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卷樂】《何以愛物- 動物倫理二十講》- 動物不會因感情流眼淚?
疫情下香港人縱走山野,露營帳幕不絕,快樂過後,原本綠油油的草地變成光禿禿的山頭,貝澳牛、塔門牛再吃不到草,反而誤食塑膠袋。有新界牛戴上偵測位置用的儀器,勒緊頸部,有人卻說:動物不會因為感情而流眼淚。
子非牛,安知牛之樂?
動物不懂發聲,人類作為地球村居民的一份子,更需要自省與動物的相處方式。動物保護人士曾琬淋撰寫了《何以愛物——動物倫理二十講》,提出二十問,解答人類為何及應如何保護動物。在序言中,作者提到「此書針對某程度上擁有感知能力的非人動物」,希望讀者具備同理心,嘗試代入動物處境,反思人類自身的所作所為。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古人云:「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君子遠庖廚」,這種惻隱之心是人類對動物的情感表現。人作為萬物之靈,對動物有道德責任,對待動物時,應盡量減少其痛苦、增加其快樂。作者在書中提及了「動物權利派」以及「動物福利派」兩種進路。權利派認為動物本身具有自我價值,而非他人工具;福利派則比較温和,主張人需要由惻隱之心出發,善待動物。
過度捕殺動物會引發種種生態問題。從功利的角度而言,人類有必要保護動物,以維持地球可持續發展。另一種保護動物的出發點是基於人類自身的道德責任。子非魚,但動物的反應會觸動人類的情感,譬如牛流淚會令人聯想起其一生是否受病痛折磨、豬隻被屠殺時發出的慘叫聲,會教人於心不忍。
那麼,人類是否全都要成為素食者才算道德呢?動物福利派認為只要將其痛苦減至最低,在確保其基本生活環境、生理需要前提下,仍可圈養及屠宰動物。另一邊廂,動物權利派雖然不反對使用動物資源,但反對令動物受苦,以及用作生產非人類必需品。他們認為,即使人類放棄食肉仍可生存,故人類應該實行素食主義,減低對動物的傷害。
不過,我們並非對所有動物一視同仁。有人或許會質疑:「為甚麼你不吃貓狗卻食牛羊?」作者在書中也探討相關問題。畢竟人「親疏有別」,正如我們對待家人、朋友及陌生人的情感均不同。這邏輯可以套用至人與動物的關係上,由於人對寵物的情感比牲畜大,所以進食貓狗會被視為殘酷行為。
食肉與「彈性素食者」
聯合國曾發表報告指,飼養家畜是全球暖化等問題的主要元兇之一。進食動物某程度上浪費不少地球資源。事實上,飼養動物需要大量土地來種植飼料。作者在書中舉例說,每生產一公斤牛肉,會間接消耗十公斤的植物飼料。美國為了種植牲畜飼料 ,竟消耗國內一半以上的淡水資源。為了增加飼養動物的成本效益,人類以農場工廠作大規模圈養,動物一出生便被迫生活在極度擠迫的環境,容易染病。人類又會在動物身上注射生長激素和營養添加劑,這些物質最終會透過進食物進入人體,最終毒害自己。
現代肉類生產模式既殘害動物,又耗費地球資源,因此不少人選擇茹素。曾琬淋提及,自己是一名「彈性素食者」,即在盡可能的情況下食素,但不會刻意避免素肉混雜的菜餚。畢竟食素門檻高,即使愛護動物,亦並非人人可以完全避免肉類。她認為人有良知,可以自行決定自身負擔的道德責任。看畢這書,或許你對動物會否流眼淚有另類看法。
(本文原刊於星島日報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
---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周嘉俊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