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志樺;圖:香港電台】

「設計就是解決問題」,這印象深刻的開場白,記得從不同的設計老師口中,一再叮囑。以往,不少初學設計者,總或帶著幾分幻想和虛榮,以為設計師就是「藝術家」,我行我素、創造潮流。老師棒頭一句「解決問題」,就是提醒設計很實際也很實用。尤其在高科技世代,好的產品設計在改善生活之餘,還要兼顧高效、美觀、環境與人性,背後是要求跨域的知識與技術。

今天,中學的設計與科技科,都與時俱進,是培育人才的搖籃。資深的梁偉業老師,在這重要科目的教學心得與系統,成績卓越、深得讚譽。

從2016年,梁Sir更提倡「STEMaker科藝創建師」的教學理念,以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四大學習元素為基礎,注重動手製作及培育通才。梁Sir目標在提升學生的三個層面:首要是「有料又有橋」,也就是科藝素養,要知識廣博真材實料、又能融會貫通,方有創意。另一層面是人本精神,對社會、環境及人類的關愛,比如保護環境愛護地球。最後,學習「創業家」的思維,就是追求卓越。

當然,並非人人都能成為喬布斯(Steve Jobs),能以產品改變世界。創建師,未必要做偉大發明家或設計時光機器,然後揚名立萬;梁Sir希望在這啟蒙時期,至少學生懂得從日常生活中看到問題找出問題,也學會關心身邊人,發揮同理心。街上平凡普通的巴士站,若加上人工智能,能發聲提醒長者、盲人等等登車,由小處改善,造褔無量。設計之道,就是綜合與應用,著重優化日常,不必嘩眾取寵。

用心觀微,其實設計都在細節中。一把鋼拉尺、螺絲批,一個咖啡紙杯,都藏著設計的智慧。你如何觀察,是學習,也決定了你的能力。

梁Sir熱愛「陶」,喜歡陶泥這種高塑性物料,讓你隨心所欲地創作。梁Sir堅信「動手造」是創建師的重要修煉,動手以動腦,動腦指導身體,來回往返,才有空間想像,誘發創意。無疑「創作」在今天,都太側重腦袋無限開發,或乾對著電腦屏硬啃資料和訊息,忽略身心,不知是禍是福。

讓學生擴闊眼界,除了上網,就是參加本地或亞太區公開比賽。梁Sir在校內組織了機械人小隊、設計小隊及研發小隊,各專其職,有時也互相合作往外比賽。所謂知己知彼,學生有見外隊水平都遠勝自己團隊,就知道謙卑和要持續奮進。多年下來,梁Sir成就了不少得意門生;她們說起從前都會感激梁Sir的「解難」教誨……踏足社會後,往往要不斷「解難」,獨力解決,從而獲得自信,堅持走下去。

疫情期間,網上教授,在家「動手造」變了難題。梁Sir見朋友在非洲教學,就地取材,以「泥土」作物料,就得到啟發;其實家中不乏材料,可隨手拈來。比方,廚房中的乾「通粉」,只要善加利用就能讓學生動手創作。面對困局,卻不屈於環境限制,只要調整策略就能從容應付。對於老師和學生,以至教育方法,也正正體驗了設計的精神。

計設與文明一直同行,風雨同路,永遠不會完結。梁Sir眼裡「設計的循環」永遠也不會完;就像一張椅子,古往今來、千秋百世,設計仍在進行中,不斷有新設計推出。人本追求真善美,擁抱理想,永遠可以做得更好。然而,設計並不如藝術般浪漫,背後要有強韌的理性。梁Sir強調「有分有寸,知輕重」,要把不同的部件完美結合,需要計算精確、毫釐不差,還要比重得宜……做人亦如是,要知所輕重,上重而下輕,移動就會失掉重心,跌跌撞撞、舉步為艱,最終難成大器。

「得力在乎平靜安穩」是梁Sir的座右銘。或者,更是設計的一種睿智。

*****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卓越教室》以紀錄片形式製作,介紹八組獲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的老師及其獲獎教案。節目逢星期日晚上8時於港台電視31播出;本集於4月11日播放。港台網站及流動應用程式RTHK Screen同步直播及提供重溫。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outstandingteachers2021/episode/739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