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提出撥款 5 億改善郊野公園設施,包括觀景台、樹屋、豪華露營場地、洗手間、燒烤場及戰時遺址等。他承諾新設施將融入郊區環境,並能照顧不同年齡人士需要。但有了大浪西灣觀星台的荒謬前科,以及在龍脊上因劣評如潮而被迅速移除的龍爪形狀建築,我對政府的計劃實在不敢樂觀。

新設施應一切從簡

以觀星台為例,其實只要沿行山徑安裝一些簡約長櫈就為滿足用家基本需要;戰時遺址則安裝資訊板略作解說,過份修飾為與博物館無異的地方反而顯得無謂。興建豪華露營場地的想法亦有點難以理解,倒不如協調不同部門,讓鄉村村民把現有建築物改建為渡假屋。此舉亦可藉此把鄉村不包括土地納入郊野公園管理範圍,從此減低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政府亦將額外動用 5,500 萬改善十條受遊客歡迎的熱門行山徑,有關的行山徑名單及計劃細節有待當局公布。效野公園缺乏資金已談及多年,但所謂「遲到好過無到」,香港有 40% 土地為郊野公園,在 03 年沙士及過去一年多的新冠肺炎期間,數百公里的行山徑為香港人提供郊遊散心的地方,這個投資當然值回票價。

增撥資源改善公園 平衡生態影響

旱期下,不少行山徑陸續出現殘舊失修的現象,提升鄰近市區的行山徑的容量能紓緩情況,仔細地開拓新的行山徑亦能從擁擠的郊區疏導人流。

要做到上述措施,當然要平衡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但多年來郊野公園缺乏資源增加人手,公園護理員如是,其他管理職級亦然,自然為開拓新的地點帶來挑戰。

漁護署需要人手協調不同部門,在行山徑出入口的車站增設垃圾桶、回收箱及洗手間(車站通常在郊園公園範圍外,不屬漁護署管轄)。管理層亦要重新構思新郊野公園的公共交通接駁系統,以免重蹈西貢等公園的士小巴大排長龍的現象(何不為公園設立專線接駁巴士,同時禁止其他車輛進入)。另外,我們亦要給署方高層充份時間,完善紅花嶺作為新郊野公園的規劃。

硬件以外,漁護署亦要有更多人手保養郊野公園,並就發展方向多與社區溝通,以免再次做出類似龍爪建築物的愚蠢決定。