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航天
【講者:雷健泉(香港航天學會會長);整理:錢安男】
香港航天學會會長雷健泉自小對航天科技着迷,一直嚮往前往兩極,對於「南極」、「南極洲」和「南極點」等等容易被人混淆的概念,他瞭如指掌:「一進入南極圈就是南極;南極點是地球軸心點。」南極圈指南緯66°34′的一個緯線圈;「南極洲」憑字面不難理解是指地球最南端的陸洲。北極則是指被四周陸地包圍的一片冰海。他說:「是一片浮冰,沒有高山,沒有樹,只有冰。」1997年,雷健泉終於實現夢想,首次踏足南極;2000年,遠征北極,親身體驗了兩極航天考察的工作。在南極時曾參與二氧化碳含量測量工作,所得結果令他反思:「南北兩極已少人到達,受人類行為干擾相對較少,但二氧化碳含量仍高,即是地球暖了很多。」
極地亦令人聯想到極光,美麗奇幻,令觀賞者彷如置身世外,親身欣賞極光更是不少人夢想之一。殊不知,這種自然現象愈美麗,有可能反映了宇宙射線愈強烈,為地球引發的自然災害可能更加嚴重。雷健泉說:「看到極光又紅、又紫、又藍,代表宇宙射線很強烈,很危險,手機在強烈極光下有機會發出『嘞嘞』聲,電波受到影響。」這個美麗又危險的自然現象與太陽息息相關。
太陽好像一個大火球, 表面有時會出現暗黑區域,稱為太陽黑子,溫度較太陽其他位置低。雷健泉說:「即是說太陽變熱了,對地球不利。」太陽不斷爆炸,產生大量輻射,稱為宇宙射線,這些射線像風一般傳向地球,他說:「幸好大氣層阻擋了大部分的太陽風,但仍有部分被吸引到來。」雷健泉引述美國學者研究指出,強大的太陽風暴有可能導致重大後果,包括:衛星通訊中斷、GPS衛星導航失靈、無線電通訊中斷、飛航安全受影響,還有電力系統,甚至供水系統都有可能出現問題。
宇宙射線由太陽到達地球只需約8分鐘,大部分宇宙射線都被地球大氣層及磁場阻隔,但依然有部份被磁場吸引並帶到地球表面,形成夢幻一般的極光。如宇宙射線強烈的話,足以令地球磁場扭曲甚至碰撞,雷健泉形容這種碰撞是「地球打個噴嚏」,他說:「地球打個噴嚏和我們打個噴嚏相差很遠!可以令整個地球震盪,亦會產生嚴重天災。」
現時所知,引發這些現象的太陽黑子每10至13年活躍一次,雷健泉整理出對應年份發生的災難事件。2017年8月23日,記錄顯示曾出現非常美麗的極光,剛巧在8月21日至23日期間,香港遭受超強颱風天鴿吹襲;8月25日,超級颶風哈維侵襲美國德州,當年被稱為「美國12年來最強風暴」。雷健泉問:「這麼巧合?地球另一邊的美國又這麼巧遇上颶風?」按照太陽黑子活躍周期表,雷健泉從2017年回溯十年前後的時間,圖片顯示出2008年5月12日,當日四川汶川發生強度達黎克特制八級大地震,傷亡慘重。他繼續追溯至1999年9月21日,台灣發生強度7.3級大地震,災情嚴重,稱為「九二一大地震」。再上溯至1989年,太陽黑子數量接近300,十分活躍。展示該年美國三藩市發生7.1級大地震的資料圖片,雷健泉問:「難道每次太陽黑子活躍,我們就有天災?」不過,這些自然現象是否真的存在着因果關係,他認為仍有待科學家進行研究才能作出結論。
無論如何,要把天災導致的損失減至最低,重點是防患於未然,做好監察工作尤其重要,而極地是地球上較容易監察太陽黑子活動的地區,科學家團隊在極地利用航天科技監察太空,為大眾了解太陽黑子活動提供了重要資料。雷健泉說:「如果知道未來一段時間的氣候變化,我們就可以預防很多天災。趁現在宇宙射線低,是否要加強人們的防災意識?」面對下一次太陽黑子活躍期,他建議在食物供應充足時期,好好儲備糧食,同時亦應改善不良建築結構。
******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漫遊百科》選取不同領域的網上及現場講座,助觀眾透過專家、學者深入淺出的分享,達至終身學習。節目逢星期日晚上11時在港台電視31播映;本集於4月11日播放。港台網站及流動應用程式RTHK Screen同步直播及提供重溫。
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knowledgezone2021/episode/72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