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星淚》:悲慘世界中的盼望 (上)
《孤星淚》(Les Misérables)在中國大陸的譯名是《悲慘世界》,前者看個人,後者見眾生,重點不同,但殊途同歸。在一個理想國度裡面,每一個人都得到解放,人人彼此相愛--對很多現代人來說,這種烏托邦想像陳腐得掉渣,拿來跟小孩子說故事也怕他們將來難於處世。
現實世界就是悲慘世界,每一個人皆孤獨的來,最後孤獨的走。對「人人相親相愛,與親愛的人永遠團圓」的追求被一道大門擋住,左右兩聯分別是「邏輯」和「現實」,橫批甘道夫的名句「You Shall Not Pass!」。但有些人卻聽到門後的笑聲、歌聲與舞步。誰能穿過那大門?原來是三個精靈:文學、音樂和藝術,把看來不可能的化為可能。
悲慘世界裡的孤星們怎樣得到團圓?《孤星淚》的電影版本眾多,我選取了相對近期的三齣來討論,分別是1995年Claude Lelouch導演的法國版、1998年Bille August的英、美、德合拍版本、以及2012年的Tom Hooper的荷里活音樂劇版本。不同的版本在重複著,但重複之中有差異,差異之間就是可能性之所在,如在混凝土牆上發芽生根的植物。現實感強烈的人,看世事重重複複,密不透風的思維扼殺了盼望。希望不是認知,而是態度。
《孤星淚》一眾主要角色的命途各異,不只出於際遇,也在於其觀照人生世情的態度。藉著不同版本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到改編者對人與世帶有不同的著重點。
1998年版本以情節帶動,是一齣平庸的商業作品,對人物和社會的刻劃皆欠深刻,編劇集中在臉譜化的角色之間營造典型的戲劇張力,難以令觀眾留下深刻印象。飾演主角尚萬強(Jean Valjean)的是Liam Leeson,那時他仍未是為救女兒而大開殺戒的退役特工,而是延續了《舒特拉的名單》(Schindler’s List,1993)中那個深感良知拷問而行善的聖人形象。警探賈維爾(Jarvert)在結局之前都是個齷齪的反派,口裡說盡忠執法,卻在在私怨先行。這版本有一場戲是另外兩個版本沒有的,凸顯了賈維爾並不是真的執著於法律:他眼看著被逼為娼的芳婷 (Fantine)遭惡人欺淩,卻阻止同僚介入;待芳婷還手,他才插手拘捕弱女,使尚萬強不得不干預。當賣身養女的芳婷訴諸憐憫之時,賈維爾講法律;當尚萬強訴諸法律賦與的市長特赦權之時,賈維爾則欲而以「社會道德」之名抗命。編劇Rafael Yglesias對這角色的內在心理掙扎抹平為浮淺的白臉反派,便使他在結局放過尚萬強並自盡的轉折顯得突兀。
1998年版的結尾,尚萬強把受傷的革命青年馬留斯(Marius Pontmercy)送回家給養女柯塞特(Cosette)照料後,兩個年輕人便沒有再出場。尚萬強回去賈維爾那裡自首,但賈維爾解開了他的手鐐,改為戴在自己手上,並投河自殺。電影的最後一個鏡頭裡,尚萬強在河邊奔跑,一邊露出虎口逃生的喜悅,電影並未描寫到他回家便完結。這個改編的重點是個人的解放,讓主角擺脫了像蒼蠅般煩人的反派便到達敍事的目標。社會狀況只是讓主角顯仁義的背景,也談不上拷問靈魂的內在刻劃,改編者只管讓戲劇衝突得到解決。
2012年的荷里活《孤星淚》,改編自倫敦西區和百老滙的音樂劇版本,是二重改編。這版本透過角色的歌唱傳達其內心世界。導演用了很多特寫鏡頭增強演員的感染力,而且演唱部份有半白半唱的風格,往往先讓演員清唱,壓低了音樂聲,然後音樂隨著角色情感漸漸增強,犧牲了悅耳歌曲,以充份表現人物內心的壓抑和抒發。Jack Hughman飾演的尚萬強的身份尋索是主軸,在罪惡與良善之間、逃避與面對之間不斷叩問「我是誰」;Russell Crowe演的賈維爾則常常露出一種天真的眼神,自問忠誠執法,心向夜星,卻被殊異的世界觀所擠壓。藝術家眼中的悲慘世界,是好人難做,壞人可憫,一種存在主義式的孤單成為人的普遍境況,下文將會詳述。
1995年由Claude Lelouch執導的法國版,大半部份是全新故事,背景設於二戰時期,有紀念世界大戰結束五十週年的意義。這個改編把《孤星淚》的故事元素解構重置,原著小說和電影版本的主要角色的命途在不同的時刻交叠,顯示歷史就是悲劇的重複,孤星就是歷代眾生的命運。創作者透過男主角方亭(Henri Fortin)的視點,以《孤星淚》為觀照世道人生的主參照系。目不識丁的方亭會請人給他誦讀《悲慘世界》一書的內容,亦會進電影院看《孤星淚》的改編電影。他的名字像柯塞特的母親芳婷,小時候的際遇則像柯塞特一般在流落在酒館,那時其母親則要像芳婷一樣出賣肉體。
長大後的方亭自視為尚萬強,同樣力大無窮、樂於助人,也是個文盲,並一度落草為寇。片中三數以電影手法演繹原著《孤星淚》的片段,都是有關尚萬強(由飾演方亭的法國傳奇演員Jean-Paul Belmondo分飾)捨惡從善的關鍵時刻。原著角色柯塞特的遭遇除了在方亭及他母親身上重現,也分別出現在猶太人律師Ziman一家三口的經歷上。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