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比權力中心大得多
一.引言:
中國讀書人主流的傳統,就是透過自己的知識,進入權力中心,改變混亂和失序的世界。儒家的孔子丶孟子如是,法家的韓非子丶商鞅如是,當然還有春秋戰國後期的縱橫家。能夠像莊子一樣超然物外,或像老子一樣喜歡小國寡民的人,始終是少數。又或者,像亂世中的阮籍丶嵇康,裝聾扮啞,詐顛扮儍,才能苟活。至於自我放逐、遠離權力中心丶不食周粟的伯夷丶叔齊,就只有餓死首陽山的結局。
唐朝定儒家於一尊,又進行科舉取士,讀書人學而優則士的傳統更加濃厚。宋太祖趙康胤立下文人治國的家法,更影響宋朝讀書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這個天下,自然離不開「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王權。現在留下大量作品的詩人李白丶杜甫,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柳宗元,詩丶詞丶畫丶書法皆出色的蘇軾,都做過官,都服事過當朝君主,都為所身處的時代留下足跡。
蘇軾一生仕途有升有降,他卻沒有在得意時被權力充昏頭腦,在黨爭激烈的時代黨同伐異,加害他人;也沒有在失意時懷憂喪志,一蹶不振。反而,他一直維持剛正不阿的性格,有寬廣的心胸和恢宏的氣魄,在詩詞丶散文丶山水、畫作和書法中找到抒發的渠道和樂趣,在吃喝時享受美味,在宗教信仰中參透人生,活出了一個積極和多姿多彩的人生。他甚至成為了後世的一個參照,讓身處世變的林語堂在 1947 年以英語寫成《蘇東坡傳》,向西方人介紹這位傑出的東方人;又讓身處獄中的李一冰,捱過苦難的日子,出獄後寫成《蘇東坡新傳》;亦為身處亂世受過專制政府苦頭的中國古典文學教授葉嘉瑩所高度讚賞。蘇軾的人格和作品,或許也可以成為所有遭遇困厄者的安慰和鼓勵。
中國學者祝勇説:「千古風流人物,我最想寫的,就是蘇東坡。」(註1)「⋯因為蘇東坡好玩。他機智丶幽默丶坦蕩丶樂於和自己的苦境相周旋,從不絕望,也從不泯滅自己的創造力。甚至説,他文化和人格中所有的亮點,都是由他所處的苦境激發出來的。蘇東坡不僅讓我們見證了世界的荒謬和黑暗,也讓我們看到了人的潛能,看到了中國文化精神的茁壯。」(註2)
如果在中國文化中長大而不認識蘇軾,懂得中文字而沒有讀過蘇東坡的詩詞散文,那就實在是如入寶山空手回了!
現在,讓我們先看看蘇軾的一首詞作為開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註3)
在暴雨中仍能輕鬆前行,甚至感受到相迎的山頭斜照,已經難得;若果能夠達到「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境界,不用害怕蕭瑟寒風,那就更令人羡慕了!
註1:祝勇著:《在故宮,尋找蘇東坡》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7年初版,頁345。
註2:同上,頁346。
註3:孫家琦編:《蘇東坡選集》新北:人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2月初版一刷,頁175至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