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放得開@戀戀羅蘭巴特
【寫在前面】繼續支持香港電台!上載 RTHK「文學放得開」有關法國文論家 Roland Barthes 的專題「戀戀羅蘭巴特」,錄影前四位主持米哈、Sonia、鄧正健和我為節目寫了 4500 字的讀書札記,這裏我祗能截取個人的部份分享。由於節目時間所限而大師的著作又龐大如星河,一些論點無法在節目中開展。巴特是深度影響我的作家,期待有生之年能夠逐步整理閱讀筆記。札記的標題由米哈設定,各人的論述見於節目內,clink in link收看:
1)羅蘭巴特生平、時代背景、論戰和結構主義
第一階段是大學時期讀巴特,不能說讀得懂,尤其是被他的「括號」書寫搞得好分裂。第二階段是去美國讀書,大學要求 3rd language,選了法文,我要求不能讀Lacan,老師便選了巴特的 Mythologies,做英文翻譯。第三階段在大學教書,要教 Mythologies, From Work to Text, Camera Lucida, Lover’s Discourse, Fashion System,屬於研究和教學需要。第四階段是尋找 Writing 是甚麽?學習(而無法模仿)巴特的書寫方式;感情創傷後讀Lover’s Discourse,寫「愛情小小說」系列來治療Panic Attack。
巴特生平補充:1)一歲喪父,由母親和 Auntie 養大,i)一生戀母情結,ii)跟 Auntie 學鋼琴,日後音樂論述的基礎(做不成演唱家)!2)肺結核纏繞一生,是他 concern「身體」作為論述和書寫的重心,eg, pleasure、voice等等。3)我一直覺得巴特游離於結構、後結構與解構主義之間,尤其是書寫風格。
2)巴特作為作家的《戀人絮語》
-無論失戀、熱戀、單戀、苦戀、畸戀,還是未曾深愛已無情,都適宜讀 Lover’s Discourse
-書的開首序言,巴特討論關於斷片書寫、poetic、narrative pronouns,以及讀者如何用閱讀來「書寫」自己的愛情絮語。
-巴特在 1977 年的一篇訪問中談及Lover’s Discourse書寫的由來、命名、過程和書寫策略,有兩個重點:i)文字的蒙太奇,ii)利用 syntax 保護自己,ie,愛情敏感(涉及私隱),必須保護書寫者!
-Lover’s Dicourse 對我來說是巴特最困難閱讀的書,前後花了五年時間,一頁一字一句的讀,英譯本讀不明白,便找法文版對照,要做到每一字一詞都能自己翻譯出來。困難原因:i)作者的 rhetorics & paradox, ii)intertext 大量其他文本,iii)不是愛情心靈雞湯,而是抽象的哲學思維,iv)愛情本來無法理解,巴特以 writing style 來呈現愛情本質!
-另類創作:2014 年,我擔任 HK Ballet 年輕編舞胡頌威的戲劇構作,為他在上海公演的作品《游走記憶》編寫 VO,採用的文本除了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外,就是巴特的《戀人絮語》,抽取片段,英譯的句子由日本舞者江上悠旁白,我的中文改寫句子,少量的放在舞台的錄像畫面!
3)愛情言說外的《符號帝國》《哀悼日記》和《明室》
-個人很喜歡 Camera Lucida,說:照片是屍體的呈現、是一張一張的幽靈……
-捨棄符號學,轉入攝影的本體論與現象學
-亡母情意結與 haunting
-Studium: 文化與符號解讀;Punctum: 自我涉入,由「細節detail」進入,引發情感/ 情緒
-書的結尾批評當代社會馴化和調和照片的狀況,對照思考今天照片氾濫的情景?!
-Mourning Diary: 比 Lover’s Discourse 更碎裂斷片,我當成詩集來讀,屬於創傷書寫類型,巴特進行自我治療的過程及其起伏,簡直是心理病歷表!
-關於哀傷、死亡、生存、青春、時間、空間、記憶……
4)羅蘭巴特,以後⋯⋯
-巴特死後,有兩本精彩而容易被忽略的書:
1)Incidents: 是文學作品,不是論述,分成四部份,基本上是散文和散文詩的合集,非常 lyrical,意象化和 poetic;最後一個章節 Evenings in Paris,是巴特唯一出櫃的自述,記述他跟男伴的關係、生活(吃飯很多)、找男妓的經驗 etc.
2)The Preparation of the Novel: 死後出版,是他的 lecture 錄音 + 筆記整理。母親死後,巴特不知如何活下去,決定徹底改變自己,於是計劃寫一本小說!先在大學開課,一邊寫下札記……但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可以討論議題:
*我寫,故我在
*寫作與年齡危機
*書寫與愛情慾望
*書寫與記憶
*書寫理論(Theory of Writing)(開放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