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重現死者」為名的剝削及二次傷害
「這些人被赤柬政權拘捕,此後絕跡人前」。("These People Were Arrested by the Khmer Rouge and Never Seen Again") 這是 VICE 在周五(4月9日)攝影欄目刊出的訪談報導的標題。
副題接下來的大意是:「柬埔寨政權曾為其眾多受害者拍攝影像,這批受害者累計達二百萬;新近著色的人像照片,重現這悲劇的人性面貌」("Cambodian authorities photographed many of their 2 million victims. These portraits, recently colourised, humanise that tragedy.")
訪談由一位年輕澳洲記者 Eliza McPhail 撰文,以問答形式介紹愛爾蘭攝影師 Matt Loughrey 正著手的影像計劃——為前身為 S-21 號監獄的「吐斯廉屠殺博物館」(Tuol Sleng Genocide Museum) 的館藏人像照片進行數碼修復和著色,旨在令讀者能體會這些受害者的故事和彼時的感受。
乍聽出於善意,對吧?但這訪問甫出,柬埔寨人紛紛在社交媒體表示憤怒,連內政部官員 Vannak Huy 也在面書公開譴責。爭議到底事涉甚麼?純粹是不滿外國人跑去驚動他們的歷史苦難、代表他們發聲嗎?
第一是涉及為黑白歷史照片著色的倫理。為黑白歷史影像甚至經典電影著色的項目一直非議不斷——新添顏色有機會違背了影像的美學呈現和特性,間接強化「黑白不如彩色」的審美標準;這也很可能會扭曲影像捕捉到的歷史細節,造成失實效果,即使製作者為此比對過大量歷史文獻,這種所謂「合理判斷」同樣也涉及不少主觀假設(甚或成見),貿然去判別被拍攝對像的髮膚與瞳孔的顏色,自然也少不免有種族定型之嫌。
(彩色照片也不一定比黑白更「接近真實」;比如早期的菲林底片的曝光量便是以白人膚色為標準,不過這是後話)
第二個爭議——即修圖為受害者加上笑容——我認為是更重要的一點。因為這絕對構成了「假新聞」。
報導內文配有數張經受訪攝影師「修復」過的照片,其中數張清楚拍下年輕男女朝鏡頭微笑。記者特別問及攝影師如何理解部份照片中受害者的笑容。他答,數據表明女人拍照時比男人更傾向會微笑,他反映拍攝者或者與不同性別的拍攝對像有不同的溝通方式。他接著說,人們會在緊張時微笑,以笑容掩飾真實的感受,被囚者微笑可能是試圖討好囚禁他們的人(加害者)的表現,等等。
然而這些笑容大部份都是*假*的。文章的配圖沒有提供「修復」前後的影像比對,而內文也*完全沒有提及*這些笑容是後期的動工。這意味著撰文的記者很大可能是誤以為這些照片僅經過修復和著色處理,而且她和編輯也沒有要求過攝影師提供比對來查證這些笑容是真實的。
修改被拍攝的人的面部表情本來就令人感到不妥,更何況這些是真實的歷史受害人,在被拍攝後就面對被殺厄運?柬埔寨網民紛紛查證,吐斯廉屠殺博物館發言人也表示根本從沒有跟這位攝影師有任何形式的合作和授權計劃,這些相中人的家屬,也很顯然是不知情的。
這引伸到第三個重點,就是攝影師很可能不只為笑容造假,他也極可能*憑空創作了這些受害者的故事*。其中一位受害者家屬 Lydia 認出了報導選用的配圖之一是他的舅舅/叔叔(見文末的 Twitter 連結),她說,由於看過原圖,所以傾向相信笑容沒有造假,但除此之外,攝影師在內文中提及的*所有描述*——從名字、身份和遭遇——統統都是杜撰的。「他是小學教師而不是農夫,他也沒可能曾跟自己的兒子有聯繫,因為他的小孩也都死了。」
她很客氣地給攝影師留有幾份餘地:「我不知道他是如何死去的,也許有相關紀錄存在,只是我沒看過……也許我的舅舅/叔叔被拘禁之後為自己的身份撒了謊,也許攝影師把另一個人的故事混淆了」,但她接著說:「那一刻,我想像自己可能有一個我從沒認識過的堂/表兄弟姊妹,真的很心痛難過。」
這些造假的影像和失實的故事陳述,恰恰令文章的起題更覺諷刺:「人性化歷史受難者」。
他似乎忘了,這些人雖然死去,他們的記憶和後代卻尚倖存,背負著這些創傷渡日。
*
這也不是關乎一位攝影師、一個媒體機構或一篇報導的事。AI 修圖技術只會更加普及,為歷史影像著色加工修改細節的門檻會越來越低,「修復」和「改圖」之間的界線如何釐清、如何看待和處理敏感的歷史影像和尊重拍攝對像的故事和家屬的感受,媒體編輯報導這些自發計劃時又應如何把關,這些問題早晚都會無分國界、無分時空。
*
VICE 已急急於周末為文章加入編按,僅表示編輯正在審閱文章、稍後決定下一步行動。
*
VICE 訪問原文連結 (文章已下架,全文截圖見此,可按圖放大)
柬埔寨內政部官員的發言譴責,留言區有很多網民貼出了修圖前後的照片比對
網民、受害者家屬 Lydia 的 Twitter 留言串
博物館的歷史圖庫
柬埔寨網民發起聯署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