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燈罩、LED電筒與塑膠球組成的防暴警察,是作品中最神似的。 右:棉花球做成的催淚彈,馮思諾坦言棉花球十分難處理。

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在許多人眼中,是不可磨滅的回憶。然而縱使催淚煙霧處處飄、暴力畫面赤裸裸,衝擊着港人的大腦與情緒,但當每天不斷的目睹成為一種日常,難免地在一片無力感中慢慢變得習慣,某些人甚至逐漸變得麻木。90後自由攝影師馮思諾(Caleb),也曾被不知所措的情緒所籠罩,可他不甘於習慣,反而以棉花及電筒等日常材料,重現示威運動中的重要場面,這些人造的防暴警察、催淚煙的影像頗為神似,為觀者帶來另類反思。

這系列作品名為《Glory 503》,前者顧名思義是指榮光,503是指香港法例第503章 — — 逃犯條例,也即是引起這場風波的源頭。「某程度上,這直接表達我的立場。」相比起投機取巧者的所謂曖昧中立,年輕人的立場鮮明更顯可貴,馮思諾留意社會時事,可追溯至2014年的雨傘運動,當時就讀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的他,不時走上街頭。畢業後,他從事商業攝影及設計工作,2019年夏天遇上轟烈的社會運動後,再次走上街頭。這位靦腆男生說:「自己並非攝影記者,即使身處現場,也不會特意記錄。」

左:以手機電筒象徵2019年9月1日深夜的「香港鄧寇克」義載行動。 右: 菠蘿包象徵2019年8月7日晚的太空館「激光中」。

棉花球做催淚煙 電筒港版鄧寇克

隨着運動越演越烈,面對無法無天的警暴橫行,固然人人怒不可遏,然而更辛苦的是無力感。「那時大家都很不知所措,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及回應這件事。」馮思諾同樣想記錄這件事,只是他不想在現場拍攝,於是從2019年8月至10月期間,以棉花、電筒及木筷子等日常物件,重現這場運動標誌性的元素及畫面。「這些日常物件好尋常,正如這些物件所象徵的暴力畫面,也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棉花球、電筒等熟悉的家常物件,在照片中面目全非,成為一種符號,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畫面意思。用棉花球做成的催淚煙、用噴壺與水象徵胡椒噴霧、警棍是木筷子,還有用燈罩、LED電筒與塑膠球組成的防暴警察頭盔,尤其形神俱備,給人的觀感也最強烈。「無論在街上遇見,還是新聞裏見到,防暴警察總是揮舞着警棍、常常用電筒照射鏡頭,讓人既害怕又憤怒,那種情緒是很複雜的。」

不少記者及議員均中過胡椒噴霧,在作品中以噴壺與水做成。

雷射光還是榮光 給香港無限想像

除了防暴警察與催淚煙,作品中也有不少動人畫面,例如是手機燈海、9月1日深夜的「港版鄧寇克」義載行動、獅子山人鏈的雷射光,盡顯香港人的團結互助精神,而菠蘿包象徵的太空館「激光中」,更是難得苦中作樂的一晚,展現香港人在這場運動中的有趣一面。相信過往有留意香港新聞的人,都會覺得這些畫面十分熟悉、甚有共鳴。另一方面,馮思諾善於利用視覺語言,以充滿創意的影像,為麻木的觀者帶來一種新的視覺衝擊。

《Glory 503》曾入圍以「光」為主題的2019/2020年度WMA大師攝影獎,作品畫面中有不同的光,既有電筒、雷射筆的光,以及隱喻的榮光,「我覺得『光』很代表香港過去發生的事情,究竟香港的『光』是甚麼?是希望還是恐懼?它可以有無限的想像力。 」

·顯影IG(雙語內容): https://www.instagram.com/photogstory/

·原文見於果籽 ·馮思諾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