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础 (Elton Cheung),香港、英国、澳大利亚执业律师,现任鼎珮集团 (VMS Group) 首席法务官兼首席策略官。Elton曾在顶尖投行摩根士丹利任职超过10年,先后出任董事总经理兼大中华区法务总监、中国区COO等职位。

从法律到金融,从香港到内地,律师、银行家、企业高管、父亲都是他的标签。在标签背后,丰富经历、时代变迁与个人成长沉淀了怎样的思考?

E = Elton

K = Kevin

K | 我知道Elton拥有法律法务的背景,在顶尖律所Freshfields(富尔德)工作多年。所以Elton你当年最开始为什么选择了成为事务律师而不是诉讼律师?
富尔德律所

E | 很多人包括我小时候对律师的印象,都是那些站在法院里雄辩滔滔的诉讼律师。但是到真正读完法律要选择的时候,其实我很快就有一个决定,我选择当一个更加商业化的事务律师。事务律师的工作是与客户一起研究怎么把一笔交易做好,怎么用协议条款控制好风险,或者是用创新的法律架构来解决现实的问题,我觉得这样对我来说更有意思更有满足感,是在创造价值。 相反,诉讼律师每天碰到的案子,都是牵涉到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人之间的矛盾,然后去处理他们的分歧与纷争,感觉上就比较负面。而且很多时候现实与电视电影是不一样的,诉讼很讲究程序,很多时候程序才是一个案子的赢输关键,最后让诉讼律师每天要动脑筋想怎么去钻那些程序上的漏洞,感觉这个不是我最享受的。

K | 后来出于什么考虑从律所进入了金融行业呢?你觉得在这两个地方,虽然都是做法务,工作的角度和思路有什么不同吗?

E | 首先我在律所当律师时很多客户是银行、投行与其他金融企业。我一开始做的是发债的业务,后来也做了很多结构融资、资产证券化,到最后专门做私募基金投资的相关业务。面对的客户要不是国际商业银行,要不就是华尔街投行或者大型基金管理机构,天天跟他们打交道,所以就对他们的业务很感兴趣。

另外一点是我在长期的工作中发现,就像我刚才提到跟客户一起去研究怎么把风险控制好、怎么去把项目做好,但我发现很多时候就没办法去真正全盘了解他们的商业考量或者更重要是参与他们的商业决定,本质上是一个纯服务提供商。当外部律师是很专业,但是在做商业决定的话语权链条上处于一个比较下游的位置。我那个时候想跳出律所,就是觉得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客户为什么用了几个星期和几百万的律师费起草一系列复杂的协议后,突然说不做这个项目了,也不会解释。我就觉得有点郁闷,浪费了大家的时间,但是我从头到尾都不明白为什么有这样的决定。

但是在金融机构里当内部律师,尤其是特别重视法律风险的机构,在还没有找外部律师看文件的阶段内部律师就已经跟业务人员一起去研究架构、风险把控、项目对声誉的影响等问题,参与度很深,而且在很前期就跟业务部门一起并肩作战。这就是吸引我想加入金融机构的主要原因,最后在工作上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感。

摩根士丹利
K | 在VMS的官网上,介绍到Elton“专业领域包括企业战略、机构投资人募资、全盘风险管理、公司管治、企业运营管理与内部架构搭建”,可以说是相当丰富了。从律师到法务到企业管理和投资人,在这么多次成功的转型背后,你认为有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品质或者核心能力?

