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智能手機市場 — LG 手機產業退場或是以退為進?
曾經在市場上引來莫大熱議的 LG 電子集團旗下兩部經典主題式手提電話 —「LG Chocolate」與「LG Prada」,其榮耀的後續作品卻始終沒有出現。原來在今年 1 月舉行的美國消費電子展「CES 2021」上,震驚全世界的捲軸屏手機「LG Rollable」亦只停留在概念上存在,不會再推出市場。LG 電子最終未能克服 2007 年蘋果 iPhone 帶來的衝擊,中止了手機事業。
有關 LG 電子放棄手機產業部門已不是一兩天的事,從 2019 年開始因智能手機市場引來不斷惡化的財政赤字,早已有傳 LG 電子即將會取消再投資發展手機項目。直至昨日 LG 電子在召開了理事會後,便確定了這個市場行動。會後 LG 電子發言人指出,由於最近在高端手機市場上,兩強體制逐漸穩固,主要競爭公司集中攻佔普及型手機市場,價格競爭更加激烈,LG 電子一直因應對不力而未能取得成果,結果決定退出相關市場,中止智能手機研發計劃。
消息公布以後,因減去虧損的手機業務,利好 LG 電子的股價便一度上漲了 4%。而在 LG 電子全面撤走 MC(Mobile Communication)事業本部的 7 月底限期以前,它們仍會為業務最後的工作收尾,且會處理該部門員工的合約與轉調問題。至於原有售後服務和更新等事後服務,據 LG 電子表示這些服務將不受影響,繼續如常進行。
LG 電子的手機自 1995 年首次推出市場後,事隔 26 年後終於敵不過市場淘汰的殘酷規律,被迫退出歷史舞台,對不少曾經使用該品牌手機用戶而言,確實是黯然神傷。回顧 LG 電子在手機市場大展拳腳的日子,其實早於 1984 年開始,當時仍被稱為「金星電器」(Goldstar)的 LG 電子前身,已有跟日本 NEC 企業合作,推出過一部車上電話,大受駕駛人士歡迎,據知原來 1994 年 10 月首爾發生的「聖水大橋崩塌意外」中,事故發生後市民也是透過車上電話向警察申報。
到了 1994 年「金星通訊」被合併為金星公司,第二年即 1995 年金星公司又更名為「LG 電子」 同年,隨著「話通」(화통)這 LG 電子旗下首個手提電話項目推出以後,LG 電子有關手提電話業務的名稱便一直與時並進。後來,1996 年當 CDMA 規格出台後,手提電話機事業又再次從「LG 電子」轉移到子公司「LG 信息通訊」之下。
從「話通」開始,後來「LG 信息通訊」便把該業務更名為「Freeway」箕「CiON」。另外, 1996 年 8 月它們推出了韓國國內最早的全觸屏幕 PDA 手機「GPA-1000N」,但以接近 100 萬韓圜的昂貴價錢出發售,曾經也是上流人士擁有的身份象徵。2000 年,原來的「LG 信息通訊」又被 「LG 電子」合併,掌控權一直延續至今。而這時,「CiON」的英文標記也改為「CYON」,展示出新時代「Cyber-on」的意義所在。
踏入 2000 年代的中後期,從計賬簿上看,絕對是「LG 電子」的手提電話事業的全盛時期,只是在技術發展層面上看,由於它未有及早轉身發展智能電話事業,仍然留守在原來的舊型電話項目上,2000 年結尾對「LG 電子」來說,則同一時間隱含著它轉型失敗,沒落時期的開端。
原來負責「LG 電子」手提電話業務的社長南勇(남용),在 2007 至 08 年間以破革式的「LG Chocolate」手機,曾經引領 LG 手機的發展,使其營利在短短一年內增加了近五成,成為全球手機佔有率繼諾基亞、三星之後,上升到第三位。可惜那只是曇花一現的好景,由於社長南勇未有把握原來「LG 電子」在 PDA 發展上,甚至壓倒三星電子擁有過人的技術優勢,重點研發智能電話,卻把全部業務發展,通通押注在普通手機之上,最終當市場進入了智能手機時代,LG 電子根本在發展的起步點上已落後於其他對手,這致命的失誤,從結果來看也是「LG 電子」最終自掘墳墓的敗北之處。
2009 年 6 月正式開啓智能手機時代的 iPhone 3GS 推出市場,當然 LG 電子也不全然只在被動退讓,同年間它們也有推進出應戰方案,在努力推出高端功能的「New Chocolate」與「Prada 2」等新型產品以外,2010 年 3 月,LG 電子便在韓國國內銷售了國內首部智能電話 — 「CYON Andro 1」。另外,後來它們又先以「Optimus Q」來迎接三星推出的「Galaxy S」挑戰,銷售成績尚算不俗。後來的「Optimus Z」 與 「Optimus one」 等多種智能手機,同樣在市場上擁有不錯的聲勢,跟三星絕對平分秋色。
