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選書:生活在他方 — 讀那些異鄉人的故事
法國詩人Rimbaud曾說過「真正的生活在他方」(La vie est ailleurs),為後世不斷引用。面對原來生活的各種瓶頸時,相信無人會沒有想過可以如何活得好一點,活得更有意思一點。很多人離家的原因都是想尋求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性,就算在當地的遭遇不如預期,總比受困於原來的生活好。
今月選書以「離家者」為主角,五本書中的主角各有不同背景和經歷,他們為生計、為自由、為生存,帶着自己的苦衷到外地尋找新的生活。「異鄉人」的身份使他們獲得與當地人不一樣的體驗。他們的見聞通過不同形式流傳下來,讓讀者從另一個角度微觀他方的歷史及社會變遷。
《南中國的世界城:廣州的非洲人與低端全球化》 麥高登(Gordon Mathews)與林丹、楊瑒 著.楊瑒 譯
在廣州的小北,聚集了為數不少的非洲商人,他們在中國採購廉價或假冒名牌的產品,然後運回家鄉銷售。身處在言語不通的社會中,他們如何謀生、生活,甚至成家立室?這是來自於發展中國家的移民正在創造的全球化,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主任及教授麥高登稱之為「低端全球化」。繼研究重慶大廈後,他再次闖入少數族裔的聚居地,與當時兩個人類學學生楊瑒和林丹在小北進行共數年的田野考察。他們訪問許多合法或非法留在小北的非洲商人,通過這些素人的故事,還原廣州低端全球化和中非交流的真實面貌。麥高登特別提到,此書刻意把學術討論和引用降至最低程度,期望這個議題顯得更通俗有趣。
《蘇聯流亡記:一個中國「外逃者」的回憶錄》雷光漢 著.蕭默 編訂
「現在中國正在『一打三反』,天天殺人,我是為了活命,才逃過來的。」
在中蘇界河霍爾果斯河投河自盡不果,雷光漢爬過鐵絲網,隻身從新疆逃到蘇聯。面對蘇聯軍官的一句「為何要逃到蘇聯來?」時,他吐出了這句話。
雷光漢在中國被劃為「右派分子」,每天提心吊膽地在新疆挖煤勞改。他認為沒有什麼比文革更可怕了,因此在1970年毅然逃到蘇聯。那時他相信「蘇美合作,主宰世界」,以為在蘇聯便有自由,有機會走去其他國家。萬料不到,驚心動魄的流亡生活在等待他:被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審訊和長期監視、試圖逃亡伊朗失敗被囚七個月、流放南西伯利亞農場墾荒四年……這些無法磨滅的記憶,促使他在60歲的時候寫下過去20年的流亡記。他的紀錄揭開蘇聯底層社會的生活,是十分難得的珍貴史料。建議讀者先看收錄在書中、來自《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作者高華的書評,相信能以更廣闊的眼光閱讀此記。
《家園何處是》王賡武 著 ・林紋沛 譯
《心安即是家》王賡武、林娉婷 著 ・夏沛然 譯
海外華人史學大家王賡武由出生的一刻已是一個「新移民」。故鄉在中國,出生地在印尼,成長期在馬來亞。縱使他一直困惑於自己的身份,不過這些多元文化經歷卻培育了一顆對世界的好奇心,這與他後來走上學術道路有莫大關係。在年近九旬之際,他寫下自己「長年半游牧生涯」的觀察和感悟。回憶錄上卷《家園何處是》回望那些充滿不確定性和轉折的少年經歷,下卷《心安即是家》與太太林娉婷合著,述說他們在倫敦成家立室,先後遷居五個國家、七座城市的旅程。從前王的家鄉觀念仍置在「國家」的框架之中,可是在各種閱歷及世界動盪的因素影響下,另一種家的形式已漸漸成形——自由的校園成了他的避風港。讀過王賡武關於「家」與「世界」的探索,望讀者也能一步步找到自己安身立命之處。
【動畫看王賡武一生:何處是家園?家園何處是?】
《古巴家書:兩個家庭的傷心史》雷競璇 編
在十九、二十世紀時,很多男性華人為了生計而到外地謀生,有些人或能賺大錢風光回鄉,可是有不少人就此與家人分離,至死也未見妻兒。此書輯錄兩個古巴華僑家庭的故事,讓讀者能同時窺看華僑在外及家眷在鄉的生存面貌。第一部分先是編者雷競璇的爸爸從古巴寄回家的200封書信,提供在外打工的華僑視覺。雷競璇在整理這些書信時,認為爸爸既坦率也晦澀——他毫不保留地表達對家的思念,卻輕描淡寫自己的困境及政局之動盪。這種華人家庭習以為常的「報喜不報憂」,同樣反映在書的第二部分。此部分藉由譚震勝先生口述,記錄華僑家庭中留在家鄉的一方的經歷。這些眷屬的遭遇及抉擇,是當時在遠洋的一家之主所無法知曉的。譚坦言這種家庭很不健全,沒有舉家團聚的時刻,然而正是眾多華僑家庭的寫照。
小結
我們在短途旅行時總是把握時間,只顧看最惹人注目的事物,往往忽略那個地方的其他面貌。而且有些面貌不易發掘,是我們從官方記載、傳媒報導、甚至當地人分享都找不到任何頭緒。以上的故事為讀者帶來一些相對罕見的「遊歷」,除了對世界又認識多一點外,希望主角的心路歷程也能使大家反思,自己想要什麼模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