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裕龍】

港府銳意推動電動車普及化,3月中推出首份路線圖,除計劃大幅增加全港充電設施,更定下2035年或以前停止新登記燃油車輛的目標,當中包括油電混能車輛。坊間一直有爭論電動車是否肯定比燃油車輛更為環保,反方普遍認為電動車只是將空氣污染責任轉移至發電廠,電池的製造過程及回收棄置亦會污染環境,沒有誰比誰高尚。事實又是否如此?

近年全球各大車廠陸續推出電動車,除了專門生產電動車的美國品牌Tesla以外,備受港人追捧的德國品牌亦有電動車陸續上架,Porsche的4門電動房跑車近日已在香港街頭可見,BMW、Mercedes-Benz與Audi的各式電動房跑及多功能休旅車款都已開售,Audi的CEO近日受訪時更透露,車廠很可能在不久將來停止研發燃油新引擎,電動車已成汽車工業發展大勢所趨。

電動車款式選擇越來越多,可是仍未能掀起駕駛者換車熱潮,實際使用體驗或許是最大阻力。雖然隨著科技進步,電動車的續航距離大增、充電時間縮短,惟傳統燃油車輛「入油就行」只需數分鐘,方便程度無法比擬。截至今年2月底,全港共有19,111部電動車輛可在路面行走,但全港充電車位僅3,300多個,爭位充電仍時有發生。此外,電動車加速力強的特性,也令部份未適應的駕駛者屢出意外,致保險費用略較高昂。

回歸問題根本,從燃油車時代進化到電動車紀元,歸根究底是希望大幅減少車輛廢氣排放,以達致保護環境作用。確實,電動車鋰電池的主要化學元素「鋰」和「鈷」來自稀土,開採稀土會產生大量有毒廢料,處理不當同樣會造成嚴重環境污染;鋰電池壽命仍然不長,大約6至7年就需要替換新電池,若任意棄置舊電池又會造成土壤和水源污染。

更重要的是,電動車沒有廢氣排放,使用時雖然絕對可以達致零污染,但不少人質疑電力來自發電廠,發電其實同樣會產生碳排放。反對一刀切淘汰燃油車的人們大多認為,轉用電動車只是掩耳盜鈴,將責任轉移至視線以外的手段,自欺欺人。

開採稀土致污染環境的問題確實存在,如何制訂合適的評估指標仍有待討論,在此不贅。不過,回收舊電池卻是科技與政策的問題,全球正積極研究電池回收和重用技術,有芬蘭再生能源公司已研發一項技術,能將電池重要金屬原料的回收率由50%提升至80%;香港生促局亦已成功研發「智能流動充電系統」,利用退役電池的剩餘儲電能力,為電動車提供流動充電服務。

至於電力來源,如果依靠燃煤、燃氣發電廠,的確會造成大量碳排放,但改用水力、風力、太陽能等可再生潔淨能源,即可解決。目前美國已有約四成能源屬零碳排放,歐洲更逾5成,全球的火力發電廠正逐漸被潔淨能源取代。

再切身一點,直接以能源轉換率作比對,分別就更明顯。美國能源局2018年的研究報告顯示,電動車的能源轉換率能高達八成,大幅高於內燃機汽車約一至三成的轉換率。該研究指出,每1公升的汽油,大約等於3.44度的電。以2.0公升引擎汽車來說,1公升汽油在最理想情況下約可行駛12至15公里;3.44度的電則足夠驅動Tesla Model S75D,在同樣的最理想情況下行駛超過22公里。

傳統燃油汽車必然依靠燃燒燃油轉化成動能,在汽車所到之處都會產生碳排放,能源轉換效益也不及電動車高;電動車能集中控制碳排放,透過完善政策、改用潔淨能源更可有效降低碳排放量,盡早實現碳中和。電動車比燃油車更環保之說並非空談,政府宜多管齊下,在完善充電設施和提供更多經濟誘因鼓勵車主早日改用電動車以外,著力推動潔淨能源例如增建本地太陽能發電場、風力發電場,又或是加強舊電池回收的政策配套,或許能成為更多駕駛者轉投電動車懷抱的動力。


作者簡介:金融公司資訊科技經理,從事資訊科技行業接近年,業務需要遊走中港、歐美各國會見企業客戶,提供解決方案。工作繁忙透過旅行和運動減壓,也對飲食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