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將修例限制選舉期間公開煽惑他人不投票、投白票或廢票,引起各方質疑,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陳家洛及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均表示,未有聽聞其他地區有相關案例。《立場》翻查資料,亦未見有同樣例子,《立場》已向律政司查詢,做法是否有先例,尚待回覆。

陳家洛表示,有關做法「聞所未聞」,稱以廢票、白票表態在選舉中常見,他舉例指 1989 年波蘭選舉,部分議席僅容許親波共的政黨候選人「入閘」,惟選民自發在選票上「打交叉」,令大部分參選人無法獲過半數支持及當選,最終需要重選。他強調,當時反共的團結工會並沒有組織、鼓勵選民投廢票,證明即使無人倡議,民眾仍會以廢票、白票表態。

他又指,目前的條文模糊不清,外界不清楚怎樣的情境屬違法,更容易形成寒蟬效應,對政權「好使好用」。他憶述,2010 年公民黨與社民連5名立法會議員總辭,希望促成五區公投,建制派當年高調杯葛,政府官員帶頭不投票,他反問「以而家把尺去睇,係咪都唔得呢?」

政府高官、建制派公開杯葛 2010 年補選

2010年,公民黨和社民連透過五區總辭觸發「變相公投」,以表達對政府政改諮詢新方案的不滿。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在選舉日前夕發表聲明,公開表明自己和政治團隊都拒絕投票。聲明提到「鑑於這次補選的特殊性,我小心考慮後,決定在這次補選中不參與投票,政治團隊的其他同事都認同這個觀點,亦自行決定了不會參與這次投票。」

多個建制派政黨亦公開表明會杯葛選舉。民建聯葉國謙指民建聯將採取「三不」政策,即「不參選、不助選、不投票」,譚耀宗說,高官不投票做法合理;自由黨全體常委亦表明不會投票。

陳家洛稱,即使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陳弘毅,亦曾在2014 年政改諮詢時提出「白票守尾門」方案,即過半選民投白票時,該次特首選舉視為無效,需要重選。翻查資料,時任民主黨成員、現任勞福局局長羅致光亦有類似建議。不過,陳弘毅昨日回應《明報》解釋,當時提出的白票方案,是加入「以上皆非」選項,與今次的修例的情況不同。

蔡子強:反映政府「心虛」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亦稱,未有聽聞外國限制鼓勵投白票等先例。他提到鼓勵人投票、不投票、或是投票予個別候選人,均有可能「影響」選舉結果,「點解淨係限制投白票?其實講唔通」,亦限制了言論自由。他質疑,做法顯示政府「心虛」,擔心如投票率低、白票率高會尷尬,反映今次「完善」選舉制度不受歡迎。

他預計,未來選舉的投票率一定會低,舉例指近日阿布泰被海關檢取貨物後後反觸發爆買潮,估計仍會有人以白票表達意願,大家亦可能以反話等不同方法傳達信息。

《立場》翻查資料,發現較相似的例子是澳洲曾禁止呼籲他人以「不正確方式」填寫選票。澳洲本身是強制投票制度,採取選民須在選票上填寫1、2、3、4 等,表達自己的偏好先後。80 年代,社運人士 Albert Langer 呼籲選民在選票中填上相同的數字,被指違例及判囚 3 周。及後一屆的選舉,反有多 5 倍的人採取其呼籲方式投票,歐洲委員會人權事務專員亦呼籲廢除法例,法例最終在1998 年遭廢除。

另外,哥倫比亞、印度及美國內華達洲等地的選舉則有提供「以上皆非(none of the above)」或「白票」選項,英國組織 NOTA UK 亦正爭取讓選民可選擇「以上皆非」。其中,哥倫比亞的選舉制度訂明,如白票數多於候選人得票,則需要進行重選,而且原本參選者不能再在新一輪選舉參選。

政府昨日在記者會上,被問及限制煽惑不投票、投白票、廢票等行為,修例有沒有外國案例,政府未有正面回應。本網已向律政司查詢,尚待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