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節目思想改造 港台功力煙消雲散
李百全上任廣播處長個多月來,港台動作多多,再三抽起節目,棄用個別藝員,不跟前線員工溝通,更拿編輯自主做擋箭牌,勸諭大家切勿干預內政。
不過,此勸諭不啻是欲蓋彌彰,更突顯他對公共廣播只有字面的認識。編輯自主不是總編輯自主,更不是由公共廣播零經驗者主宰一切,李百全的頭號問題是崗位錯誤,缺乏專業不是他的錯,反而自以為專業,或者誤以為當上總編輯便可無中生有,成為公共廣播才俊,才是問題。
不錯,公共廣播需要編輯自主來保障,但首要條件是執行者掌握專業的原則和操作,懂得以不同方式的公共廣播服務社會,才能知所行止,明白行為規範所在,並重視員工以至公眾對港台公共決策的理解。眼下的李百全反其道而行,連番抽起節目後,還左閃右避,語焉不詳,直至顧問委員會催促,才發稿解釋原因。
李百全為官三十年,怎會不自知沒有專業資歷卻要領導專業的艱難,也就不難理解,日常決策的責任只好由港台高層組成的編輯委員會集體承擔,以提高公信力。不過,這個編輯委員會有哪些高層在內,十分關鍵。若只包括處長、副處長和兩位助理處長,未免有欠專業,因為前二人是政務官,是公共廣播的門外漢,後二人電台出身,缺乏時事專題報道的歷練,其中一人更曾經鬧出天大笑話,把西藏當作獨立國家,由他們操生殺大權,又如何服眾?即使再加入三位總監(電台、電視、製作),又有哪位比屢獲國際獎項的公共事務部人員更有權威呢?港台編輯委員會不把時事節目部門代表包容在內,甚至沒聽取製作人的解釋便抽起節目,高層注定有偏聽之失,他們的決策不外是權力的表現,又如何確保節目做到不偏不倚?
更難以服眾的是雙重標準。港台高層指責被抽起的節目犯規,如只報道一方的立場或側重一方的意見,因此《鏗鏘集》探討傳媒空間是否收窄,必須加插親政府傳媒的訪問,才獲准播出。但近日一集《議事論事》,介紹全國人大通過修訂香港選舉制度的決定,受訪者主要是三位親政府人士加一名學者,另有民主黨主席羅健熙的短片段,取自另一節目,這又是否側重一方但忽略另一方的偏頗做法?然後曾鈺成訪問狄志遠,反映建制多於民主派的聲音,何以不讓代表六成市民的民主派人物發聲?既然節目有絕對贊成的觀點,理應讓市民同時了解反對以至杯葛全國人大決議的意見,否則豈非牴觸編輯委員會訂立的公平原則?
又如英文版《香港家書》(Letter to Hong Kong),臨時抽起一名非建制區議員的錄音,改由親政府人物撰文大讚全國人大決議,本身已是莫名其妙,但更大的問題是,該節目今年以來十四封家書中,政府及親政府人士佔八封,民主派人士四封,專業人士兩封,可見一直偏重政府或親政府聲音。李處長不將情況糾正過來,反而變本加厲,令親政府與民主派聲音更為懸殊,又如何符合他所理解的公共廣播?再者,有節目一味唱好全國人大決議,不同時播出相反的觀點,港台又如何自稱不偏不倚?
一個欠缺專業資歷的處長,一個欠缺時事專題報道人才的編輯委員會,再加上雙重標準的所謂公共廣播規範,不論是出於無知、明哲保身、政治效忠還是其他理由,都可以發揮強大破壞力,隨便掃走不對政治口徑的廣播製作,完全不足為怪。不過,高舉公共廣播之名來收拾公共廣播,小圈子自欺不成問題,內部卻難免離心離德,而隨住公信力流失,港台也逐漸喪失融合社會差別、排解意見分歧的功能,過去半世紀積累的信譽和能力,開始煙消雲散了。
原刊於自由亞洲電台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