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最後一篇蘋果專欄文章。

《蘋果日報》停刊,令許多香港人心傷,對我而言,有更切身及直接的影響。

承蒙蘋果編輯器重,自2018年5月開始,「顯影」在蘋果副刊「果籽」開設攝影專欄,每星期一篇文章,三年多來一共寫了162篇,當中大多是香港本地攝影師,包括許多年輕人,這某程度上也算是香港攝影文化的一個記錄。這個專欄不只是一篇文章那麼簡單,更是一種承諾,成為督促我寫作的最大動力,無論身體多累、有沒有靈感,也要兌現作為專欄作者的承諾,報紙、編輯可不會等人。果真,沒有專欄的第一個星期,沒有交稿的壓迫感,結果我磨磨唧唧,硬是沒有提筆的動力,一篇完整的文章都沒有完成。想了想,倒不如先完成這篇感想。

失去專欄、收入減少固然可惜,更遺憾的是,香港本來已沒有太多藝術文化平台,能容納探討攝影文化的媒體更是屈指可數。我一直認為,能在主流傳媒撰寫攝影文章十分重要,而《蘋果日報》也非常大方,從不介意我在專欄文章出版後,轉載自「顯影」自家網站及《立場新聞》,令更多人能接觸攝影的文章。所以說,如果當初沒有《蘋果日報》的專欄,就沒有今天的「顯影」。雪上加霜的是,《立場新聞》最近也把很多博客文章下架了,剛好我的一百多篇文章也在其中(不過據說之後可以重新刊登)。《蘋果日報》停刊之後,前《蘋果日報》英文版執行總編輯馮偉光在機場被捕,被視為下一個整頓目標的《立場新聞》,固然也有他們的難處和想法,對於這個決定我也只能尊重。

第161期的《蘋果日報》專欄文章,有幸訪問林嘉欣。

在如此大環境下,越發覺得Matters這個平台的重要性,最起碼文章不會一瞬間就灰飛煙滅。昨天剛好是「顯影」加入Matters半年的日子,不知不覺中已發佈150多篇文章,累積550多個追蹤者,在這裡謝謝你們的閱讀和支持。在之前【Matters兩個月總結】的文章裡曾提及,希望在這個平台把多年來零散的文字整理為系列式文章,包括十篇【2019反修例運動】、十篇【香港紀實攝影】、十篇【居港外國攝影師】、十二篇【香港舊照片】及三十篇【國際視野】等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我就不特別介紹或王婆賣瓜了。

最後,也想邀請大家參加一個互動討論,我在這裡列出一些主題,如【超現實系列】、【時尚攝影】、【日本攝影師】、【當代攝影】、【編導式攝影】、【人像攝影】等等,根據大家的興趣或投票數量,「顯影」會率先發布該主題的系列文章,歡迎大家留言。

·顯影IG(雙語內容): https://www.instagram.com/photog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