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節日
【講者:楊春棠(一新美術館總監);整理:錢安男】
古代中國是農耕社會,歷法上的二十四節氣都與農耕程序有關。一新美術館總監楊春棠專門研究中國文化,他說:「不是二十四節氣都能變為節日,因為節氣成為節日一定要有風俗習慣。」以八月十五中秋節為例,包含了賞月吃月餅等等風俗習慣,是華人最重視的節日之一,當中流傳了有兩個主要民間故事,其一是張士誠起義,其二是嫦娥奔月。
相傳張士誠密謀推翻元朝政權,在中秋節月餅內藏字條,以此傳播起義訊息。楊春棠總監說:「故事真實嗎?不知道,這是把月餅政治化了。」浪漫想像總要面對真實歷史,張士誠建立的大周被朱元璋所滅,最後推翻元朝開創新政局的人與月餅無關。
中秋節另一個家傳戶曉的傳說是「嫦娥奔月」。話說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和后羿是一對夫婦,他倆生處的時代有十個太陽,天氣十分炎熱,農作物難以生長,后羿射下九個太陽立了功,西王母賜他不死藥,可是問題來了,藥物只得一人用量,后羿不忍棄愛妻嫦娥不顧,於是沒有服用,且把藥物交予妻子保管。楊總監說:「嫦娥亦很愛她老公呢!所以也不吃,把藥藏起來,所以二人都沒吃。」可是這秘密給后羿徒弟逢蒙知道後,趁后羿不在時來搶藥,嫦娥情急下把不死藥塞進自己口裏,還吞了下去,頓時變得身輕如燕,登了上天。一對愛侶被迫永別,后羿十分傷心,還擺出香案祭告愛妻。情節哀怨感人,然而這故事尚有另一版本。
時序倒回來,回到后羿獲賜不死藥。楊總監微笑說:「這版本沒有逢蒙這奸角,而是嫦娥知道后羿偷藏不死之藥,覺得這老公實在太壞了,不讓她吃,就去偷。」嫦娥偷得不死藥,后羿發現後去追她,嫦娥吞了藥,一邊跑一邊往月亮方向飛天。「這版本醜化了嫦娥。古人畫太陽,有一太陽鳥,畫月亮,有一隻癩蛤蟆,也可以說是蟾蜍,嫦娥飛上天變了癩蛤蟆。」
除了癩蛤蟆,月亮上也有玉兔,牠不停地搗藥,負責煉不死藥。出處來自屈原《楚辭.天問》,原文是:「夜光何德,死而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屈原所描寫的「菟」是「于菟」,曾有學者將「于」解讀為「玉」,「菟」為「兔」,後來的人就把于菟當作玉兔。楊總監說:「這是一個誤會,字太生僻。」後來又有學者研究當時楚地用字方法,發現楚人讀「于」作「烏」,意思是黑色,「菟」讀作「徒」,意思是老虎。「也有記載嫦娥是虎神,所以月神亦可以是虎神,封老虎為神,這是一個美麗的演繹。」楊總監說。
另一重要節日是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楊總監闡述重九代表的術數意思:「九是陽數最盡之數,兩個九,不得了!地氣太猛而升天,天上的氣被逼下沉,所以重九這天,天的氣與地的氣交接,亦產生了正氣及邪氣。」傳說東漢時有一讀書人名叫桓景,老師費長房是一位高人,他對桓景說九月九日將有災刧,要他一家配帶植物「茱萸」以辟邪氣,並往山上走。桓景下山後,發現家中牲畜全亡,慶幸全家避過一刧。這故事成為了重九登高的傳說之一。
中國幾個大節日都是由節氣演變而來,不過這些節日的原意並非全是為了歡欣慶祝,反而是為了逃避災禍,例如重陽節,在中國術數中,九是單數,重九是單日,是災禍降臨的日子,其他的單日有:正月一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八月十五日、七月七日等等,與這些日子相應的節日本來都屬於不吉祥,楊總監說:「雙日是成雙成對,吉祥。換句話說,單日就是不吉祥。」後來這些不吉祥日換了氣氛,成為大家慶祝的公眾假期。
中國有記載以來最早的公眾假期是漢朝頒布的冬至和夏至兩個節氣,各有五日,合共十天假期,原因是這兩天分別是陰氣最盛及陽氣最盛的不吉祥日,朝廷想讓沒精打彩的百姓休息。楊總監說:「唐代是盛世,這些不吉利的日子全部變為『良辰美景』,把節日變為節慶。」 唐朝共有四十天公眾假期,是中國最多假期的朝代。
******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漫遊百科》選取不同領域的網上及現場講座,助觀眾透過專家、學者深入淺出的分享,達至終身學習。節目逢星期日晚上11時在港台電視31播映;本集於4月4日播放。港台網站及流動應用程式RTHK Screen同步直播及提供重溫。
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knowledgezone2021/episode/73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