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你醒來,告訴自己『對,那是一場夢,我現在醒了』」

「這讓我想到,就像一段很長的虛擬現實體驗,時間太久,忘記自己身在虛擬環境。突然有一大群玩家開始意識到『等一下,我不確定那是……』我們就像失憶的心靈兩棲動物,突然出現在這裡,然後給自己一個身分。這個延伸出來的附屬物,就像伸到水面上的呼吸管,讓人在水底能沉潛一段時間,懂嗎?」

「同樣的,我們進到這個領域,有這個經驗,但我們開始認為自己是呼吸管,而那其實是經驗的一部分。」

這段對話擷取自《午夜福音》第五集,這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集,講述著一個被關押在靈魂監獄裡的人,如何一遍遍經歷絕望,然後破繭重生。

我們確實就像選擇遊玩某款大型多人連線遊戲的玩家,戴上虛擬實境眼鏡後,深入其中體驗,結果在體驗中逐漸迷失自己當初「體驗」的心態,而越來越認真,越來越痛苦,甚至把遊戲裡扮演的角色當作是自己。

「我們想繼續在模擬世界裡奮鬥,像是我們想重現發生過的事,我們光是存在這個身體裡,認為自己是遊戲裡的角色這樣還不夠,就像我們戴上虛擬實境眼鏡在玩遊戲,我們想再戴一副虛擬實境眼鏡,不只想戴上那副眼鏡,還想再加上另一個,擴增實境,不斷增加。」

「我們費盡心力不想拿下眼鏡。」

「為什麼不想拿下眼鏡?因為我們不想有那種感覺。」

「什麼感覺?」

「我就是我,對吧?你所做的每件事的感覺,那些著迷,就是不去感受你內心的痛苦。」

在「醒來」的過程最重要的一個步驟,就是開始面對那些逃避的痛苦,才能發現原來自己經歷的一切都只是經驗,而真正的自己是看著螢幕操作角色,看著人物慢慢成長的我們的靈魂。

我們一定都經歷過沉迷於扮演人類這個角色,又想要為自己添加新的角色的過程,這樣的過程就像為自己套上新的面具,不斷「從外在尋找自己」,然後盡心盡力扮演著我們選擇的面具、實境,好讓這個「自我感」存在著。

「法國人稱高潮為『小死亡』死亡其實是大高潮,對吧?放棄自我,自我顯然不存在;但自我顯然是一個重擔,是痛苦的來源。」

熟悉冥想的朋友對這種自我的消失感我想是很熟悉的,冥想就像在為死亡做一個心靈上的準備,感受那樣的虛無,我既存在又不存在,我是我也不是我,我能是所有萬物。


我們在這個遊戲找「自我」,但是從以上總結來看,「我」是什麼?

如果我們是在玩一場遊戲、做一場夢,那我們為何要不斷從外在找自我呢?

個性、想法、身體、扮演的各個角色……這些都是玩這場遊戲而被「我」創造拼湊的。

那這樣,什麼是「我」呢?

當我們靜下來和自己獨處,就是靜靜地坐在那,感受呼吸,「我」就暫時脫離了現在的角色,去感受萬物,感受靈魂,感受生命就在那裡。

曾經的「我」討厭「自己」,但因為沒有意識到我是遊戲的主人,所以沒有發覺討厭的自己是我也不是我,討厭的各處都只是屬於這個世界裡「自己」的一部分,是「我」所拼湊創造的,就像遊戲能夠依照自己的喜好去創造角色的設定,既然這樣「自己」是「我」所創造的角色,那有什麼理由不去改變、不去愛呢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不妨按下拍手,讓我更有動力繼續寫下去!


生活感到困惑嗎?還是感覺心力交瘁,不知道下一步路怎麼走呢?
可以至下方工作室網址預約占卜!
https://linktr.ee/DestinedTo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