E | 我觉得第一是要勇于尝试、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不要只想着现在的岗位做的很熟悉、是专家了,要跑过去做一个新的职位,不太懂、害怕失败就不敢去。举个例子,我加入摩根士丹利几年后,在专门负责管理投资基金业务的法律团队做的很顺利时,上级提议我去做大中华区的法务总监。我是香港律师,对内地的法律有认识但只是涉及皮毛;并且当时公司要在中国发展新业务、搭建新平台,风险和不确定性很高同时也会很辛苦。但我不怕折腾、不怕辛苦,我愿意去试一试。

第二也是有运气的成分,有好的机遇。说回去当初我想要跳出律所,摩根士丹利就正好招募一个要求跟我的专业背景很匹配的职位,也不用怎么费劲就进去了这样的顶尖机构并展开了10多年的投行生涯。

最后,能够遇到会欣赏你的能力、你的价值的领导也是很重要的,这里面也算是一种天时地利人和。我在律所、在摩根的好几个上级或部门主管都非常愿意栽培我、提拔我,真的很感恩。比如在摩根士丹利也是因为当中国总法好几年,协助中国区兼亚洲区的CEO成功拓展业务,得到她对我的工作能力的认同,最后她就把我提升当中国区COO。我不敢说我是千里马,但我的确遇到了很多好的伯乐。

K | 确实,刚才在听Elton讲述中感觉还有一点是保持一个不断去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在我跟你接触之中,会感觉你的心态是很年轻的,然后是愿意去认识新东西、愿意去学习新知识的,包括专业方面的和社会上的。我跟你相处这么久,有这么一个感受。
K | Elton我了解到你近些年深耕私募投资领域,那么你认为什么样的投资是一笔好的投资呢?

E |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首先如果你站在那个已经拿到投资回报,钱已经放到了你口袋里的时间点看,很简单就是回报率最高的那一笔投资是最好的。但是更重要的决定是发生在投资之前。这样去看的话,你一定要算进去的东西就是风险,当然也不是说风险一定要特别低,但关键是风险是不是在你的把控之内,所以比的是风险加权的回报率。

那站在投前的时间点,还有很多其他的考量元素,包括现在大小机构也会很在意的ESG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元素。比如投资对社会的软性贡献,对于被投公司的管治带来改善的程度,赢得投资权、执行过程用的手段等等,不一定会立刻在投资的IRR上反映出来,但也应该关系到一笔投资是否是“好”投资。

K | 很多行业外的人士、社会公众对金融行业的认知来自比如《华尔街之狼》《罗斯柴尔德家族》这样的影视、文艺作品。很多类似作品里会把金融塑造成一个既神秘又强大的东西,甚至带有一些阴谋论色彩。那么Elton你作为资深的业内人士,有看过类似的作品吗,如果看过的话你怎么看待这些作品中对金融行业的描述呢?
《华尔街之狼》
《罗斯柴尔德家族》

E | 其实我小时候一直到中学大学的时候也对金融,尤其投行这个行业,觉得很神秘。你刚才提的《华尔街之狼》我有看过。据我所听到的一些故事,尤其那些华尔街的大投行,大概70到80年代,有些员工生活的确有点像《华尔街之狼》里面的讲述的那么疯狂。当然我没有亲眼看到,因为我加入的时候已经90年代末了。而且后来经历过安然、安达信的那些丑闻,上市大企业对管治、风控、企业文化等的要求都变得特别重视,这涵盖了金融业的同时,投行很多时候是大企业的顾问就更加要在这方面做的特别好,成为榜样,所以整个行业风气已经改变很多了。如果同学对这类文艺作品有兴趣,我推荐你们看看《Barbarians at the Gate》。

至于说那些阴谋论的论调,说金融机构、大财团在操控世界的命运、战争与和平,我觉得是有些夸张了。企业做得好做得有规模,在很多国家有一个领先的地位,你比较有影响力,这不是新鲜事,但阴谋论的说法就太戏剧化了。其实时代也在变,现在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可能不是银行而是那些科技与社会媒体公司,Google、Facebook等。前几年也曾经有论调说这些企业参与操控选举的。阴谋论一直都存在的,能满足人们的猎奇感它就有市场。那么社会公众有这样的印象,就更对我们的企业治理提出要求,要做到透明、公正、消除腐败,这样才能让社会对政府对大企业更有信心。

K | 再往大里谈,你认为金融的价值是什么呢,我们的社会需要怎样的金融?

