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陣子,頻頻翻閱歷史書,南韓、波蘭的痛苦故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再苦都可挺過,閱讀胡慧玲著的《臺灣之春:解嚴前的臺灣民主運動》,慰籍我失落的心靈。

台灣 80、90 年代的社運歲月,記得大學恩師 YC 告訴我,課室變成街道,他當時常常坐在台北的總統府前,面對全副武裝軍警,上課、讀書。而書中則講述台灣解開歷史上最長的戒嚴令(超過 40 年)前,不同人的奮鬥和失敗,比激蕩的場面更攝人。從 70 年代到 80 年代,台灣處於動盪,面對暴力叫陣,公民社會悠悠升起。

時代在變 誰也禁不住

由個人的反思、寫作,漸漸席捲社會,但有人被消聲,被消失,被流放。沒有互聯網的年代,大家靠印刷雜誌,傳遞知識。有趣是台灣戒嚴時期的副總統李登輝,竟然也愛上地下雜誌,召喚秘書用查禁之名,偷偷買來閱讀。 

面對高牆,有人選擇出版刊物高談闊論,評論時政,也有人出版給政治犯家屬的雜誌《關懷》,組織他們互相幫助,渡過艱難。社會中,環保、原住民、工運如雨後春筍,衝擊國民黨老店。有人選擇離去,一去美國、歐洲二十多年,無法歸家。正值 80 年代,世界在變天,南韓、菲律賓、東歐、蘇聯,政治環境劇變,世界的民主價值上場,海外發聲,國民黨犯錯,形成變成內外夾擊。

當反對者絕對不容易,誰是同路人?不同的路線和方向,內部討論,陪隨失敗,代價是入獄,甚至人命。美麗島事件被告林義雄母親和二女的血案,鄭南榕自焚抗議,道德力量令人走在一起,令離失的人重聚。

歷史,無意的寫成

擔心看不到一本書的時代,已經來臨了,看着前人的經驗,令人更堅強,失敗乃成功之母,再艱難也有盡頭嗎?書中見不到光明,只有打壓,夾縫中仍有生機,出版、組織。議員被捕,家屬出頭,前仆後繼。

念念不忘書中故事,前總統陳水扁於台大一年級時,聽了黃信介在大學的講座,放棄商科,就讀法律,十年後,變成黃信介在美麗島事件辯護律師。黄因事件入獄,陳決定從政,再為出版入獄,陳太太代其參選,不斷堅持,最後戒嚴完結。

《臺灣之春:解嚴前的臺灣民主運動》
作者:胡慧玲
出版:2020 年

 

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