏」。我也是持着「先對事實達成共識,再展開討論意見」的幻想,不太讀得懂作者的觀點。是指「先對事實達成共識」這件事在現實中完全不可行嗎?(不過作者在後文舉出了例子,先繼續閱讀。)


五、氣候變遷的討論:不應避開道德與政治考量

假如氣候問題的分歧時緣於資訊不足,那麼低學歷者應該更加反對採取行動處理氣候問題。然而作者舉出數據,指出科學知識較高者,更加堅持自己黨派的立場。

共和黨員的取態
高中以下學歷:57%認為氣候問題被誇大
大專以上學歷:74%認為氣候問題被誇大

所以作者認為,其實分歧的根本不在於學歷問題和資訊不足,而在於政治。所以「認為科學知識愈多就愈可能對氣候變遷措施達成共識」的想法是錯誤的。作者進一步指出,即使「先對事實達成共識,後進行討論」這樣的討論出現,也是「空洞的政治辯論」:

因為它預設我們只有兩個選項,不是盲從與莽撞,就是價值中立的技術官僚解決方案。這樣做只會錯失氣候變遷爭議背後更深刻的道德與政治考量。

道德與政治考量的例子:

-如何抗衡石化產業對民主政治的過度影響?
-應否重新思考消費主義心態?
-如何應對那些不是反科學但不信任政府重視個人利益的人?
思考:

其實現實中很容易就係產生這樣的想法:如果反對XX議題的人讀過某些理論/歷史/對這件事有多一點了解,就會知道支持XX議題的重要。可以簡單地將作者的觀點理解為,上述想法會導致過分簡化了反對者反對背後的原因?不過現行中始終覺得,學歷高或願意自我增值、了解社會動態的人,會和其他人的想法差距愈來愈大......也就是始終覺得教育有一定的影響,儘管一定還有其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