E | 金融的价值,其实这么多年下来一直没太大改变,当然形式有可能在革新在改变。它就是将资金从盈余的地方输送向稀缺的地方的经济活动,市场上总会有这样的需求,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那么我们专业的人就去提供这个服务。

现在来说我认为改变很大的是提供服务的方式与渠道,或者说现在金融服务越来越普及化。从客户端来说,可以真正接触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人群非常广泛了。普及度跟以前不一样。以前觉得找个投行或者专业的投资服务,是大企业或者有钱人才可以负担得起的。现在你在手机上按个键,就可以得到服务。这样同一时间也就让那些提供服务的企业也要思考怎么维持竞争力,怎么可以生存下来。要不然继续用老的渠道与老的方式去提供服务,也有可能给淘汰的。时代在变,但这样的需求永远存在,所以就要去革新。我刚才说到普惠金融,现在加上互联网的发展,把所有的东西普及化大众化,我觉得是很让人兴奋的一个趋势。

K | 香港向来以其高度的法治闻名世界。那什么是法治?从你自己的工作实际出发,你认为香港的法治是如何促进了香港的发展?

E | 首先很简单的,对我来说,法治是尊重公平、公正。不管你是大公司小企业、你的社会地位是怎么样,法律要在所有人面前保持公平。不会说因为你有权有势,因为你的企业比我们大,所以你就可以用法律来施压、欺负我们,我觉得这就是法治精神最简单的意义。

关于法治对香港的意义,我从我的实际经历出发来谈。很多国际跨境企业,会把他们亚洲区的总部设在香港。其中一个因素我认为是他们对于香港的法治很有信心。

另外跨境交易的相关法律文件除了条款本身很复杂外,也要考虑协议是根据哪一个地区的法律解读的,然后双方发生争议时,要到哪里的法院去解决。我看到过去这么多年,国际企业都会愿意选用香港法律和香港法院,希望在香港这样中立、公平、值得信任的法律管辖区进行协议的制定。这个现象多年下来都没怎么动摇过,所以也让我很骄傲。

“金融”和“法律”两个词在如今的社会语境下天生带有光环,许多人对这两个行业怀着或憧憬或敬畏的心情。今年的高考刚刚结束,而每年高考出成绩后填报志愿时,全国各地的状元、高分考生们不乏选择金融或法律专业者。体面与高薪的“远大前程”是这一现状的推手,而在梦想的高薪与体面的生活背后,金融与法律于己、于人、于社会的价值几何?作为一个资深的从业者,Elton的答案是细致且实际的。

 曾几何时也会漫想,在数字与条文之间,金融不过是赌桌上一场零和的游戏,而法律有时也难分善恶只论输赢。但其实,无论金融还是法律,都既非高人一等的特殊技巧亦非毫无价值的赚钱工具;它们都产生于社会的需要,也服务于人类的未来。

统稿 | 李博为

图 | 来自网络

审稿 | 黄斯怡

微信编辑 | 蔡佳月

Matters编辑 | Marks

围炉 (ID:weilu_flame)

围炉近期在举办读书会,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扫码报名!(添加时记得备注想参与共读的书目)

以下为各个读书会群的开始与结束时间:

《理解人性》(6.18-7.10)

《艺术的故事》(6.18-7.16)

《荆棘鸟》(6.26-8.7)

《局外人》(7.2-8.7)

《妮萨》(7.2- 7.31)

《阁楼上的疯女人》(7.6-8.20)

优秀的读者读后感将会合集成围炉文章,同时该读后感作者将收到围炉周边与随机赠书,欢迎大家踊跃参与!

文中图片未经同意,请勿用作其他用途

欢迎您在文章下方评论,与围炉团队和其他读者交流讨论

欲了解围炉、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本公众号并在公众号页面点击相应菜单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