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裁者手冊》教材中的「完善議會」
自全國兩會中人大再度落閘後過了半個月,人大終於決定了「完善選舉制度」的劇本如何寫,為立法會的死亡蓋上棺蓋定好謬論,只差由延遲至 12 月才舉行的選舉來釘上最後一口釘,然後由明年的「完善議會」來蓋上市人大的国旗。
本來,不少人仍猜測新增選委會議席後,選委會與功能組別及地區直選議席會比例均等,各佔 30 席,但事實卻告訴我們選委會議席突然變成議會最主要組成部分,與功能組別及地區直選比例變成了 40:30:20,直選比例為立法會有選舉以來最低,地區議席改由十區以雙議席雙票制方式選出,以確保建制派能分得一席,同時不只再無全民選出的區議會 (第二) 功能界別,同時連舊有的區議會 (第一) 功能界別議席也被「港區人大政協及全國性團體」界別取代。過往常由民主派人士當選的醫學界及衛生服務界被合併作單一的醫療衛生界議席,由中資企業組成的商界 (第三) 功能界別取代,而資訊科技界則改名科技創新界並增加了建制派較有利的團體票。
選委會的組成方法改變也與立法會功能組別的變動一樣,區議員的席位拱手相讓給港區政協,醫學界及衛生服務界合二為一,資訊科技界改名,連高等教育界也被併入教育界,社會福利界與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席數皆被減半,以確保以上民主派人士較有機會入主的界別影響力更小,至於法律界、會計界、科技創新界、中醫界大多皆指定了一半議席供具中國背景的組織提名產生,另外新增由不少建制票倉界別如各區分區委員會、撲滅罪案委員會及防火委員會的代表議席,取代區議會作為地區代表。
這次選委會變動最大特點,是新增了同鄉社團、內地港人代表及全國性團體香港成員的席位,當中全國性團體香港成員的席位更達 110 席,為港區人大政協後第二大的界別分組,以確保與內地關係密切的忠誠者主宰選委會。當然,無論是參選特首選委會立法會,還是參選區議會村代表,以後皆需通過北京委任的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審核,警方國安處批示,經過重重關卡確保愛國愛黨才可參選。民主派要參與任何選舉,只能選擇跪底妥協,要不然就只能當民間壓力團體。
以上變動,固然是要扼殺任何中共眼中釘進入制度內的機會,確保制度內所有人的忠誠。只是,從功能界別與選委會組成的變動,可見政府同樣不信任商界,要引入更多紅底組織來沖淡勢力。如果有讀過《獨裁者手冊》一書的人,應該會知道社會上有三種選民,一種是名目選民,一種是實質選民,一種是核心圈盟友。在香港的語境,名目選民是一眾可以投個人票的選民,他們只是負責推舉實質選民,對政局的影響甚微。實質選民就是一眾立法會及選委會委員,還有他們所代表的財閥金主,他們擁有一定權力,有權決定政局走向,只是他們實質只是一眾核心圈盟友的代理人,依核心圈的意志行事。核心圈盟友,正正是一眾與中共及政府關係匪淺的政商界大佬,他們有權動員人脈網絡,為特定人士造勢,確保政府能推行自己屬意的政策。今次功能界別與選委會大執位,引入更多紅色勢力,就是要引入更多忠心耿耿核心圈盟友所掌控的實質選民,讓這些盟友影響力大增,取代有自己利益盤算隨時會倒向外國勢力的商人如李嘉誠派系,確保立法會及選委會的忠誠程度。
《獨裁者手冊》中,便曾指出核心圈盟友隨時有機會動員實質選民,另立新王倒戈相向,以符合自己利益。如果要避免這種風險,課更多金去確保他們不會倒戈只是下策,上策是引入更多新盟友,讓新盟友得到更多利益,以警告不忠誠的盟友他們隨時可被取代,不再得到自己鬆章輸送利益。新盟友為了鞏固勢力,至少在初期會更顯忠心,對給他們權力的政客相當服從。如果面對下台危機,增加更多新盟友和實質選民,可使用新人的忠誠及他們的人脈網絡來化解危機。中共表面上增加立法會與選委會議席實質收緊參選資格,就是《獨裁者手冊》的經典教材。同時,中共聰明地確保新議席的忠誠度,就是為避免實質選民增加會提升選民推翻獨裁者機會的可能性。
透過教科書式的一系列的「完善制度辦法」,中共確保了制度的忠誠度,另外還免民主派人士由立法系統改為滲透入行政系統,故新增了宣誓制度,並加強對公務員的背景審查。不過,這是否就意味着制度就如此無懈可擊?民主派及一眾香港人是否就無力會天?參考波蘭捷克的經驗就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