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西片的香港中文片名《爸爸可否不要老》改得煽情,我最初見到不大想看。然後知道其實改編法國名劇《父親 (Le Père) 》,我看過「香港話劇團」粵語翻譯演出,有笑有淚很出色,現在電影版本由原作編劇 Florian Zeller 親自導演,拍成英語片 The Father ,大受讚揚,提名今屆奧斯卡多項金像獎,當然不宜錯過。

老人痴呆失憶的題材,各地不少電影拍過,包括 1995 年許鞍華導演的香港片《女人四十》,喬宏演逐漸痴呆的家公極佳,蕭芳芳演媳婦還贏得柏林影展影后獎。近年黃秋生在《淪落人》飾演並不痴呆但要坐輪椅的「惡死」老伯,與菲傭發生歡喜冤家關係,又一次成為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帝。

題材雖不新鮮,但每宗真實或創作的個案不同,可以變化多端。 2012 年面世的舞台劇《父親》就帶來驚喜,集中於老爸的記憶錯亂,構成連串錯摸情景,妙趣橫生,令家人和照顧者啼笑皆非,像荒謬喜劇,而又越來越感人下淚,因此享譽國際。 Florian Zeller 是法國才子,九年前編此劇時才三十出頭,刻劃老人和中年家人做到這麼生動真切,更獲讚賞。

電影版跟舞台劇大致相同,主要場面是一個中等住宅單位,而在簡單日常生活中玩出時空倒錯,越看下去越撲朔迷離。不同的是把巴𥠖法國人改為倫敦英國人,加插一些外景,亦拍得比較含蓄節制,稍為減少了原作強烈的 tragic farce(悲情鬧劇)感。我覺得話劇更好,電影版則適合注重親情的影迷,尤其是未看過原作的觀眾,當會很感動。

今次演員陣容頗強。英國老牌影帝安東尼鶴健士 (Anthony Hopkins) 飾演老爸,自以為健康正常,其實認知障礙症很嚴重,有時連女兒、女婿也認不出。又以為仍然住在老家,被人謀奪他的物業,常發脾氣又充滿迷失感,真是可氣又可憐。老戲骨當然演得很入戲,可說是他近年代表作。

更精采是演中年女兒的奧莉維亞高曼 (Olivia Colman) ,她在熱門電視劇《王冠》演中年英女王得視后獎,非常好戲。今次判若兩人,對父親極有孝心,又不斷被他氣壞,簡直要殺死他。她的表情十分細緻,在老爸與丈夫之間左右為難,實在難為了好孝女。

片中 Rufus Sewell 演丈夫有型, Imogen Poots 演女照顧員可愛。還有常被老爸認錯的一女一男,在老爸眼中好像神出鬼沒,真實身份到後尾才揭曉。整個劇情的真與幻,亦在後尾解謎,而對老爸來說,或許不知道真相更好。

至於香港的粵語語劇《父親》, 2017 年首演,歐嘉麗翻譯法文原作,馮蔚衡導演。毛俊輝飾演父親,外型老弱,奇在荒誕喜劇感很強,我認為比安東尼鶴健士有過之而無不及。彭杏英演女兒亦十分出色,還有劉雅麗、黃慧慈、高翰文、辛偉強合演,都好戲。《父親》得多項香港舞台劇獎後重演,亦爆滿旺場。

事實上,優秀的舞台劇能夠發揮舞台特有魔力,搬上銀幕縱使成功叫好叫座,形式上總會有差異,亦常有名劇改編電影失去神采。今次原作者 Florian Zeller 親自導演,並請英國老牌名家 Christopher Hampton 聯合編寫電影劇本,大獲好評,然而有些刪改,比原劇稍短。毛俊輝演《父親》本來定於去年第三度上演,因疫情取消,日後應可再演,總之舞台版的優點,電影未必能夠完全取代。

此外, Florian Zeller 較早期的《真相 (La vérité) 》,香港亦曾翻譯上演,改名《謊言》,由潘燦良、蘇玉華、陳永泉、黃哲希合演,是相當抵死趣怪的偷情劇。說到法國舞台劇,香港劇迷最熟知才女雅絲曼娜雷莎的喜劇,《藝術》和《豆泥戰爭》都多次由不同劇團搬演。《豆泥戰爭》最初由「香港話劇團」演出,亦是歐嘉麗翻譯,彭杏英、陳煦莉、高翰文、潘燦良合演很精采,勝過波蘭斯基導演、琦溫絲莉和茱地科士打主演的電影版《躁爸爸狂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