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離,可以是浪漫自由,享受流浪過程中的一切奇遇,也可以是一場悲傷的流亡,等不到歸期。而解憂舊書店本週推薦Jack Kerouac的自傳體小說《On the Road》,書中主角或更接近前者,勇於打破常規,尋求無拘無束的生活。主角因失婚、病癒及為寫作而去豐富經驗,決定追隨新相識的年輕朋友開啟一場漫無目的旅程。

田園書屋則選擇了赫曼.赫塞的小說《漂泊的靈魂》。此書是由作者的兩本小說「希達沙的一生」及「流浪者卡納普」合輯而成,亦成他著名的「流浪漢體」小說。主角卡納普是個和藹的流浪漢,流落於城鎮之間,他一直不願受制於任何行業、地方或是人,甚至還離棄了與自己一同徒步旅行的同伴。作者筆下的流亡是幸福的、專注於自我。

談到游離,夕拾x閒社則想到香港的居住環境,因此推薦劉佩佩的《何處是吾家》。這是一本控訴香港居住環境每況愈下的繪本,主角是八歲的明仔,他們一家住在深水埗的劏房,但一次大火摧毀了其家園,被迫遷到新界的鐵皮屋居住,但就在他已適應鄉郊生活之際,政府和地產商強行收回明仔一家居住的土地,再度被迫遷。

最後,序言書室介紹了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疆界、主權、法》,此書輯錄多位學者的文章,探討疆界、主權與國際法的意義、機制和作用等。

序言書室: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疆界、主權、法》

人類社會的原初狀態,即處於游離漂泊的狀態中,先民從顛沛流離到定居城耕,這本身意味着人類的文明是從對土地的占領、挪用開始,甚至古希臘人的「法」:Nomos,其最原初的含義也是占用,然後才引申出分配和生產的意涵。二十世紀德國著名法學家卡爾.施密特(Carl Schmitt),在晚年著《大地的Nomos》中,曾給「法」下一些定義上的推論,包括「占用-分配-生產」(Nehmen-Teilen-Weiden)的概念。的確,在施密特的展析下,Nomos的源頭具備豐富的社會經濟意義,甚至涉及了國土或疆域的本質:從我們熟知的司法管轄權概念,到目前的國安法,都涉及到主權在其疆界中實施法律的界限。由台灣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疆界.主權.法》,就輯錄施密特討論「占用-分配-生產」的文章,連同當代法國哲學家巴里巴(Etienne Balibar)的文章《何謂疆界?》,及其他學者討論相關主題的文章,這些文章所討論的課題,背後隱然與國際秩序相涉。施密特《大地的Nomos》及該篇文章寫於冷戰時期,四大強權佔領德國的五十年代,而巴里巴等人的回應則寫於後冷戰年代。不同的國際秩序,對主權、疆界和法律的關係亦有不同的處理,如酒井直樹的〈翻譯作為一個過濾器?〉,藉由對外交翻譯等同國際溝通這一假設的質疑,變相亦質疑了施密特在《大地的Nomos》中提出的國際公約體系與各主權法律體系的固定關係。我們生活在中美角力和國安法的年代,大柢更能明白到,國際體系、主權、疆域和法律的關係,永遠比傳統想像的(例如中國從朝貢體系承襲的傳統思維)複雜得多。

解憂舊書店:Jack Kerouac《On the Road》

游離形容人的狀態,可以是自由浪漫地去流浪,也可以是悲慘的流亡。最近許多人紛紛討論去留問題,氣氛有點哀傷。還是讀讀小說讓精神游離一下。想起美國經典《On the Road》,是作者Kerouac的自傳體小說,主人翁因失婚、病癒及為寫作而去豐富經驗,就追隨新相識的年輕朋友Dean漫無目的上路去。小說之所以成為美國經典,是它真實呈現了上世紀五十年代一群新世代年輕人(當時被稱為Beat Generation)。這些年輕人沉迷於性、毒品和爵士樂,放縱身體追求靈性的放盪生活,他們窮、潦倒,卻認為自己擁有一切。小說情節雖然是描述道地的美國人,但每個時代,就算不同地方,都有新世代出現,年輕就是想要打破常規,無拘無束,做一隻無腳的雀仔。

夕拾x閒社:劉佩佩《何處是吾家》

今日的香港,哪裡才是最安穩的家?本週推介劉佩佩著的《何處是吾家》。

《何處是吾家》是一本控訴香港居住環境每況愈下的繪本。繪本共72頁, 故事主角是八歲的明仔。

明仔一家住在深水埗的劏房,明仔視為第一個「家」。可惜一次失火,明仔家園盡毀。因無力負擔市區租金,明仔一家遷到新界的鐵皮屋居住,展開了新的鄉郊生活。縱使與蚊蟲為伴,明仔也慢慢適應和喜歡大自然的生活,這裡成為明仔的第二個「家」。

可惜在鄉郊的鐵皮屋生活不久,政府和地產商強行收回明仔一家居住的土地。明仔一家再度被遷往未知的地方。

明仔的故事就像作者的寫照,也是香港的社會縮影。作者希望通過《何處是吾家》這個故事,分享自己及很多香港人經歷過的生活片段,以及表達對城市每況愈下的住屋環境的控訴。

作者在書中的序:「感遺憾的是,三十年過去,部分香港人的生活環境竟然比從前更差更艱難。踏實工作未必換到安居樂業,每月每日,奔波籌謀,為的都是節節攀升的租金,面上難有一點從容。」

香港今日之所以仍然是「我城」,是因為香港人仍然在努力,假若有一天住在香港的不再是你和我,香港或再不是我們的家了。 

田園書屋:赫曼.赫塞《漂泊的靈魂》

赫曼·赫塞是德國詩人、小說家,出生於十九世紀後期,經歷過一戰和二戰,194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本書是他的兩本小說「希達沙的一生」及「流浪者卡納普」合輯而成。也是他著名的「流浪漢體」小說。

作者不遺餘力地探索人性的種種不同可能,意即「非分裂狀況中的人性」。主人公卡納普是個和藹的流浪漢,流落於城鎮之間,他一直不願受制於任何行業、地方或是人,甚至還離棄了與自己一同徒步旅行的同伴。作者甚至將自己的遭遇寫入書中,評論認為,與主人公徒步旅行而後被拋棄的同伴很可能就是赫塞本人。

作者筆下,主人公的流亡是幸福的、專注於自我的。但背後隱喻的是一個藝術家的良知——自己的解放是毫無價值的,甚至是沒有道德可言的。最後,卡納普在一場暴風雪中死去,他來到上帝面前,坦誠自己虛度了一生。然而,上帝告訴他,你來到這個世上就是為了給芸芸眾生帶去對自由的一點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