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仙」的前世今生
今日「黃大仙」成為香港人每年必到的轉運景點之一,而我們也順理成章把黃大仙廟所在的地方稱呼為黃大仙。但原來在這個地方過去有另一些地名,而「黃大仙」更非香港土產,而是從外地移至香港。
黃大仙原出廣州 1911年後「著草」來港
回到1911年辛亥革命,當時興起一股破除封建迷信的浪潮,廣州市內大部分廟宇寺觀都遭受破壞,普濟壇的廣州黃大仙祠亦不例外。面對這些挑戰,當時管理黃大仙祠的梁仁庵道長父子兩人,得黃大仙降乩指示「此地不宜久留,必須向南遷移」 。1915年,兩人攜帶黃大仙畫像至香港繼續弘道;而廣州黃大仙祠則於1919年被國民政府充公,改建為孤兒院。
梁仁庵到港後,先在乍畏街、大笪地開壇傳教,再於灣仔大道東設壇安奉黃大仙師及開設藥局,可惜兩年後該處因火被毀。其後於1921年黃大仙師又再降乩啟示,命梁道長往九龍城一帶相地建殿,到達竹園村(即今日黃大仙一帶)附近一山,得乩示「此乃鳳翼吉地」,遂於現址建祠,並於同年7月落成啟用。
由此可見,香港在外地動盪的時刻,再度發揮「避風港」的作用。
「竹園」曾是黃大仙一帶的稱呼
上文提到梁仁庵道長到竹園後發現此處風水不俗,在當時整個黃大仙屬於竹園村(亦名竹園鄉),因村落所在地原有一大片竹林而得名,爲「九龍十三鄉」之一,範圍包括從現今天馬苑、竹園北邨到黃大仙下邨以及鳳凰新村一帶的大片範圍。據附近蒲崗村《林氏族譜》記載,竹園村居民原由蒲崗村林族分支所建。
直到政府在竹園鄉南部興建黃大仙上邨及黃大仙下邨後,「黃大仙」才逐漸取代「竹園」成爲該區主要地名。
「老虎岩」與電影製片廠
在黃大仙鄰近的「樂富」今日不算十分有名,但過去曾經是多間製片廠的集中地,包括世光片場、友僑片場及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等。樂富的前身是名為「老虎岩」的徙置區,相傳老虎岩從前是一個山頭的岩洞,因有老虎出沒得名。 戰後老虎岩有著名的老虎岩木屋區,其後徙置大廈落成後成為老虎岩徙置區。由於以「老虎」為名剎氣大,且不吉利,故港府後來以「老虎」諧音「樂富」取替,亦含居民能夠安樂及富足之意。
重溫廣播版歡迎到:https://www.buzzsprout.com/1536379/episodes
參考資料: 饒玖才:《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上)——港島與九龍》(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1年)。
#香港史 #歷史 #故事 #history #HongKongHistory #黃大仙 #竹園 #樂富 #老虎岩 #WongTaiS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