問題卻是,「LG 電子」推出多方系列的機種,由於賣點相異不大,大多只能以不同的 spec 間分,對使用者而言過份碎片化,一時只能以升級的安卓系統或不同的鍵盤介面作另類招徠,給用家難以辨色箇中的差異。最終,到了 2010 年第二季度,「LG 電子」的營業利潤卻比前一年的同一季下降了 90%。社長南勇便因業績不佳而引咎辭職,而從他聘請來的高級外國職員也被辭退。當時,具本茂會長的二弟具本俊副會長便取而代之,就任代表理事,只是財赤環境卻未見起色,2010 年年底,「LG 電子」更出現了近一萬億韓圜的赤字。
翌年,「LG 電子」從母公司中獲得一萬億有償注資以後,Optimus LTE II 和 Optimus G 的銷售成績亦見略有回升。其後,在全新圖標「LG UX 1.0」出台,「LG 電子」亦逐漸擺脫了負面形象,業務獲得重新契機。 2013 年的季度成績,「LG 電子」更曾經一度排在蘋果、三星之後,與索尼展開激烈競爭,更曾獲得過第三名。但是,進入 2013 年以後,智能電話市場卻又迎來了中國市場的掘起,中興、聯想與華為的冒起速度勢如破竹,尤其在聯想合併摩托羅拉以後,「LG 電子」的增長率卻被大幅拋開,競爭力日漸萎縮。
而且,在諾基亞崩潰以後,流出的佔有率卻全部被三星吸納,而旗艦手機的市場的佔有率,又以蘋果與三星兩強為固定掌控,在中低價智能電話市場內,「LG 電子」卻又要跟數家已一步步地壯大的中國企業亦步亦趨地競爭,LG 要想出穩固的市場陣地,從版圖上看起來並不容易。
2015 年的第二季度,「LG 電子」的銷售額是三兆多億韓圜,但是營業利潤卻只有兩億韓圜。同期,它們一共售出了 1,450 萬部智能手機,從純利計算,每部手機的營業利潤僅只有十數韓圜收入。後來的一季,純利更出現赤字。到了 2016 年,由於 G5 的銷售不振,「LG 電子」在全球手機市場佔有率和銷售排名,甚至跌出前五名,並出現了近五千億韓圜的赤字。而到了後來的 G6 型號,又遭三星的 Galaxy S8 重擊,成績一落千丈。
其後的兩年間,「LG 電子」的財政狀況繼續如常地不景氣,一直陷入赤字,因而集團在公司內部的公告上,便曾發佈了手提電話業務生產人員縮減及調配計劃。此外,企業內部亦「接納」了近 800 名員工申請自願退休。雖然進行針對部署,「LG 電子」的營運危機卻仍未見改善,當年的赤字,更高達近兩兆億韓圜,瀕臨崩潰邊緣。因而在網絡上,「LG」的標號名稱「Life is Good」卻被惡搞,遭網民嘲笑為已是過去的「Life was Good」或「Life is Gone」。
到了那刻,外界也有傳出「LG」將會考慮放棄手機事業,把資源全部投入到仍擁有不俗營利的家電業務中。但這個對「LG」而言也不是能輕易下的決定,因為畢竟到今天為止,「LG」已在不少項目上投放了大量資源,開發極龐大的手機市場,貿貿然放棄現時所有業務,其實也意味著將所有以往與現存的投資淪為廢物,對業務也會帶來不少衝擊。
而在過去的一年多,「LG 電子」便曾經嘗試在絕處中尋求最後的反彈機會, 推出了雙軌制戰略,在國內改為走推出中低價產品,而海外則主要以旗艦產品銷售。只是,如入門機 Q51 在韓國推出市場時,價格卻不比性能與規格相約的「小米紅米 Redmi Note 8T」吸引,連三星電子的競爭產品「Galaxy A30」,其價錢差異也只不過是三萬韓圜而已。可見相比之下,「LG 電子」的價格定位實在不夠鮮明吸引。
結果,在 2020 年推出的「LG Velvet」和「LG Wing」的銷售不振後,去年年末至今年年初時,坊間已不斷傳出「LG」將會出售其手提電話業務,以減低財務壓力。原來來自越南的最大上市公司「Vingroup」、谷歌以至俄羅斯主權財富基金 RDIF 也曾表示有意提出收購,只是「Vingroup」不僅要求收購事業本部,還要求擁有「LG」品牌的商標權,「LG」斷然不會接受;而谷歌提出的收購價錢,卻又比預想的低,因此一眾曾經出現的收購計劃,到了最後也未有實現。
到了最後,「LG 電子」在縮小、出售、撤出市場這三種選擇中,選擇撤出市場,這是考慮到「LG 電子」仍想保留繼續研究並開發未來核心移動技術的專利實力,尤其在往後 6G 技術能廣泛地應用在新一代的家居裝置,甚至對日後的「人工智能」(AI)技術擁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如今「LG 電子」先是放棄虧本且不具競爭力的業務,轉戰未來產業,未嘗不是一種的以退為進的突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