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青】

人活久了,悲歡離合太多,細瑣的情節在回憶與忘記之中徘徊,在年月裏蒸餾成為一種情懷,雜物堆疊起來的記憶,就是一輩子。人若拈起一絲絲回憶的線,拉到盡頭總是一件一件的舊物件。

被No body珍惜的物件

《在鐵盒上抹一把塵》這本書要由一場展覽說起。在傳統博物館的展覽廳,被封在無塵箱內的收藏品每每價值不菲,一件物件能達到展覽品的門檻,似乎與「珍貴」畫上等號。回到日常生活,每個人也總有些不捨得丟棄的舊物,沒有華麗的櫥窗,卻一藏便是數十年。四年前,大館有一場「張三李四收藏展」,展出一班「素人收藏家」的物件。主辦方「短髮工作室」邀請了一班長者,帶著他們珍惜的物件訪談,然後與藝術家合作,將這些物件以創意的方式呈現。這些東西可能不是很貴重,但當了解到寄託在物件的情意,又會領會到它們的珍貴。

展覽空間有限,雖然這些收藏品增添了藝術家的詮釋,背後卻仍然有很多未及說出的故事。於是,策展人胡敏儀及張煒森便仔細還原收藏品的故事,以類似展覽手冊的形式記錄下來。於是,這本別樹一格的作品,既似展覽圖冊,亦像散文詩集。全書以藏品分章,原汁原味地將收藏者的說話以斷句的方式呈現,恰似回憶:雖然零碎,卻帶著誠實和淡然的感動。

打開一代人的回憶

老人家總喜歡把物件收在鐵盒裏,書名《在鐵盒上抹一把塵》,讓人想把塵封的東西拿出來,摸一摸,細細端視。封面設計也十分用心,選用了像絨布質感的厚紙張,旁邊加了青色的刮痕,像從某角落拿出了一個塵封已久的盒子,準備打開一代人的回憶。

物件的記憶是很個人的,但同時亦側寫出一個時代的生活面貌,一個不起眼的茶葉鐵罐,勾起了親人一生刻苦的往事,亦記載了當時內地物資短缺,港人用不同方法將東西送到國內的歷史。又有一把木梳子,用來梳走當年常見的頭虱,並由此看到一個女子對傳統婚嫁的渴望與距離。她擁有一把梳子,六十多年來卻沒有機會被「一梳梳到尾」,背後是不能被理解的同性之情與失落。多年以後回頭再看,原來早已梳開了心結。

這些篇章之中,他們常說「沒甚麼特別的」、「很平常的」,講起來卻有源源不絕的故事。一位老伯伯的人生,有一段「沒甚麼特別的」的婚姻,由「相睇」到結婚只是兩三個禮拜的事情,結婚時買了一對手錶,手錶便在他手上二三十年。後來錶壞了,零件也停產了,伯伯說以前沒有留意,回想卻發現很有感情,即使修理不了卻一直留到現在。也許,感情就是這樣,隨著時間,一直走一直走,沒有甚麼特別,你卻很不捨得它停掉,這就是感情。

這些收藏品,在每一個人的家裏,在爸爸的床頭櫃中,在客廳架子上的一角。計劃發起人胡敏儀說,整個項目來自一個小小的遺憾。她的祖母離開了,從留低的物品之中找到一件送不出的禮物,也是祖母在生時未解決的小心願。她想,若然早點知道就好了。於是,她便開始想了解身邊事物的故事。若然來不及了解,一旦人離去了,物品與記憶的連結斷了,便失去了價值。珍惜回憶,也是珍惜眼前人。

---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周嘉俊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