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別,巴士站與港式街道文化
今天是裕民坊巴士站的最後一天,明天,坐巴士需要入商場。這是一件大型的謀殺街道文化運動,與現代重視人與人交流的規劃完全相反,街道讓人可以停留和談天,昔日裕民坊見到小店、紅 van、小巴佬的盂蘭節,人情味的工匠……所有街道的風景,未來只剩下冰冷的升降機和冷氣候車室。
市建局為宣傳一個巴士站,不惜請來鄉音的人,大讚局方領導。因為這不會是一個地方,只是一條通道,這一切需要強行製造。
過去 70 年,裕民坊、小販和巴士站渾然天成,三位一體,形成街坊為主的消費中心。昨天公布的調查指,觀塘連續四年是香港最貧窮的社區,我們有 APM,未來缺乏的是普羅大眾的消費小店。
利東街重建,變成美輪美奐,世界各地名店俱在,獨欠昔日的囍帖街,成行成市的囍帖店,只剩下一間,苦苦經營,預計今年將結業。同樣的情況,將會在觀塘新商場可遇見。根據市建局的城規會文件,將來商場和小販面積比例,是一百比一,大商場和地舖的比例是十比一,街坊的觀塘市中心將會被消滅。
巴士站帶來交通、人流和商機,形成生氣勃勃的街道。行人自由出入,公園和小店,形成公共空間,方便大家交流,各式的小店和小販,觀塘代表香港特別的社區文化。
昔日裕民坊代表不同的族群,我們找到潮州人的紅色小巴,農曆七月盂蘭節,也有印尼華僑的小食店。往日彩虹,國民黨和共產黨的信徒,各自在街上留下了足跡,銀都戲院代表左派,右派的人喜歡到寶聲戲院,兩派人各自有自己的銀行和百貨公司,共同生活在同一個社區,但兩個平衡的世界。街道也刻劃着階級,工人的娛樂,戲院、麻雀館和遊戲機中心,少不了牛腩巷,還有滿街都是小販和小食,一切只能在回憶中尋找。
明天走入巴士站,需要乘升降機,經過大商場。 市建局取去巴士站的高空發展權,巴士站上蓋變成了豪宅和商場。
想去新市集,必須乘座升降機往下跑,昔日協和街小販在大街中和街市旁邊,位置方便,消費便宜,今天街坊要花心思才會找到,因為未來的觀塘,只是一個大商場,不再是充滿故事和回憶我們的裕民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